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演讲表达的人格和语言审美效应●刘艳军胡夏演讲的艺术人格审美效应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艺术的魅力在于其所体现的人的品格,人的理性,人的真诚,人的情感,人的和谐,而其根本的力量就是人格的力量。演讲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强辐射,是...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成功的音乐课不仅能提高少年儿童的音乐素质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的熏陶让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育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力量”的整体价值和意义,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陶)台心灵和塑造人格的作用。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就是因为旧的音乐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孙瑛 《教师》2015,(16)
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是指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性的,即经过两次超越,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社会型人格属于“实用型”人格,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而“审美型”人格追求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和谐、秩序,追求自我知、情、意、行的统一,追求“美”。所以“审美型”人格是一种“完满型”人格。  相似文献   

5.
审美与现代人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是人的生命冲动,由此促使人类创造了宗教、艺术、科学,并懂得在里面栖身养息。审美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随着生命的跳动逐步升级,永无止境。今天的人已超越了那种“远距离观照”的心态,从积极、主动的审美方式贴近生活,夺回了原是属于人类生存价值中的一种权利。现代人五大征象的内涵,每种征象都蕴含着审美人格的要求,文章从这个角度触摸了时下的流行病:“知识与人格的分离”,剖析了人性之优点与弱点,指出人格是显示精神世界的指向、活动方式、行为目标的强大基石,从而提示对待人格的转化要象对待生命生长发育一样加以培育、浇灌的呼喊。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的强烈的致用性质,使中国古代诗歌自学步时起就一直走着“言志”的路。带有浓厚儒教色彩而偏重教化作用的“诗言志”说。弱化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纯粹性,却强化了它的人格的伦理色彩。于是,诗歌成为诗人活生生人格的晶化物,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审美形态。因此,假如我们要比较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诗人的审美人格,而作为诗人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成的诗歌。则是我们赖以倚仗的中介。  相似文献   

7.
艺术作为整体的存在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审美实质。艺术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创作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凸现了创作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审美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它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本质力量,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笔认为,艺术家通过他的个人作品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表达个人的审美感受,而且赋予作品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审美理想是创作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①。本主要浅谈艺术创作对于创作主体的意义和价值,以确立自己的个性和品格,证明人在艺术中获得最本真的存在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负载着传统文化、认知水平和情感层次的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成为“个性全面发展”具有完美人格的一门重要课程。因而,就目标而言,它除了认知的甄陶之外,还须进行情感的塑造。而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深入进行情感领域的各项指标及其教育规律的研究。这种研究,只有在对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解构和认同中才能完成。 我国传统审美文化,极其看重人文价值和人格涵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被界定为人们审美活动在不同审美领域所呈现出来的人文性总体特征。具体地说,由于人类的审美本质上是人的自由生命的感性外化,所以,传统的审美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不同审美领域被感性外化时所呈现的状态。这种状态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是一种“他律性”,正如叶朗先生所言:“从总的情况看,中国古代美学强调审美文化的他律性是主导倾向,这最典型的反映在儒家美学中。依照儒家美学的看法,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关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社会行为。”鉴于此,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9.
章桂周 《文教资料》2009,(12):53-54
近来,美学有一种客观化倾向,以为“美就是生命力”,“自然全美”,以为自然物所具有的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是不可比较和不可分级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力图探讨审美与人的习以为常及生命状态的关系,深入对审美本质进行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要把美育作为目标,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过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并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我们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  相似文献   

11.
郑建平 《师道》2008,(12):52-53
每当回想自己的职业选择过程,就会想起生命中一些很重要的人,也想起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呼唤,一种人格对另一种人格的影响”。我的职业、我的生命深深地刻上了那些叫做“老师”的人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审美体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激励和整合人格的力量。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审美体验价值”的新观点,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并且在审美体验中展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审美体验的价值,是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为了使生命活力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涌动起来,实现审美体验价值,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从依附于主体的生存能力转化成为审美客体,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体美、技术美、人格美是构成体育之美的基本要素。真、善、美在竞技体育中是高度统一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理解是体育观赏中的重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人格: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这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风韵的视角,可对人格问题做一全新解读:一方面,“以心为本”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本质;另一方面,“儒道互补”则极好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5.
泰戈尔、尼采的“生命哲学”是对宇宙本原的亲证和对生命本身的礼赞;他们所理想的“人格模式”则全无生物学上的意义,而是一种境界、一个流程;他们的宗教意识是一种人道、艺术的宗教,蕴含着对高度的人性解放和审美意义的追求。本通过对泰戈尔、尼采的生命哲学、人格模式、宗教意识的比较分析,以求化他对化诠释的合理性、科学性,从而寻求两种化间相互重叠的边界,最终亲证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与终极价值的契合。  相似文献   

16.
审美人格是人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审美化的力量源泉,是人从事社会生活的价值诉求和意义所在。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的审美人格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和整理,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在审美人格价值取向上主要体现为四维人格,即仁善人格、恬淡人格、谦逊人格、浪漫人格,要以此四维审美人格作为当代社会人格建构的价值风标。  相似文献   

17.
面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与异化,马尔库塞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了沉思。他在赞同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实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解放的同时,又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学及心理结构理论,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解放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解放美学观:人的解放的实质在于人格、精神与美感上的爱欲解放,而爱欲解放得以实现的关键途径是艺术和审美,艺术和审美具有造就“新感性”、批判现实社会、加强个体主体与社会整体力量的功能。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突出了艺术、审美与人的未来的深刻关联,值得借鉴。但这一丝毫未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根源的艺术审美救世观只能是一种主观设想。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的困境在于如何手求和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缺失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而将“人类性”看作是历史的建构,阐发作品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言说别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  相似文献   

19.
审美是人的生命冲动,由此促使人类创造了宗教、艺术、科学,并懂得在里面栖身养息。审美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随着生命的跳动逐步升级,永无止境。今天的人已超越了那种“远距离观照”的心态,从积极、主动的审美方式贴近生活,夺回了原是属于人类生存价值中的一种权利。现代人五大征象的内涵,每种征象都蕴含着审美人格的要求,文章从这个角度触摸了时下的流行病:“知识与人格的分离”,剖析了人性之优点与弱点,指出人格是显示精神世界的指向、活动方式、行为目标的强大基石,从而提示对待人格的转化要象对待生命生长发育一样加以培育、浇灌的呼喊。  相似文献   

20.
“琴德为优”源于嵇康本人的生命体验,他以生命的悲剧赋予琴以独特的审美意义。“琴德为优”体现出嵇康对琴乐的审美本质的认识在于“含至德之和平”,因此,“琴德为优”又与君子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琴乐的功用在以和谐特性满足个人的审美欲求,以“平和”精神使个体得以养身养心,超越世俗的是非得失而进入美的境界,以寻找个体在精神上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