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P+上"的语法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NP+上"是十分常见的短语,它既能表示处所义,也有表人义,还能表示时间义."NP+上"的表人义从其处所义发展而来,其发展轨迹为:处所义-表人义兼有处所义-表人义."NP+上"的时间义也是由其处所义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2.
相较于古代汉语偏义复词,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主要特点是语义的明确性和语素次序的固定性.类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多偏向前一个语素,反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多偏向语言禁忌,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3.
偏义复词是古代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对其性质要正确认识.在分类上,偏义复词可以按其组合的词素意义来分,也可按词素的词性来分.对偏义复词的辨识,可考虑:事物的情理和语法关系,联系上下文,着眼于逻辑关系,对句式作分析.在语言交际中,偏义复词具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典》中,不对称性四字格采用四种释义方式——下定义、描写和说明、形容比喻、加附注.其类型不同意义特点也不同.形成四种意义结构——述说义、支配义、修饰义、补充义.从总体上看,意义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义眼对动物剥制标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标本造型如何,若无逼真义眼,就会毫无生气,装上逼真义眼,犹如画龙点睛,立显栩栩如生.如果能买到现成的玻璃义眼,如彩色玻璃义眼、黑珠玻璃义眼、白色玻璃义眼和一粒椒等,当然最好,尤其是彩色玻璃义眼,其瞳孔、虹膜和巩膜分别选用不同色彩的玻璃烧粘而成,光亮逼真,是最理想的一种,多在一些专业标本生产厂使用.但这些义眼一般不易买到,而且其规格也较少,有时配不到所需义眼,就需要自己动手制作了.有关文献报道过多种制作义眼的简易方法,笔者先后都试用过多次,有一些感受和体会,并探索出一种更简易的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衔接语“看起来”的语义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起来"语法化之后成为固化结构--衔接语,其语义也随之发生改变.本文就衔接语"看起来"的语义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衔接语"看起来"表示"看"得来的结果义,"看起来"衔接的后续成分常常表陈述或评论,其衔接的前后成分则体现出顺承义、转折义或推导义.  相似文献   

7.
"停腾"辨     
黄大祥 《家教指南》2004,(5):103-105
敦煌变文中的"停腾"一词,其义并非"停当、定当",将之释为"斟酌、调理"亦难与文中之义相符;而直接释为"舒缓、延迟"也不完全适当.其意义实则有二:其一,为"行止、停延、往复"义,是动词;其二,为"舒缓平和"义,是形容词.后一意义乃由前一意义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产生不仅有着内在的社会原因,而且蕴含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含义.词汇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因此,词汇系统中有大量的词语不仅承担着其概念义,还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其文化义,即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仅以汉语为例,从名词、形容词、数词以及量词几个方面分类举例并分析汉语中部分词语的文化义.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可A可B”构式特点,认为谓词性短语“可A可B”属于“标记性构式”,其构式义可概括为可以实现的选择义.这一构式义因为A、B间语义关系矛盾与否具体又包含兼选和限选,表现出词汇义影响构式义的情况.而无相近义或相反义的A、B及体词性A、B进入“可A可B”,构式义最先凸现,A和B继而受到该构式的制约,整个构式或表兼选或表限选.构义、构式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静 《沧州师专学报》2007,23(1):130-130
比喻作为修辞手段可以引起汉语词义的引申,其常见类型有三种.由比喻催生的引申义是词的固定义而不是临时义.  相似文献   

11.
以“非”为声符的字,有的具有“飞”义;有的具有“违背”义;有的具有“交错”义;有的具有“成双成对”义;有的具有“隐藏”义;有的具有“赤色”义.本文首先引用《说文解字》系列文献解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含有“赤色”义的“非”声符字“翡、痱、菲、绯”.其次,引用梁启超、沈兼士、张舜徽等学者的论述,探析了“非”声符字含有“赤色”义的来源应是:“其语根当为火,语转为燬,本书火部‘燬,火也.’非毁古声通.火之色赤,故翡从非声,训赤羽雀也.”又,“勿”具有“杂色”义,非、勿读音相近,音转,同音假借义,非、勿共有“赤色”义.最后,解析了《汉语大字典》中收录的《说文》以外的含有“赤色”义的“非”声符字.  相似文献   

12.
"噤害"和"禁害"都有"害"义; "禁害"还有"折腾、折磨"的意思.这些意义均跟"禁"的"毒"义、 "害"义有关;而"禁"的"毒、害"义又源于其"刑禁、禁忌"义. (<汉语大词典>和张相等诸家释义均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3.
"扶义而动,推理而行"——引譬、援类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推类是中国古代推理的主要模式.其结构通常由言事与言道两个部分组成.言事与言道的核心是"喻".其理论根据是:所言事与道之间共同存在的"义".找到事与道之间共同的"义",便可"扶义而动,推理而行".由"事"理过渡到"道"理.  相似文献   

14.
叠义广告语是广告语言的创新形式,它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创造出一种“不平常的东西”.概念合成理论、隐喻认知理论、完型趋向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为解读叠义广告语提供了理论支持,揭示了叠义广告语理解的认知过程.叠义广告语是一种特殊的文本,更是一个实时性强的隐喻,只有在特殊语境下进行理解才能获知其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先秦至清代,"恨"、"怨"、"憾"均可表"怨恨"义,是一组常用同义词.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词又有其消长变化的个性特点.学界关于古代"恨"义轻而"怨"义重,二者不是同义词的说法可商榷.  相似文献   

16.
“义“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子思想体系中的“十论“都是围绕“义“展开的,而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有其理论依据一一天志,又有其现实依据--人性.本文将对这一依据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经汉杂学摘要注解>是一部用回族经堂语注解的伊斯兰教读物.本文分别考察其三类词汇,并且从词的概念义和色彩义入手,就其中的经堂语作了分析与研究,概括了其经堂语的词汇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从语义学角度看,词与词之间不仅存在同义关系、反义关系,还存在上下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即上义词的词义包含下义词的词义.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在范畴理论的框架下,探讨英汉上下义词的构成方式.研究发现,英语在上下义词构成方面,处于最上层的上义词和直接位于其下的下义词倾向于用独立的词表示,只有位于第三层次的下义词才采用"定中构词法";而汉语在上下义词构成方面,倾向于从上至下都采用定中构词法.  相似文献   

19.
最早说司马迁爱奇的是西汉的扬雄.他以司马迁爱奇与孔子爱义相比:"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君子》)其实并非贬词.因奇中不一定没有义.再说,他以仲尼、子长并列,亦可见其对司马迁的崇敬.后之论司马迁爱奇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前人关于"就"的义项的"合"的问题的基础上,文章通过研究总结出"就"的三个句式:1.(X1)+就+X2+(了2),"就"取"较快衔接"义,"就"不重读.2."(X1)+就+X2","就"一般是"限制"义,重读,或和其所"限制"的X2一起重读.3."X+就+X"."就"义有双重性:"较快衔接"义和"限制"义."X+就+X"是一个紧缩式复句,前X相当于一个条件小句,"就""衔接"并"强调"后X的重复出现.进而得出"就"有两个核心义:"较快衔接"义和"限制"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