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美容 《现代语文》2006,(10):63-64
诸宫调又称"诸般品调",是我国宋金元时代流行于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现存的诸宫调仅3部,即<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这三部作品收入<全诸宫调>,是今天能见到的宋金元时期"诸宫调"这一艺术形式文献资料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北方语言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称:陋室中“可以调素琴”,却“无丝竹之乱耳”。同是乐器,何以厚此薄彼呢? 琴和丝竹,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琴代表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音乐,丝竹代表下里巴人式的通俗音乐。古之操琴音,须先净室,焚香,净手,处所须清静幽雅,以示操琴者之高雅。确实,古之操琴者多为文人学士,墨客骚人,如孔子、诸葛亮等,琴曲也大多正统高雅,比如《文王操》、《高山流水》之类。琴在古乐器中的地位类似今日的钢琴,是高雅音乐的象征,专用来演奏登堂入室的雅颂之乐。而丝竹则要通俗得多,大众得多。牧童可在牛背上吹短笛…  相似文献   

3.
国学知识     
<正>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A、文章B、画作C、乐曲2、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A、家弟家妹B、舍弟舍妹C、息弟息妹3、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A、挂香包B、插艾蒿C、登高采菊D、喝雄黄酒  相似文献   

4.
魏薇 《现代语文》2006,(3):92-92
对于《庖丁解牛》中"割""折""发"3个字的注释问题,早年就有人提出过异议,以为有增字解经、生硬勉强之嫌.原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高中语文读本2003年人教版第1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  相似文献   

5.
曲高和寡,这个成语来自《文选·宋玉〈答楚王问〉》所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引商刻羽,杂以流秭,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则成语意思原指曲调越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又被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这个成语在音乐界常常被引用。现今,在高等院校对于大多数非艺术类学生来说,高雅音乐艺术的鉴赏仍是曲高和寡。  相似文献   

6.
“兴”的术语解说经历了错综复杂过程,它直接导致了对于《论语》中“诗,可以兴”的错误判断。“诗,可以兴”无涉于艺术或美学问题,而仅仅指特定场合下对于诗句的引用。今天的美学家诠释兴、观、群、怨、不过是以“六经注我”的方法来表达某种善良的愿望,并不出于对《论语》及其“兴”这一语词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关系值得探究,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本质上相差不大,在韵律节奏表情达意表现形式上存在很多相似性,品读古典诗词审视流行歌曲的通俗,透过流行歌曲体味古典诗词的高雅,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到二者的融合点,用时尚诠释经典,用兴趣捕捉精华,让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在语文课堂上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8.
段玉 《现代语文》2007,(1):123-125
一、刀舠[(舟周)]与舟 善假于物是人类文明的征象.上古刳木为舟,假舟以渡.可以想见,舟小.《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其笺"小船曰刀".《释文》又说"刀,如字,字书作‘舠’,〈说文〉作‘(舟周)’并音刀."其疏"上言一苇桴筏之小,此刀宜为舟船之小,故云‘小船曰刀’".《说文》"(舟周),小船也".《玉篇》"舠,小船形似刀." 吴均  相似文献   

9.
黄守友 《现代语文》2006,(12):39-40
诗是语言的艺术.古人读诗、写诗,非常讲究用字艺术.诗眼往往指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诗人一字一句推敲,读诗评诗时若轻易放过,则不能领悟诗家妙处.宋阮阅编著的《诗话总龟》记载了贾岛苦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冲撞韩愈,结果结为布衣之交的佳话.宋朝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认为:"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新颖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  相似文献   

10.
霍桑的小说<红字>主题思想丰富深邃,艺术表现手段超凡卓越.众所周知,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特色,也是它蜚声文坛、行之久远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本文则试图以小说中出现的红"A"字作为切入点,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它及其色彩意象来推动情节发展和表现主题内容的.  相似文献   

11.
《西湖香市》之于张岱的《陶庵梦忆》有独特意义.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一是"求真",即对于世俗生活场景的细致刻画;二是"尚趣",即擅于从世俗生活中窥见"高雅"、见识趣味;三是"重情兼理",体现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与晚明市民人文生活相互靠近、融合的趋势.促成其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明清之际文学时代与社...  相似文献   

12.
崔颢的《黄鹤楼》是精美绝伦而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黄鹤楼》传诵之初,李白登斯楼尝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一首《黄鹤楼》竟让绝代诗仙称首,实在是一个奇迹。于是唐代以来的接受者围绕《黄鹤楼》及其影响,展开了热烈争论。一部《黄鹤楼》的接受史也因此可以一分为三:一是由《黄鹤楼》的影响史引发的"影响的焦虑";二是"崔颢体"的提出及美学阐释;三是崔李"优劣论"中表现的"批评的焦虑"。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是《黄鹤楼》和《凤凰台》接受史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经典接受史中较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关于特殊的"的×、的×"用法,自从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1]一书中指出它是"有意思的例子""唯一的例子"的话以后,《中国语文》和《中国语文通讯》等发表过好几篇文章,如谭达人先生的《无独有偶》[2]、江澄先生的《"的"在前面又一例》[3]、笔者的《并非"无独有偶"》[4]、张谊生先生的《试论结构助词"的"和"之"的前置--兼论现代汉语的骈合结构》[5]等.  相似文献   

14.
《汉书&#183;艺文志》在我国文献学史及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界对“艺”“文”“志”3词及其关联状况缺少系统研究,这3词直接关系到《汉书&#183;艺文志》的主旨和内容。“艺”“文”“志”3词在古代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源流,在《汉书&#183;艺文志》中,3词第一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系统。深刻体察其内涵,可以于此管窥班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广征博引,通俗易晓.注本所注内容极其广泛,涉及到诗歌题材、风格、意境、作诗手法等方面.注者对注中的具体内容纵横扩展比较,极具艺术品味和学术色彩,同时体现了钱钟书先生在比较文学方面的学术造诣,突出了钱钟书先生独特的"比较"艺术.  相似文献   

16.
人民大会堂是我国最高的政治活动中心,又是最高的艺术殿堂,艺术与政治相互关系的理论上的阐释,在这里得当了最有效的实证;人民大会堂里的中国画如果被称谓“艺术的国家形象”,确切地说是最能代表着“国家的艺术形象”;人民大会堂的《江山如此多娇》画作,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作品展示场地及其化内涵,都可以说是政治与艺术结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从《红楼梦》到张恨水小说的中国通俗世情小说与《水浒传》到金庸小说的中国通俗武侠小说这两条中国小说长河各自都具有永不衰褐的艺术生命力.而从《红楼梦》到张恨水小说不仅形成一个不争的审美奇观,而且是座亟待开发的艺术丰矿;不仅形成一片璀璨的审美天地,而且是块常青不衰的艺术沃土;不仅是个巨大的艺术命题,而且是条永永不竭的艺术长河.  相似文献   

18.
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前对三顾茅庐一事进行铺叙、渲染的是《三国志平话》和元代无名氏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但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及语言运用上都显得粗糙不成熟。罗贯中在此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艺术思维,使该故事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趣味的求贤桥段,成功刻画出刘备的仁君形象和诸葛亮的智者形象,因此赋予了三顾茅庐高雅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体发展史上,“颂”“赞”二体的流变及其体制是极为复杂的。《文选》与《文心雕龙》作为极其重要的选本和批评专著,分别对之进行了专门的评录。本文拟就此作一比较研究,着重分析其异同,并对“颂”“赞”二体的流变和体制特征作一揭示。  相似文献   

20.
伍尔夫所谓的"现实"指的就是中国道家所尊崇的"道"的境界,是事物的本质和生命的核心,是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和谐的,和谐产生美。因此,伍尔夫所谓的"现实"指的就是"和谐"与"美",它是文学和艺术产生的根源。通过她在《蒙田》这篇小文中的描述,利用文本分析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伍尔夫眼中的"现实"即是"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