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供能特点及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生理学理论认为,人体工作时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三磷酸腺苷(ATP),而各项运动中所需的ATP由三种不同的能量系统供能使之合成。一是高能磷化物系统,即ATP-CP系统;二是乳酸系统,又称无氧酵解系统,是糖在无氧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分解,以释放能量,当糖酵解时,  相似文献   

2.
第三讲身体活动的主要能源——糖和脂肪人体每天进行着各种身体活动,不断消耗大量的能。组织中直接供能的物质虽然是三磷酸腺苷(ATP),但在全部能量代谢过程中ATP可以不断地通过再合成得到补充,最终消耗的却是糖类和脂类,其中最主要的是糖类。  相似文献   

3.
速度滑冰是以最快的速度滑完规定距离的冰上竞速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特殊的平衡能力、腿部力量、心肺功能以及动作速度和协调能力;又因为速滑比赛的持续时间约需40秒~16分,所以必须由再合成ATP(三磷酸腺苷)来供能.然而,使ATP再合成的能量来源首先是磷酸系统、其次是乳酸系统(糖的无氧酵解),再次是有氧系统(糖、脂肪的氧化分解).如  相似文献   

4.
能量连续统一体是指人体在运动中利用ATP的产生途径与完成体育活动类型的关系。运动时能量需求主要来源于ATP,ATP的供给有三种系统。三种系统的供能方式、时间功率不同,但它们是连续统一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所有的田径项目都有其特定的生化位置,正确地运用每个特定位置,是我们制定田径训练计划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以下是笔者关于运动与能量连续统一体的一些认识。一、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体系体育运动中能量ATP的供应主要来源于磷酸原贮备(ATP—CP)、糖酵解(LA)、有氧氧化(O_2)三个系统。三个系统分别参与供能。图1简单地表示了能量供应体系及组  相似文献   

5.
人体的运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体内能源物质提供能量的能力。这些能源物质有高能磷化物(如ATP、CP)、糖、脂肪和蛋白质等。根据它们代谢产生能量的特点,可分为无氧及有氧代谢两大过程。其中可分为三大能源系统:即非乳酸系统(ATP—CP系统)、乳酸能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系统)。前两大系统属于无氧代谢过程的两个环节;后一系统属于有氧代谢过程。它们均可在不同条件下,根据肌肉活动的性质进行分解释放能量,供人体活动需要。但这三大能源系统的供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具有偶联反应的特点。同时,由于人体内的能源物质受细胞内代谢系统  相似文献   

6.
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供能方式为有氧与无氧混合供能,其中各种身体活动所需的能量中74.5%由有氧代谢供给,糖和脂肪是最重要的氧化代谢底物,足球运动员在赛前、赛中、赛后进行合理补糖,有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延缓疲劳的出现和加速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曹晓培 《健与美》2024,(1):29-31
<正>有氧运动对于提高整体健康和体适能水平的显著锻炼效果而受到广泛重视。成年人每周都应至少进行150分钟中高强度的有氧锻炼。然而无氧运动也提供了独特的健康益处,使其成为全面的健身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无氧运动?无氧运动是指任何不使用氧气来制造三磷酸腺苷(ATP)的剧烈体力活动。身体通过两个供能系统在无氧条件下制造三磷酸腺苷:磷酸原系统使用一种名为磷酸肌酸的化合物来快速生成ATP。然而,可用的磷酸肌酸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磷酸原系统只能为持续1~30秒的活动提供燃料。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美国著名运动生理学家爱德华·福克斯在其所著《运动生理学》一书的序言中曾指出:“在科学应用于体育,其最有价值的部分可能要算是人体的能量供应了。”众所周知,ATP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人体供应ATP的途径有三种,即无氧非乳酸(ATP—CP)能量系统、无氧糖酵解或乳酸能能量系统和有氧氧化能量系统。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途  相似文献   

9.
纵观有关肌肉疲劳的文献,多数疲劳是由“外周性”因素引致的(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或肌纤维电化学活动),而不是“中枢性”因素(动机,中枢冲动缺陷)。肌纤维内部的代谢变化是导致疲劳的主要原因。ATP含量减少,乳酸和H~+浓度增高限制了肌肉力量。然而,由于病变或中毒而致使肌磷酸化酶缺乏的肌组织,尽管无法产生乳酸,但其疲劳的速度远快于正常肌组织。  相似文献   

10.
一、400米跑的供能过程: (一)肌肉活动的唯一直接能源——ATP。 人体内贮存的能量物质,一般可分为非磷酸化合物(糖、脂肪、蛋白质)和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两类,这两类物质在功能过程中是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  相似文献   

11.
容易疲劳常见于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体质先天不足,精力较差,稍有活动,包括体力或脑力活动,就会感到疲劳不堪;第二种情况是病后未康复的时候,体力一般也较差,疾病消耗了大量的体能,疲劳是大脑自我调整,提醒你加强休息,不要强行工作的信号;第三种就是进入中老年之后,大多容易疲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老了,不中用了,手脚干不了活了!一个人在听演讲时或久坐后,前面有桌子的话,不知不觉两手托腮,用肘靠在桌子上;早晨或午睡后,仍觉软弱不适,或有说不出的难受;或者上楼梯无力,容易绊倒;或过多的打哈欠;坐在椅子上,就想把脚跷到凳子上休息;眼皮好…  相似文献   

12.
1997年walker在研究中发现体内肌酸来源于二个途径:一是饮食,另一部分由肝、肾等器官合成。大约95%的肌酸存在于肌肉中,他由此判定肌酸从合成部位到达肌肉存在着转运系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补充肌酸可以增加肌肉内磷酸肌酸的含量,提高ATP的利用率和运动能力,延缓疲劳发生,对短时间、大强度、间歇性的重复运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疲劳产生的原因及临床症状从生化机制上分析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主要是(一)中枢性疲劳表现为(1)ADP/ATP比值发生变化,在兴奋时ATP被利用,导致比值增加。反之即降低。所以兴奋和抑制间的平衡在生化上表现为  相似文献   

14.
一、文献概述人的力量、动作速度和耐久力的发展,决定于一系列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1)各种器官和组织结构的特征;(2)肌肉的化学成份和机体组织中物质代谢过程的特征;(3)调节肌肉和内脏器官活动的神经体液生理机制。我们都知道肌肉作功所需能量主要依靠高能物质所含化学潜能的转化与释放而来,供给这种能量的主要高能物质是ATP(三磷酸腺苷)。其释放能量的机制是: ATP. H_2O(?)(ATP酶)ADP. HO-P 12000大卡但ATP.于横纹肌中仅具有一定水平,当肌肉工作需要能量时,主要还是根据不同情况以糖代谢为主分别以糖的有氧氧化或糖酵解而截获能量;以磷酸移换作用或不同形式的组织呼吸以合成ATP以供应用。同时经研究已证明,高等动物的  相似文献   

15.
1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 1.1运动时的直接能源 人体运动时的直接能源是来自体内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磷酸腺苷(ATP)。肌肉活动时,肌肉中的ATP在酶的催化,首先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和磷酸,同时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但是人体肌肉内的ATP含量甚微,只能供应短时间消耗,因此:肌肉要持续运动,就需要及时补充ATP。最终补充体内ATP消耗的是糖、脂肪、蛋白质等体内能量物质。  相似文献   

16.
季玉璞 《武当》2006,(3):47-47
阳命属高级生命系统,呈显性,又叫次生生命、第二生命、后天之命,是由人们已知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生殖、泌尿、运动,这九个子系统所组成。生命能量是ATP,化学名称为三磷酸腺苷。  相似文献   

17.
<正> 视力不良有碍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改善眼的调节功能和预防近视是每个学校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从1982年9月开始,我们对成都市第十三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四个班进行了对照实验。其中一个班(二十二人)为实验组,由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定向锻炼,其他三个班(八十六人)为对照组,由各班自行组织安排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运动训练则是决定复杂系统运动能力的关键环节:训练→疲劳→恢复→训练→再疲劳→再恢复,最后使机体实现超代偿的过程。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训练、疲劳和恢复三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意义的训练,同样没有恢复的训练也是无意义甚至有害的训练。1运动性疲劳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有:运动产生的能量消耗。剧烈运动后,机体内糖元、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等能源物质大量消耗,如果不能及时补偿就会导致  相似文献   

19.
三磷酸腺苷(ATP)在生物体内能量的转移、贮存和利用中,处于一个关键的地位上。ATP的教学是《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讨论ATP教学中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诸如ATP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式的教学要求,“高能磷酸键”概念以及ATP的形成方式及释能利用方式等问题,并谈谈自己的教学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20.
谈谈运动性疲劳和运动后的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运动性疲劳,顾名思义就是由运动引起的疲劳。它是疲劳中的一种,也是我们参加体育活动后的常见疲劳。凡参加过体育活动的人都会在某些锻炼、比赛之后感到很累,再锻炼或比赛时运动能力就比原来差了,这时,就意味着出现了疲劳。累的感觉和疲劳并不一定都同时出现,累是一种主观感觉,疲劳却是一项客观的指标。疲劳会引起累的感觉,但有时对运动或活动没兴趣时,在没有疲劳的情况下也会感觉到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