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早在先秦老子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他的崇尚自然、尊重天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无为"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人类只有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最终实现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
"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本文从伦理、哲学、生态和历史四个角度探讨了"敬畏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全面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立统一规律,有助于解读人与自然关系历经和谐、抵牾乃至对立的成因,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即"物的尺度"与人类的无限需求即"人的尺度"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对立性的两个尺度。两个尺度对立统一是消解人与自然对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工业文明以来,生态危机遍及全球,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困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长期争论,无助于缓解"全球问题"。在环境伦理学视域内,寻求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之路,需要沿着马克思的社会——自然观的理论路径,既要看到人与自然的差异,又要看到人与自然的同一,在二者的相互生成中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5.
从"附魅""祛魅"到"返魅"——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古代人类依附于自然界,将世界"附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界被"祛魅",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冲突状态;人们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重新达到世界的"返魅",才能回归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境中来。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庄子哲学蕴涵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富有本体论意味,且与西方后现代的"生态"哲学具有相通之处。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化"世界、怀特海的"我们在世界中,而世界也在我们中"、海德格尔在"世界中"对"物"的"守望"以及约纳斯的价值之"物"均在本体论层次上蕴涵着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性。尽管他们的出发点不同,侧重点各异,其哲学理念中存在着某种分歧甚至偏颇,但其为人类的"诗意生存"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敬畏的,尤其是这种将"人与物"之关系上升到本体论层次所做的努力,对当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制度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于自然生态的颠覆性:颠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既有关系,人类的自然生态问题得以肇始并愈来愈凸显;阐发了人类自然生态问题根本诱因的制度性:自然生态问题虽然体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某些共性,但人类自然生态问题的根本诱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制度的超越性:人与自然可以通过"提升"达到"和解"并最终实现"和谐",首要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关系的"提升"即变革社会制度并以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哲学是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人类面临生存困境的情况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生态哲学生命观讲求生命融合性与生命对等性,超越了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显示出生态美学的时代蕴涵。生态审美观注重生命关联与生命共感,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之美,从而引导人类不断走向人与天地万物和谐与共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重要的生态智慧的部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天人一体,高扬宇宙生命统一论,坚持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内在统一。"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具有独到的深刻思想内涵的哲学命题,它所具有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值得我们在审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时认真借鉴。  相似文献   

12.
黄斌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5):22-24,35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历史生存论意义上的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间的不可分割性、劳动在控制人和自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人与自然相处的真谛是和谐共生及其"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目的追求,确证了自然界永续存在的权利和价值,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伦理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也为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指明了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发展战略的今天,生态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所谓生态道德就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高中哲学常识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在"人与自然关系"教学中,突破传统"人类中心论"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意识到:高度现代化的社会是以优美的环境和良性的生态系统作为基础,以人与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作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日益对抗的恶化状态。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指出一种助力于生态改善的哲学发展新态势——生态哲学,并建构了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环境伦理。"荒野"是罗尔斯顿生态哲学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他构建环境伦理并为该伦理寻求合法性的重要支撑。在罗尔斯顿的学术思想中,荒野呈现出和谐、美丽与优雅,成为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故乡和栖居之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态主义的视角,揭示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所体现的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揭露工业革命给自然环境和人类身心带来的污秽,传达了作者劳伦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和"回归自然"的主张。本文结合生态批评的理论,主要倡导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美学以审美的方式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审美方式中,审美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不是对象化的关系,而是主客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美学否定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和征服欲望,而将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主体,揭示了人与自然主客合一的审美关系,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审美意蕴;道家美学否定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人与世界的同一,彰显了主体间性美学的审美特质,从而为中西方美学的沟通提供了哲学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面对日益对立与冲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严重凸显的生态危机,众多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这一危机的根源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戴维·佩珀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分析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反对西方生态主义解决生态问题的唯心方法,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主义,坚持人类中心主义,重视社会公正,提倡经济的理性增长,并力图对生态运动进行"红色"改造,以促成"红绿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格局。在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格局。在工业社会以前的农业社会中,人对于自然是一种依附性的关系;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颠倒了过来,成为一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的关系,从而带来了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人类生存的危机,这就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新的理念,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这是我们时代的重大课题,它涉及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理论问题,也涉及人类…  相似文献   

19.
老子自然之道认为:人是万物之一,又是"域中四大"之一;"和"不仅是事物的创生方式和自然、理想的存在、发展状态,而且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人类的活动必须效法自然界的本性和规律,表现为"无为"和"啬""俭"等行为原则。从老子之道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维护健全的生态系统,是创造物质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三、人与自然生态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关系,要求发展把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的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老子的这一思想,对于坚持科学发展现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外学者有关生态补偿问题论述的基础上,就生态补偿概念内涵、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进行了评述。生态补偿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运用市场、政策等手段,以调和人类群体间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关系为核心,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的制度安排。环境生态学的"生态服务价值理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是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