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德育实效性的弱化和低迷已成为德育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要从方法论的角度重新反思和解读道德教育.若要走出德育困境,提高德育实效,必由之路是实现三个转变:道德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理解与对话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论追求。  相似文献   

2.
提高德育实效性一直是德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在教育方式和手段都极其专业化的今天,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却并没有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得到相应的提升。此背景下,在看到思品课德育本身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本文以道德教育的独特性为立足点,从思品课德育中探究具体原因,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任伟 《教育教学论坛》2012,(33):266-267
生活德育理念对于我们改变传统德育理念,解决当前道德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更新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在高校中的实现途径有:发挥课程教学的育德功能,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关注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强调全员育人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德育实效性是衡量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当前德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道德教育形式单一;道德教育中“人的缺失”;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以及道德教育要求不一致等方面,、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富有重要价值和启示:要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构建隐性与显性互补的德育课程体系;要建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论;要建设完善的道德规范和制度伦理体系以及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闽南文化蕴含着尊师重教、尊老爱幼、敬祖崇宗、敢闯敢拼等丰富道德教育内涵,将闽南文化运用于闽南地区高校德育工作中,能够有效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效果、优化德育环境.闽南地区高校可通过在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中融入闽南文化,在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中强化闽南文化,让教师结合闽南文化展开德育主题课程,让学生以体验闽南文化作为德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将闽南文化运用于地区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中,真正提高闽南地区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德育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改革与转变,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提高网络环境下德育实效性在新媒体时代中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展开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以互联网为纽带,探讨如何将网络资源、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等相联系,寻找有效网络德育途径,旨在促进中职学校的现代化德育.  相似文献   

7.
由于网络道德教育对象和德育环境的特殊性,传统的德育内容已无法适应网络道德教育的新形势。所以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在内容上进行突破和创新,从基础道德教育、网络道德规范教育、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和科学文化教育等五方面建构顺应网络时代潮流的德育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积极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强青少年新媒体道德与法制教育;加强新媒体管理,净化新媒体环境;抢占新媒体,转变道德教育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道德教育工作有效性,促进青少年德育发展。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提供了契机,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对此,着重分析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联,论述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特点,提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0.
当前,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尤为突出的是如何提升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在探讨当前德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包括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提升施教者的德育素质,优化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等.  相似文献   

11.
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整体 ,是发展变化的。从纵向分 ,可分为初始结构、形成结构和定向结构三个阶段 ;从横向分 ,可分为品德认知、品德意向和品德能力三个层面。针对不同德育对象的品德结构 ,应确立多层次德育目标 ,采取生动活泼的德育方法 ,选择适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德育内容 ,最终实现德育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实质和关键环节,是沟通宏观与微观教育改革的桥梁,只有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才能孕育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一代新人。当今,世界性的道德危机日趋严重,迫切要求德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对活动性德育课程的涵义、特点及其功能进行探讨,有助于德育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德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变革是整个教育变革进程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部分,它的每个环节都深受社会变革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进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不良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最大阻力。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宏观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起作用。儿童节目中的敏感内容、负面教育新闻等媒体文化,公众对社会信任、社...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及德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着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大众传媒误导与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学校德育落后于现实等问题 ,需要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与途径、德育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可以从起源、理论基础、特征、教育者队伍、学生观、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来论述;其联系则可以从内容、形式、方法、效果等方面来论述。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两者应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替代。强调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同时,注重“以心育德”争“以德育心”,可以提高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实施的“导师制”是指教育者作为平等的交往主体介入学生的生活,并与学生作真实的教育性交往,在交往中关怀学生德性生长、促进学生的德性完满的道德教育制度。在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实施“导师制”可以弥补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德育性交往的不足;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性完满;可以提高大学道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顾颉 《中国德育》2006,1(7):9-12,21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是指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整体和谐,使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教育情境中自由、自觉地形成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实施审美型德育要贯彻审美感知与道德认识相促进、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融合、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统一、道德实践与审美实践相同步的原则。给德育以审美视点、形象美感、更多的情感投入和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道德建构,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可接受性、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从当前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入手,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有关应对措施。认为迎接新挑战必须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重新审视教育价值,扩大教育领域,构筑新型的德育模式,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推进德育创新,从而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工作如何在观念、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实施创新是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