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略特一生反叛传统道德,探索和寻找合乎自己理想和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标准,其作品塑造的主人公亦不断面临伦理环境下的伦理困境,并最终通过艰难的伦理选择实现伦理救赎和伦理回归。以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析乔治·艾略特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伦理道德主张,阐释作者对生存价值及伦理道德的思考。通过伦理环境、伦理选择、伦理救赎三个维度挖掘作品的伦理教诲功能,分析作者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2.
从伦理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四位主要人物——玛丽、南希、格蕾丝和西蒙。从表面看,造成玛丽、南希和西蒙悲剧命运的是他们自身的选择,实际上是当时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的要求让他们陷入了困境。格蕾丝伦理意识的觉醒使她最后走出了伦理困境。阿特伍德向读者展现了男权社会病态的伦理道德标准对人的禁锢和迫害,体现了她对那个时代人的深切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3.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三部小说《群山回唱》以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所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为主线,讲述了与其关联的家庭纽带中各个人物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三个阿富汗男性人物斯芬克斯因子失衡的原因,以此来诠释他们如何摆脱各自所面临的抛弃亲人的道德困境,重建亲人间相互关爱的家庭伦理意识,从而实现精神层面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4.
《化身博士》中亨利·杰基尔生活在封闭、黑暗、家庭伦理结构缺失的环境下,这样的伦理环境,加上其自身斯芬克斯因子的作用,促使其伦理意识及伦理身份选择发生巨大变化,纠结在选择自律的高贵身份还是自由的魔鬼之间,最终以生命的终结获得救赎。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分析小说中伦理环境及杰基尔的伦理意识与伦理身份的选择,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小说,获得更多的伦理启迪。  相似文献   

5.
伦理问题是张翎小说的重要症候,是人物悲剧命运的症结和自我救赎的钥匙.从当今世界伦理形态的核心——文化伦理来说,张翎笔下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寓意,反映出当今世界和谐互补、交汇杂糅的伦理文化本质.张翎将人物置于伦理困境中反复考量道德与人性的张力,以传统伦理抵拒现代人性的沉沦,以五四运动个性解放、平等独立的伦理思想抵拒道德对人性的束缚.张翎将目光伸向历史的纵深处与大洋彼岸,寻求救赎的窗口,探索人的终极意义与苦难救赎的可能性.张翎的伦理思想与道德思考体现了她对社会的关怀与对至善人性的呼唤,对现代人格真善美的形塑、人伦关系的和谐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梅丽迪安》《紫色》是沃克作品中最典型的三部黑人女性成长小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小说中典型的黑人女性成长主人公玛格丽特、梅丽迪安和西丽所经受的相似遭遇和她们觉醒所采取的不同反抗方式.从而揭露黑人女性的共同命运,探索黑人女性解放的必由出路。  相似文献   

7.
《觉醒》是美国女性文学中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该小说的伦理意义,为重估其文学价值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主要观点:在父权制伦理与资本主义伦理双重压迫下,主人公埃德娜陷入伦理困境中,经历了"叛逆—顺从—挣扎—超越"的心路历程,最终在自杀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觉醒》是一出伦理悲剧,是肖班对美国19世纪末的女性如何建构伦理秩序的自觉探讨。  相似文献   

8.
由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个较新的文学研究方法。该理论主张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立场和最终目的是发现文学的伦理价值。吉本芭娜娜在短篇小说《白河夜船》中,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及丰富的情绪,描写了日本当代都市女性在伦理环境中的困惑、选择、陷入的伦理困境以及自我抗争的伦理意识。主人公在陷入痛苦深渊后,凭着自我抗争的伦理意识苏醒重生。芭娜娜通过这部作品传达了"人其实是不容易被摧垮"的重要信息,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引入伦理利己主义是当下我国学校德育在面临重重困境下的无奈之举,但教育者对伦理利己主义的后果则估计不足。教育生活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扬弃伦理利己主义:第一,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文化自觉及其创造性转化,在整合伦理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培植抵御伦理利己主义的精神资源;第二,在教育生活中重构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为学生认同伦理道德提供客观基础,消解伦理利己主义的作用前提;第三,回归道德教育的精神生态,充分把握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德育价值,推进学生道德成长中的知行合一,以超越伦理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10.
《露丝》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作家盖斯凯尔的第二部作品,作为描写"失身"女性形象的开山之作,这部作品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小说女主人公露丝和《圣经旧约》中的女性Ruth同名,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盖斯凯尔认为露丝正是在男权社会压迫下勇于正视自身错误并积极追求自我救赎的始祖。本文以个人成长和道德救赎为研究视角,将女性问题置于维多利亚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分析个人成长和道德救赎的关系,揭示女主人公是如何战胜道德困境,觉醒救赎意识,并最终实现内外双重成长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工业社会扭曲人的自然本性,造成人格分裂.保罗的情感被母亲控制,以致宗教信仰动摇、行为失范,在基督教道德和世俗生活中徘徊,在灵与肉的选择中陷入迷茫.为了突破困境,他摆脱母亲的控制,放弃纯粹的精神或肉体之爱,在宗教道德的指引下,构建灵肉统一的新生活.这既是他的自我救赎之路,也是作者在大工业社会背景下,为陷入宗教道德与世俗生活困境的人指出的得救途径.  相似文献   

12.
聂赫柳多夫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巨作《复活》中的男主人公。在文学伦理学的视域下,聂赫柳多夫拥有着赎罪者、贵族、弟弟等多重伦理身份。其赎罪者是众多伦理身份的主导,他由追求救赎出发,开启了错综复杂的情节,多重伦理身份与困境使其一度陷入混乱局面,最后在《福音书》中真正觉醒。这本质上也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宗教伦理观,暗示人类共通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3.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当属战后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作品摆脱了黑人小说惯有的主题: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讲述了主人公无名黑人青年探寻自我和自我觉醒的经历。小说通过空间规训、空间迁移和空间重构等书写技巧,揭示了美国种族隔离盛行时期非裔族群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身份迷失,再现了人物伦理选择的两难境地和意识觉醒,反映了美国非裔族群的伦理诉求,同时也表达了种族融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4.
关于伦理守则对企业道德行为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伦理守则的采用和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企业道德行为产生影响:首先,伦理守则的采用可以提高员工对道德问题的意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其次,伦理守则具体内容的制定有利于员工做出符合本企业道德要求的道德判断并且提供可能采用的行为方案;再次,伦理守则的具体实施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活动符合道德要求的机率。要使伦理守则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以下一些条件:第一,企业伦理守则与企业价值观的契合度;第二,企业伦理守则意思表述的清晰度;第三,伦理守则沟通传达的效度;第四,伦理守则实施范围的广度;第五,伦理守则具体可操作度;第六,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企业伦理守则实施的支持力度;第七,企业其他制度对企业伦理守则的保障力度。目前中国企业就伦理守则方面而言,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第一,制定和实施伦理守则的企业凤毛麟角;第二,企业伦理守则和企业经营行为不符;第三,企业领导者在执行伦理守则中没有起到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作品多数都涉及了生存价值及伦理道德问题,其代表作《红与黑》便是其一。为了塑造德·雷纳夫人这一形象,作者用大量笔墨展现了她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她进行的伦理救赎,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本研究围绕德·雷纳夫人这一角色,对作品中呈现的人与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不同关系进行文学伦理学分析,试图探讨德·雷纳夫人在面对伦理蒙昧、伦理选择直至伦理回归的三个阶段,以期挖掘司汤达作品在人伦道德及人文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为他者"是法国犹太哲学家列维纳斯伦理学的根基,其核心就是把"他者"作为自我的伦理指向,以他者唤醒自我的伦理意识,实现伦理主体的重构。库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同样的的伦理向度,小说特有的伦理内涵值得深入挖掘。库切立足于伦理的高度,以超越政治和种族的视野,将南非所经历的的沧桑与不幸纳入伦理学的观察视角,向读者呈现他者弱势群体在残酷的历史与现实中的生存困境,执着地表达着自己重构伦理主体、重建自我与他者伦理关系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根据Liesheth Korthals Altes,Nussbaum,Chinua Achebe三位学者对叙事伦理伦理的思考,本文对任碧莲的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从叙事伦理角度进行解读。根据Korthals Altes叙事伦理探讨世界面临的困境,并为走出困境提供解决办法的观点,本文指出《谁是爱尔兰人》中第一代华裔在美国面临着后代伦理选择困境。根据Nussbaum的文学评论有责任考虑伦理问题以使社会更加公正的观点,本文认为多种族的美国,各族裔应该尊重他族文化,这是社会应追求的公正之一。本文另一个思想来源于Chinua Achebe,他的思想启发了本文对于多种族背景下的美国社会中第一代华裔在族裔伦理选择问题上的思考,即第一代华裔应选择开放地对待异族,不歧视异族。  相似文献   

18.
莫言小说《蛙》在故事题材上的拓荒性开掘和叙述形式上的复古式实验,都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蕴含着深广的叙事伦理内涵。小说通过姑姑历时性的身份变更和其他人物共时性的关系结构所呈现出来的故事伦理,远远超越了单纯生育政治的探讨,而具有了关怀整体存在及其道德困境的哲学高度。在叙述伦理上则通过书信体叙事和在小说中揉进戏剧的跨文体方式,巧妙表达出了罪感、忏悔及其救赎的内在关系,表现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当代中国伦理问题复杂性的深刻体认和对现代性伦理困境及其救赎可能的独到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小说《我带你去那儿》中,欧茨籍以意识流的创作手法,用细腻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女主人公在一个狭隘自闭的空间里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作品充溢着欧茨浓郁的女性体悟和悲悯的伦理关怀.女性个体在特定历史语境下遭遇的道德迷茫和伦理困惑,苦苦探寻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直至实现最终的心灵救赎,体现了欧茨对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三方面的伦理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伦理学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理论,分析研究琳达·霍根的《太阳风暴》这一力作,分别从土地伦理理论的三大方面:人与土地、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出发,探讨作品蕴含的伦理关系和生态危机,同时指出处在白人殖民者权利主导下的印第安民众的生存困境,从而揭示了印第安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为构建自我生存空间所做出的挣扎与努力,体现了其中的哲学思想和对印第安人民的深切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