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毛是位奇女子,她天生就是个思想者,尚是童年,便开始将自己高悬在这个尘世的上空,冷眼相看生命之轻,看芸芸众生如何舍家弃子而追名逐利,迷失与苦痛仿佛便是童年三毛的全部.流浪、寻找是三毛生命的全部.“故乡”在召唤着她,在流浪中度过了她48年的光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三毛之死,是“为了梦中的橄榄树”她要“流浪远方”,寻找属于她的精神家园——远方的故乡.  相似文献   

2.
三毛流浪生涯的背后,是一个个悲苦又惨烈的寻求生命意义的故事,她一直在努力地排谴心灵深处的空虚寂寞,但最终还是无法走出她酷爱的《红楼梦》启示于她的生命观。她传奇般的人生经历的深处,是一段寻找人生奥秘、追求生命超越的心路历程,形式上的流浪和实质上的寻求有机地统一于三毛之一身,构成了她作品的灵魂,展示了她自始至终不懈寻求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3.
从三毛看现代作家的流浪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毛优美的文字与她奇异的人生共同形成了一道充满魅力的速云。三毛的精神世界是敏感、丰富而广袤的,追寻淡泊宁静却是主导。因而,投身于完全清纯古补的自然——流浪正是她抗拒代文明的人生体现。在深层含义上恰与现代的精神追寻相契合;工业文明毁坏了传统,而新的精神支点造就之前,大自然成为最亲近的归宿,恶劣的自然生境也是激发作家灵灵感、获取人生体验和创造能量的源泉。在流浪中实现永恒的爱情,在独特的生死观念里,三毛不安的灵魂终得宁静。  相似文献   

4.
她尊崇生命,更尊崇生命的教育,这无时不刻的信念渗透着心灵深处的缱绻,牵扯着她绵绵不断地去追寻教育的真谛,演绎出生命的千般妩媚,绽放出人生的万般灿烂。  相似文献   

5.
从塞林格的创作,尤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可以看到塞林格人生梦想中所孕育的"生命超越"情结.霍尔顿的流浪及其寄于"孩子"身上的那份承担与保护,倾注了作家以内心的片刻安宁和生命的瞬间升华来求得一生生命超越的精神参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有着微妙的关系.塞林格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不仅深化了他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神秘人生.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让我们震惊.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尊严意识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追寻空虚化,生命价值理想多元化,生命情感淡漠化,生命责任"实用"化.对此,我们要让他们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充实人生情感,积极承担人生责任.  相似文献   

7.
王慧敏 《教育探索》2012,(4):122-124
大学生的生命道德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生命质量和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目前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的缺失不仅导致了大学生的对生命意义的迷失,也导致了大学生中的伤害生命的现象屡屡发生.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应教育大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应引导大学生走向人生的美好和完善;应教育大学生自觉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彰显自己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追寻那份本真,是追寻最初的理想。纳兰性德吟诵"人生若只如初见",那时的我们纯洁而真挚,是这个世界的赤子,是自己生活的帝王。郭沫若言自己的生命就像是"十  相似文献   

9.
庞云芳 《现代语文》2009,(7):128-130
流浪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行为之一。这种行为在文学中备受青睐,成为文学史上重要的母题。在流浪者跋涉的脚步中,不仅背负着时代的烙印,而且最为令人惊叹的是那一步一步中丈量出来的强烈的追寻精神。穆旦的诗歌中始终饱含着一种对精神流浪的执着。这种执着使人震撼,在现实生存与个人精神的双重困惑下,又受“哈姆雷特情结”东移的影响,穆旦选择了精神流浪,以追寻生命继续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徐訏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江湖行》很有研究价值。文章以江湖流浪、都市漂泊、重返江湖、人世浮沉、峨眉彻悟等几个成长阶段,结合主人公周也壮与葛衣情、紫裳、阿清、容裳等爱情的跌宕起伏,探讨成长小说中相应的关于人生流浪之旅的开启、盲目空洞的挣扎奋斗、在世事中激荡沉浮的旅程以及追寻生命自由和人生终极意义的心灵探索。在文本纵向递进发展的时间顺序下,用横向平行的成长小说叙事语法进行分析,以期达到对《江湖行》的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11.
流浪是文学中的传统母题,而在现代作家笔下,流浪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孙频近几年的创作出现了“流浪者”族群,与传统的流浪小说不同的是,孙频小说中的流浪行为是主人公遭遇个体精神困境后的主动选择,是个体主动接近自然并追寻个人生命的自由状态。孙频的流浪书写打破了既定文学样式之间的界限,使文本呈现复调的审美特质,并借助语言的张力来营造亦真亦幻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生命之最重     
罗素说:“人生是河。”那么,什么才是这条生命长河中最重要的事情呢?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行动诠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阿炳来说,颠沛流离并不可怕,饥寒交迫也不足畏,在一个落泊的音乐家眼中,传承一种音乐文化与音乐相融才是他生命的重中之重。于是,阿炳注定了用流浪来解释他对生命的看法,为了他自认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他放弃了一切,用一种叫做流浪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作为裘山山最钟情且最成熟的文学体裁,短篇小说正是她追寻"小切口的痛感"的广阔天地。裘山山以温暖细腻的笔触书写女性故事,拷问省思人性,探索生命意义,将人生"痛感"诠释得淋漓尽致;她利用短篇小说反映生活片段的特点,取材自小人物与小事件,构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使"小切口"的叙事方式成为可能。"小切口的痛感"作为裘山山短篇小说的一大亮点,构成她对生活的设问与愿望,亦使其作品冲淡节制而深刻隽永。  相似文献   

14.
孟琪整天吵着要去流浪。考大学、考研、出国,这是她的人生规划。当然首先要去流浪,她说她一想到高考后可以走遍四方,内心就会充满力量,偶尔还会笑出声来。她还说将来要成为白领中的精英,博学多识,从容优雅,说一口流利的英  相似文献   

15.
作家三毛的一生经历坎坷。她为自己的心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坎坷中不断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也就是一个青春的梦幻。三毛各个阶段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她幽深的内心世界,也表现出对于个体生命存在与个人生活方式的探索,乃至最终上升到人类普遍生存方式的探寻,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好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女作家加尔.肖在35岁那年开始了对人生的严峻思考。她说:"我的内心深处鸣响着一个声音:请注意,你的一半生命已经过去。"在后来撰写的那本著名的《危机四伏的人生》里,她告诉我们,一个人在35岁左右才真正意识到生命的  相似文献   

17.
张炜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关于流浪的书写,包括为了生存的流浪者和精神流浪者。这些流浪叙事的书写,不仅是小说情节结构的一部分,还蕴含着作品现实审视和精神追寻的意义和价值。张炜小说流浪叙事的生发主要有三个原因:作家自身的因素;文学中的流浪母题的传承;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常以格高韵胜的梅花作为抒情意象,真实地记录着她美丽凄婉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情感的跌宕起伏:早年"常插梅花醉"的欢乐,中年"按尽梅花无好意"的悲凄,晚年"难看梅花"的沦落.梅承栽了词人一生丰富深蕴的情感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梅既是她生命情感的见证者,又是她女性意识的彰显者.  相似文献   

19.
她是一个"富二代",大学一毕业,不用像别的同学一样满世界找工作,就能接管家族企业。她却暂时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Gap year(间隔年)这种方式,给自己"找苦吃"。在旅行中,她在澳洲餐馆体验过"打黑工",在农场"做农民",也在黄金海岸的沙滩上"放逐灵魂",所有这一切,只是为了让自己的青春能走得更远。大学一毕业就接管家族企业,听起来好有偶像剧的范儿,但蒋思瑶偏偏不喜欢。为什么不能在毕业与工作之间给自己预留一段观看世界的时间?流浪国外,打造属于自己的"间隔年"是蒋思瑶设定的人生挑战。在父母被成功催眠后,她终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角度厘清生死、生活、人生和生命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超越生活的个我化追求生命存在的普遍性,重视拓展人生的宽度与生命的意义,追寻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安顿,使人生“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