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章萍 《考试周刊》2012,(23):110-111
一直以来我常思考一个问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到底是什么?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是技术重要?还是教学水平重要?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是选择向技术发展?还是向教学研究方面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型的教师?有效性虽是个老话题,却是每个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上必须面对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师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大部分缺少本学科的专业教学研究的经历与经验,本文从“有效性”人手,希望通过有效研究这个过程,促进教师主动反思,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向40分钟要效率。  相似文献   

2.
徐忠 《考试周刊》2014,(79):120-120
本文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低、效率低的问题,分析使用教材的再加工、知识迁移、任务分层、练习半成品化等方法让信息技术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和收获,都能完成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要求,完成现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3.
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时恰当地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的特点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乐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20年,计算机课演变为如今的信息技术课,不仅课程名称、课程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也由编程教学拓展为应用教学,课程体系逐步地走向成熟。可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是,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到了一个非  相似文献   

5.
郭静 《小学生》2010,(8):6-7
1从《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说起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体验与学习,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形成健康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勇于积极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富于个性地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一标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相似文献   

6.
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广大教师学习并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基于多年来的研究与实践,论述了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变革、提高教师绩效、引发教育变革和促进教育观念转变等五个方面的作用,并且指出,在教育信息化纵向推进的今天,研究者必须尽快完成四个转变——从应然走向实然,从描述性研究走向关系研究和过程与机制研究,从实证研究走向质性研究,从验证性研究走向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外取得的良好效果.而更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素除了学生、教师、教材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媒体要素——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重新分析上述四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对搞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淑萍 《考试周刊》2014,(44):143-143
<正>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认真查找分析原因,研究有效教学策略,解决高耗低效问题,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高中信息技术走向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1.以钻研熟悉教材为抓手,优化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方法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能够对教材驾轻就熟。在设计教案时要从  相似文献   

9.
实践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倩息表达为实践操作锦上添花。目前,诸多教师已经达成共识:信息技术教学在追求让学生娴熟自如操作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准确、清晰的表达。课堂上因此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既会动手操作,  相似文献   

10.
发掘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动力源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教师一直面对的是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出卷打字、成绩分析、维修机器、课件制作、网络维护;信息技术教师一直面对的是各种各样多变的环境: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从技术教学到综合实践;信息技术教师一直找不到发展的定位,疲于应付各种参观、检查和评比……信息技术教师就是这样一种发展状况,他们到底应该走向何方,他们究竟应该如何寻找发展路上前进的动力?要寻找前进的动力,首先要找准方向和定位。我们可不可以这样为信息技术老师定位:教学是天职,研发是兼职,维护是业余。教学是天职,动力来自教研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综合的教育过…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的逐渐深入开展,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在信息技术新课标下已经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信息技术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课堂管理问题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直面与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实施中的课堂管理现状入手分析,探索性地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信息技术课程新的课堂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的发展迅速,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联系愈加紧密,不断从整合走向融合,而这也为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相融合应注重教学结构流程的重构与再造。  相似文献   

13.
余云 《考试周刊》2011,(88):144-145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师从角色定位、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做相应的调整,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构建问题探究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等,这是新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不确定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让课堂教学具有了艺术性。笔者曾参加2010年浙江宁波市优质课暨听评课比赛,时隔一个月,又观摩了在江苏无锡市举行的全国优质课大赛,聆听了评委犀利而又专业的点评,期间感触颇多。本文将综合笔者在这两次比赛上的所见所闻,从课堂观察的角度重新审视信息技术教学。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主线是教师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信息技术课堂也不例外,清晰的教学主线使课堂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作者有幸参加了2012年省信息技术优质课交流活动,反思这些精品课,同时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从五个方面入手探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与组织。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虽不是主课但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和其它的课程不同,课堂教学中都是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具有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高速发展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随意走动、上网聊QQ、吃零食甚至打游戏等不和谐的现象。加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电脑拥有率在直线上升,许多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开始之前已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面观信息技术课堂,"技能为主"、"简单模仿"、"学用脱离"的现状依然存在。因此,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呼唤。本文从优化教学目标、巧创生活情境、精选生活内容、体验学习过程等方面设计策略,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课程因其特有的教学环境,决定了与其它学科课堂管理的不同,加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管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在分析课堂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着重从建立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课堂规章制度、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律能力和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入手,探讨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管理。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更新快,信息技术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南国农等认为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适应变化与创新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合作/协作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生存与发展方式,科学范式走向非决定论。[1]信息技术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20.
陈艳 《华章》2009,(12)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