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当读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时,总觉得有些不对劲。通过分析才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语序有误,应作调动。理由有二:   二、原句也不能跟它的下句协调一致。下句:“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均无贫”既不能与原句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相扣,又不能与原句中的“不患贫而患不安”相扣,只能与改句中的“不患贫而患不均”相扣;“和无寡,安无倾”也是既不能与原句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相扣,又不能与“不患贫而患不安”相扣,也只能与改句中的…  相似文献   

2.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豰,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  相似文献   

3.
【阅读导引】 为人处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民族民族特色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中国人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遵循由“道”而形成的“德”,孔子倡导“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仁、智、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中,指出了发展工商业的合理性与进步性,在“国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盛行的时代,肯定追求富裕生活是人的本性,鼓励人们通过工商业活动竞争致富,同时,司马迁主张政府对工商行业的管理主要以“因之”而行,反对与民“争利”。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之友》2010,(7):38-39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相似文献   

6.
《论语·季氏将代颛臾》章,在孔子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时,目前通行的版本是这样表述的: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段文字,给人以凌乱而残缺的感觉。中华版的《古代汉语》为这段文字的前一个分句加了这样的注释: 这两句话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春秋繁露·度制篇》和《魏书·张普惠传》引《论语》这句均作“不患贫而患不均。”是不是可以认为只要把“寡”和“贫”这两个字的位置互易一下,上下文就“讲得通”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中,指出了发展工商业的合理性与进 步性;在“国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盛行的时代,肯定追求富裕生活是人的本 性,鼓励人们通过工商业活动竞争致富;同时,司马迁主张政府对工商业行为的管理主要以 “因之”而行,反对与民“争利”.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的货殖思想基本接近近代西方的“货币数量论”。他认为商品的价格完全是由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货币的流通数量充裕,社会经济就会产销两旺,“耕者劝耕,织者勤织”,“民给而赋税以充”;货币的流通数量不足,则会导致物价低迷、商品积压、生产停滞、“赋税逋欠”、“上下交患贫”的困难局面。王船山的货殖思想看似原始质朴,但却是对明清之际商品市场经济规律的准确把握。我国近年来推行的提高工薪和放宽银行消费信贷等措施,正是对较为充裕的货币流通量能有效地启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反思与肯定。  相似文献   

9.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贞而不谅。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忧道不忧贫。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寡”的含义是指人少,而非东西或财物少,《语文读本》将其解释为“东西少”,不妥。该句无须订正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无论邢罱疏还是俞樾、杨伯峻等人据引文所作的“订正”,均偏离了传世《论语》中孔子的发话立场和表达意图。  相似文献   

11.
人类生活充满了许多矛盾,因而引起许多问题。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至乐》)由于有许多问题,所以引起许多忧虑。孔子以为“仁者不忧”,但未达到仁者的一般人还是有忧的;而仁者亦有所忧。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庄子更以为仁者多忧:“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揭》)苗子对人类生活中的问题词比较易优的说明,他说:“人主而和部,饮而不得则不能无米,来而无巨星分弄则不能不争。令则乱,乱则穷。”(《日…  相似文献   

12.
说忧患     
患,忧也,从心。且先不说其他,单从造字者的意图来说,可“将患”分为两部“,串“”、心”。将一连串的心串在一起,便“为患”。“患”,有忧患之说。何为“忧”?拆开来,便是一心一尤。意为以心为尤。唯心便是忧。忧从心中起,由心而生,有了忧便会引患。心中想得多了,以心为主,忧便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三册新增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课本中对此有说明:“这二句话传抄有误,“寡”和“贫”应调换”。但调换之缘由未说,读者理解有一定困难。我看起码有如下几点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不要小看一朵花,一朵花里面能显示出不同民族完全不同的精神。梅、兰、菊、竹,在中国被画界誉为是“花中四君子”,那么,这种称谓缘何而来呢?从“忧道不忧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君子品德来看,花中“四君子”是中国文人对花的文化品格的注解。  相似文献   

15.
“忧道不忧贫”一直被作为中国文人的特有美德。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隐逸文化与归隐现象一直贯穿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然而,文化现象是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本文粗浅地从思想与环境的影响方面,对梭罗这种独特难得的行为与思想表达了一些有比较的赞赏。  相似文献   

16.
《盘庚》中篇说:“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感鲜以不浮于天时”这几句话前人有不同的断句法。伪《孔传》说:“言我先世贤君无不承安民而恤之,民亦安君之政,相与忧行君令。浮,行也。少以不行于天时者,言皆行天时。”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解释说:“以君承安民而忧之,故民亦安君之政,相与忧行君令,使君令必行,责时群臣不忧行君令也。舟船浮水而行,故以浮为行也;行天时也,顺时布政,若月令之为也”。他们读承字断句,慼字断句。  相似文献   

17.
叔向贺贫     
《学语文文丛》2004,(2):7-7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①,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叔向贺贫,有悖常理;宣子质疑,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8.
平均主义的观念伴随着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由于我们过去长期忽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或者是形式主义的肃而不清,以至几年前孔夫子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信条,直到现在实际仍  相似文献   

19.
吴续银 《现代语文》2004,(11):10-1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实际上在我国古代就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民,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则…  相似文献   

20.
政治家叔向为了批评韩宣子忧贫不忧德,委婉地采取了特殊的方式——贺.《叔向贺贫》记载了他这一言行.这篇文章“贺”字居要,抓住“贺”字就抓住了理解这篇文章的纲领,握住了这篇文章的枢纽。首先,“贺”字造成了全文的悬念,抓住“贺”字,就能引学生入胜.“宣子忧贫,叔向贺之。”摆出了尖锐的矛盾.一是事实本身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