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是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相似文献   

2.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阵亡.  相似文献   

3.
可以说,"穷北京满族人"这六个字解说并涵盖了老舍生命与文学的全部身世背景与文本内容;亦点示出老舍在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舍出生于满族穷骑兵之家;他亲身体会过"穷"的真滋味.自始至终,老舍都非常清醒地自我认定为"穷人",自觉地把自己划归到"穷人"堆里.满族的确有着值得荣耀的历史;但,也有"头朝下"的一面.这是一种特殊的无奈、不平与优越的挣扎."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决定了老舍文本的几个太不同:感情投向,素材选取,人物塑造,思索焦点等.可以说,老舍文学中,写得最美,最感人的形象是那些"头朝下"的"穷人".  相似文献   

4.
金晔 《文教资料》2011,(11):19-22
老舍不仅是描绘市民生活的艺术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满族作家。尽管老舍在建国前的创作中从不明确人物的民族身份,也从不指明小说的民族定位,但是,小说里多处展现满族文化,也隐藏着许多旗人形象,具有鲜明的满文化色彩。在清末民初激烈的反满情绪下,老舍依旧难以割舍民族情结,怀着"头朝下"的心理,创作出"隐式满族文学",以追寻和反思满族文化的盛衰得失。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伊始"十七年"间的满族文学,清晰地带有历史的制约痕迹。业已显示出创作实力的满族知名作家们,囿于当时独尚一尊的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刚性原则,只能走在题材选择十分逼仄的道路上。百部并腔绝唱寡,只有老舍,利用有限时机,以个性书写向文艺界清规戒律发起衅战,完成了话剧《茶馆》与小说《正红旗下》的开篇,成了满族文学在该过程绝无仅有的独特"族性"书写。回忆起"十七年"的满族文学,人们不能不说,真正做到了在民族文学本质意义上丰沛书写的作家,实在太少了。假若没有老舍的话,满族文学在该过程中特有的"族性"书写,几乎要交白卷。  相似文献   

6.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是先父的同行,他们年龄相仿,意识形态高度相似,又都在大学、中学任教,并且都是老北京人。不同之处在于,先父是汉族,老舍先生是满族;一个以写作为主,一个以教书为生。他们二人都是研究文学、语言学的。那时北京市大学教师、中学教师都不多,所以他们时不时在语言文学研讨会上见面。我幼年时就读过老舍的名作《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等,他那深厚的语言造诣和别具一格的创作手  相似文献   

7.
老舍,1899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的一个贫困家庭。母亲在41岁的时候生下了他,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阵亡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巷战中。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母亲柔弱的双肩是怎样支撑的呢?老舍笔下的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他遇到的“真正的老师”,因为她给老舍的是“生命的教育”。沿着这条线索,老舍塑造了一个感人的母亲形象。母亲勤劳朴实而且做事总是那么仔细认真。母亲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手常年浸泡在水里,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不断在搓洗衣服的母亲的身影就如在眼前。这  相似文献   

8.
洪昱珩 《文教资料》2012,(33):51-54
老舍是当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家。他的作品植根北京市民生活,语言风趣幽默、充满京腔京韵,这与他的满族身份、下层旗人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猫城记》作为老舍批判国民性,抒发对历史、文化、革命的看法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与老舍的满族身份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从老舍的满族身份出发,考察《猫城记》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文化历史观念、国民性批判以及对政治革命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满族作家老舍的民族归属意识并非像沈从文和张承志等少数民族作家一样,始终自觉彰显,而是以解放前后为界,经历了由潜抑到彰显的转变历程。老舍一生都有着始终如一的满族归属意识,但在解放前一直处于一种压抑状态。直到解放后才开始彰显自己的民族归属意识。  相似文献   

10.
品读老舍     
【作家简介】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相似文献   

11.
老舍简介     
老舍(1899-1966),满族,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  相似文献   

12.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对本民族文化心理一次全方位的审视,虽未完成,但依然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旗人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清朝末年的的社会历史现实,也反省了旗人性格枯萎的原因,流露出老舍先生对满族文化的复杂情感。小说秉承老舍先生的幽默风格,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苦涩的微笑。  相似文献   

13.
可以说,“穷北京满族人”这六个字解说并函盖了老舍生命与学的全部身世背景与本内容;亦点示出老舍在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舍出生于满族穷骑兵之家,他亲身体会过“穷”的真滋味。自始至终,老舍都非常清醒地自我认定为“穷人”,自觉地把自己划归到“穷人”堆里。满族的确有着值得荣耀的历史,也有“头朝下”的一面。这是一种特殊的无奈、不平与优越的挣扎。“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决定了老舍本的向个太不同:感情投向,素材选取,人物塑造,思索焦点等。可以说,老舍学中,写得最美,最感人的形象是那些“头朝下”的“穷人”。  相似文献   

14.
舒乙,北京人,著名作家老舍之子,满族,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全国政协委员,2000年至2004年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从事科研工作多年,中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传记《老舍》、散文集《我的风筝》、《梦和泪》、《小绿棍》、《父亲最后的两天》、《我的第一眼》以及研究论文和回忆文集《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  相似文献   

15.
<满族作家论>是描写近一个世纪中国现代满族作家的评论文集.从文学大师老舍及老中青三代作家,从文学创作的显绩到文学批评的硕果,都堪称中华民族文学大家庭里的一片风景.  相似文献   

16.
当代满族作家文学,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在中国文学中均占重要位置.老舍是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满族作家成为抗战文学的主力军,老中青三代作家创作势头正劲,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7.
正走近名人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写作《茶馆》,为新中国成立后杰出话剧作品之一。老舍的作品很多,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等。有《老舍全集》。  相似文献   

18.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他的作品(尤其是小说)以简练、幽默诙谐、散发着浓郁北京味的语言风格为特色。老舍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9.
满族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裂变成为两大代表区域——"京津"与"东北"。而这两个文学场域也有着各自的代表作家,即以"京味"为代表的老舍,和以关东"野性"为代表的端木蕻良。本文就其二人几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简要分析两种满族文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我非专家,只是课改实验区的一名小卒而已。2007年秋天黑龙江省进人第二轮新的课程改革,感此,谈谈自己走进新教材的感悟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