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语文新教参比新教材迟来了一段时间,这可急坏了部分老师:没参考书怎么上课啊?这可是新教材呀!我觉得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许多老师上课已经完全离不开教参了。难道没有教参就真的没法上课了吗?当然不是。老师们之所以丢不掉教参,是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依赖教参的习惯。有教参上课当然容易,那上面一应俱全,甚至连课后练习的答案都做得好好的,老师只需照着念就行了。所以有校长就说:“不能教别的,就教语文吧。”好像只要识字,就能教语文。  相似文献   

2.
最近关于教参教案的争议评说不少。我是一位教了二十多年中学语文的教师,对教参教案也禁不住想说几句。首先,我是伴着教参教案逐渐成长起来的。刚参加工作的几年,几乎是寸步不离教参教案。随着自己教学知识的逐步增长,教学经验的逐步增加,教参教案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我已经能做到不需要教参教案而独立备课了。但如果由此认为就可以丢弃教参教案而仅凭一本语文书打天下,我是做不到的。并且,我还可以斗胆地说一句,绝大多数老师是离不开教参教案的。有人说:“教辅是被污染的河”、“教参也是条被污染的河”,事实真是这样吗?未必竟然。我想,教参教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被污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此对全部教参教案的质量一口否定,对于教参教案给予教师的帮助也不应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流行着一本教学参考书,即教参。教学参考书,本是配合教材或课本的,即有为教学提供参考之义。但语文教参,却成了许多教师手上的法宝,过于依赖。严重的,可以说脱开了教参就不会教。  相似文献   

4.
教案,是教师在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前,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任何一位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都务必要做好两项最基本的工作——教案设计(备课)和组织好教学活动(上课)。从一定意义上讲,前者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如何去做好“教案设计”这一常规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肤浅的“三变”建议。一、角色转变:变“师本设计”为“生本设计”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案,其教学资源均来自于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案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  相似文献   

5.
丁声扬 《广东教育》2006,(12):34-34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名好的教师不是不用教学参考资料,而是能善于利用好这个“物”。此“物”不用,“物”就是死的;用之不当,“物”不但无益,还会起反作用;活用了,“物”也就用活了,当然人也就受益多多。怎么来解读好“教参”这个“物”呢?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书怎么教?课如何上?教师尽管各有不同的做法,但有一点可以而且必须肯定,那就是照本宣科不行。特别是语文课,如果照搬参考书和所谓的“优秀教案”,上课者没有“内化”“自悟”,那么课堂气氛肯定死寂憋闷,效果是谈不上好的。语文,深奥无底,宽泛无边。以范文为例子,究竟能够达成何  相似文献   

7.
王晔 《语文天地》2009,(4):63-64
“教参”.顾名思义。教学参考书也。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它不是一个标准,更不能把它奉为真理.它只是一个参考而已。你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搬。课堂是开放性的,答案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无对错”,只要言之有理,就是正确的。如果一味地按教案备课,不加改变.往往会陷入一种固定的模式,既限制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也限制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8.
时下不少学校流行“教学案一体化”的做法 ,教师准备印制给学生的学习方案成了教师上课的教案 ,出现了练习就是教案 ,讲义就是教案 ,下载的网上内容也直接成了上课的教案等现象。对此 ,笔者有如下不同看法 :1.理论上 ,学案不能等同于教案所谓学案 ,也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而编写的师生教学共同运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辅导材料等。其特点 :(1)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编写 ,让师生在学习中有一个依据。 (2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原始材料 ,是师生教和学的知识对象。 (3)是按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编写而成的。 (4)一…  相似文献   

9.
在近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各地编印发行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和教案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为我们教好语文课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我在起初的语文教学中也和其他教师一样,惰性滋生,懒得动脑筋,备课时照抄别人的教案,有时手拿参考书和教案书讲课,充当复印机和传声筒的角色。这不仅使课堂教学受拘束,还使学生产生一种鄙视心理。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研读文学作品的几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出一个好教案是教好一篇课文的基础 ,而研读好课文又是设计出一个好教案的前提。长期以来 ,语文课普遍地上不活 ,特别是缺乏创造性 ,教师对课文缺乏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不少教师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囿于《教参》内 ,不敢越雷池半步 ,只能鹦鹉学舌 ,做《教参》的传声筒 ,语文教学也因此而失去了灵性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文章的写作是一种创造 ,文章的阅读 ,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再创造。因此 ,感受理解的结果就不会是“唯一答案” ,也没有必要是“唯一答案” ,只要各自的感受理解是植根于课文 ,能言之成理就是正确的。如…  相似文献   

11.
现在,许多教师的手里有两样“宝物”,就是人教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以及形形色色的教案选编。平时,备课、上课依靠的就是这两样“主打”。. 本来,人教社编写教参的目的,是节省教师一些查找资料的时间和精力,给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启发和帮助。至于教案选编,虽然其中不乏名家之作,但毋  相似文献   

12.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语文教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以前,笔者考虑最多、和同事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教”,即使是听课,甚至看一些优秀教案,关注的重点也往往是这些课的教法,却常常忽视“教什么”。现在想想忽视的原因可能是认为现成的教材、教参、教学辅导资料都有,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就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13.
废除教参     
在一般教师的记忆中 ,似乎有教材就有专为教师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这大抵是事实。至少建国50年间 ,教材与教学用书从来是配套的。于是 ,出现了一种局外人并不知晓的现象 :教师(不是大多数 ,但也绝不是极少数)躲在房间里 ,静静地读 ,悄悄地抄 ,把“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自己的教案上 ,然后走上讲台 ,贩卖给学生。于是 ,教参成为秘不示人(学生)的宝贝。(据查 ,近年来书店也公开向学生出售教参 ,有的班几乎人手一本 ,使得一些教师大跌眼镜。)客观地说 ,教参对素质较差的教师来说 ,功莫大焉 ,可以帮他们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是 ,…  相似文献   

14.
我刚开始教初中语文,怎样备课,怎样上课,都没有实践经验,但是,我相信一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做教师的应当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教学生读书。要使学生读懂,教师自己首先得读懂。因此,我开始备课,总是先把课文读熟,然后再考虑教案,边写教案边读书,有时教案写好了,但读书又有新的理解,就再修改重写教案。至于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我总是  相似文献   

15.
“教学参考书”是帮助教师熟练地吃透教材,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工具。而在传统的指令型课程范式中,它却异化为一种教学的主宰力量。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成为语文教书匠的“全部家底”,老师们认为只要牢牢守护好“家底”,就可以高枕无忧。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师在课本上旁批夹注、圈圈点点,给人以一种“满天星”的印象。教师主要精力不用在抄写“教参”上,而是含英咀华,广采百花,把钻研时“心有灵犀”的一点东西,迅速地捕捉住,并留在纸面上,所以这课本上的“满天星”,乃是自己心血的结晶,就教学而言,这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备课艺术。我曾听过一位中年教师讲朱自清的《绿》这篇课文,教案只是粗线条地勾了一个轮廓,既是文章的思路,又是教者的思路,而课本字里行间,早已星河灿烂,这比将“教参”搬到教案上所花的功夫不知深了几多倍!最后,他还在书页的“天头”上即兴画了几笔山水轮廓,真称得上”物我神会”了。教学贵在教者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时下不少学校流行“教学案一体化”的做法,教师准备印制给学生的学习方案成了教师上课的教案。出现了练习就是教案,讲义就是教案,下载的网上内容也直接成了上课的教案等现象。对此,笔者有如下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
黄桂林 《辽宁教育》2004,(11):38-40
教学参考书虽是教师理解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的重要依据,但其作用只能控制在“参考”范围之内。可综观教学现状,教学参考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束缚教师手脚、禁锢语文教改、封闭教学空间的羁绊。其重要原因不在于教学参考书本身,而在于运用教学参考书的人。不少教师,颠倒了人与本的主从关系,被教学参考牵住了鼻子,让教学参考捆住了手脚,违背了编者编写教学参考的初衷。实施语文教学的开放,必须以开放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参”的获取和运用。一、教学参考资料的开放性补充《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备课是上好课的前题,要提高教学效率,就一定要抓好备课。可是,提起备课,大多数承担一线教学任务的教师认为这只是应付检查的一种无奈的劳动,与提高教学质量却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只要认真研究一下教师写的教案就会明白。以语文教案来说,解词、句义、段义、中心思想等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参考书上写得清清楚楚,还要再把它抄到教案本上,可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却没有,只有教什么,没有怎么教。有的教案好一些,但认真一看就会发现,它和范例教案是一样的,是照抄的范例教案。这哪里是在备课?是在机械地应付。难怪教师说它与提高教学质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