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现代性”作为舶来品,其涵义在国外汗牛充栋的著作中被反复言说,形成一股强大的“现代性”潮流,进入不同国界知识分子的视野。自从这个概念被中国化后,学界不乏争论,但尚未出现堪称经典的著作。商务印书馆近期推出了南京大学周宪教授的《审美现代性批判》,对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性”进行了富有创建性的批评,引发了美学及文化研究领域对此概念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批判之后:中国后现代的艰难行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学术语境中,“后现代在中国”始终是一个暧昧不清、令人尴尬的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后现代”在西方本就是一个思想繁杂的理论谱系,进入中国后的理论旅行,更使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与中国当下现实的种种问题缠绕在一起。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意在通过考察“后现代”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后现代”的谱系特征,捕捉“后现代”的踪迹,以期对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提供批判性思想资源。主张差异多元是后现代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后现代的讨论应该有多种视角和声音,以下三篇文章皆是一家之言,同时也欢迎不同观点的对话讨论。宋一苇  相似文献   

3.
由我国灾害学家马宗晋院士和知名社会保障专家郑功成教授共同主编“中国灾害研究丛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套被于光远先生称为“警告性未来研究”的丛书是我国灾害学界的一项重大出版工程,堪称当代中国灾害问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这套丛书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丛书规模恢宏,涵盖了灾害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全套丛书包括《灾害学导论》、《灾害经济学》、《灾害社会学》、《灾害管理学》、《灾害统计学》、《灾害保障学》、《灾害历史学》、《灾害医学》、《中国气象海洋洪涝灾害》、《中国地质地震灾害》、《中国矿山灾害…  相似文献   

4.
《虚无与开花: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重构》试图在现代性的问题视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脉络中,叩问当代诗的活力和危机,并将“开花”代表的新浪漫主义,看作回应虚无主义文化危机的途径。换个角度看,“开花”和“虚无”可能是现代性的两面,用“开花”来克服“虚无”,意味着现代性问题要在现代性的逻辑内部来解决,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也是挑战性所在。以“虚无与开花”而非“从虚无到开花”为标题,或许恰好显现了对这一内在悖论的理论敏感。  相似文献   

5.
本刊上期胡智锋、刘春的《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一文发表后 ,我们接到了许多业界、学界人士的反馈 ,表达了大家对文中所论之问题、观点的极大兴趣、关注和认同 ,本期我们特地摘发了侯卫东先生的这篇短文 ,并期待着各位专家经常就本刊所发文字发表各自的高见  相似文献   

6.
写在前面     
1994年,朱光烈先生曾在本刊发表传统媒介的“泡沫”论,引发广泛的争鸣。本期发表作者的《不谋万世者无以谋一时,不谋天下者无以谋一域——2006年再论“泡沫”》。文章依然认为新媒体将取代旧媒体,并指出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来美学领域新的生长点。蒲震元的《审美文化研究三题》从审美文化研究、倡导审美文化批评、开展审美文化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审美文化研究提出看法,并呼吁通力合作,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学科;张晶的《作为美学新路向的审美文化研究》对审美文化的内涵、外延作了探讨界定,提倡审美…  相似文献   

7.
2004:中国电视关键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1月13日,时任本刊副主编的胡智锋教授与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春先生在北京凤凰会馆做了一次长篇对话,这就是刊发于2004年第1期的《会诊中国电视》,这篇对话引发了业界与学界关于中国电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与争鸣。整整一年后的2005年1月13日,本刊主编胡智锋教授与原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现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大型活动办公室主任汪文斌先生再次对话,对刚刚过去的2004年以“关键词”的方式就中国电视的若干“问题”与“主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本期特别推出,以飨读者。同时,欢迎广大读者、作者及业界、学界的同仁就此继续展开讨论与争鸣。  相似文献   

8.
王恩汉先生在《中国档案》2001年第10期上发表的《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到“档案本质属性”——兼谈中国档案学的特色》(以下简称《从》)一文,从我国当前档案学界的几个热点问题入手,对档案、文件、归档、文件生命周期等档案学基本概念进行一番析解,并着意于开掘中国档案学的特色,文章对当代档案学学科建设投以极大的关注,漾溢着可贵的理论热情。  相似文献   

9.
林清澄、刘秀荣同志最近在《中国档案》1999年第12期上发表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是万能的》,读罢此文,深感有必要再就所谓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讲几句话。一、还是称:“文件生命理论”更恰当。潘连根先生在《中国档案》1999年第5期上,发表的《如何认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称:“如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分析,国外虽流行‘文件生命周期’这个概念,但原来并无‘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提法,是何嘉荪先生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一文中首次将其称为理论,……”是不确切的。国外,早在何氏之前(依潘氏所引,何氏的《文…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刘小枫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1998年1月)一书中提出“现代学”概念,将之视作关于现代事件的一门知识学。王一川在《中国形象学》(1998年1月)与《现代文学研究需要新眼光——中国现代学刍议》(《文汇报》1998年5月13日)中也提出了“现代学”概念,开始从文学和诗学进路对本土现代性问题的探索。而2009年的新作《中国现代学引论》则全面阐释“中国现代学”问题,颇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1.
杨权 《图书馆论坛》2005,25(6):349-352
《杨惺吾先生年谱》是香港已故学界名宿吴天任的手笔,谱主则是清末民初的舆地、金石、目录学大家杨守敬。《杨惺吾先生年谱》围绕《水经注疏》这个学术核心,在《邻苏老人年谱》的基础上,对谱主的事迹做了大量的增订,对近世“郦学”的重要事件亦做了详细辑录,并对疏校《水经注》的多宗学术公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等问题的学术通信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近年来,图书馆精神、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等课题,在图书馆学界已经有过较多的讨论。但在热烈的议论与具体的实践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真正的效用更难以评说。新年之际,吴建中先生、范并思先生的两封学术通信,把以上各个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逻辑上勾联起来了,初步建构了“图书馆员: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的研究命题。编辑部认为,这一命题,对于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和图书馆管理实践创新,应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吴、范两位的学术通信原文发表,作为《图书馆杂志》关于这一专题研讨的开篇,我们衷心希望全国图书馆学界和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者积极参与这场讨论,共同为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13.
黄怒波老师的诗歌理论著作《虚无与开花》尝试用尼采的“虚无主义”理论来阐释中国当代的诗歌。本文首先结合中国当代诗歌研究的发展,认为该书突破了中国诗歌研究的局限,将“虚无主义”概念引入中国现代诗研究,在现代性的大框架里来处理虚无主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周宪先生《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一书直面中国当下不断变动、纷繁复杂的新的文化实践,采用批判文化社会学方法,将视觉文化置入到它所衍生的社会学语境中予以考察,从而形成了本书以“视觉”“空间”“文化”和“装置范式”四大转向的基本构架。作者力图以多视角对当下社会和文化思潮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并尝试对当下中国各种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视野。该论著开创了在视觉文化棱镜烛照下文化研究的新格局,成为在全球化现时代极具地方性特色,同时又有着广阔跨文化视界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5.
白《中国当代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发表以来,汪晖对"中国现代性"的反思就一直是知识界关注的核心议题。然而,这一反思的意义,迄今仍停留在其对"市场主义"、"全球化"的挑战而引起的论争的影响上(一位先生形象地称之为"地震"),其所为此进行的更为恢宏的学术研究,特别是他重塑新的"现代"史观的抱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20 0 3年中国电视经历了若干新的探索 ,业界和学界都以“创新”的追求不断推出许多新概念、新名词、新思路、新办法……在这些近乎“轰炸”般的新说法、新做法背后 ,却实实在在地、不可忽略地遮掩着不少新问题、老问题。之所以想推“新” ,除了时代与传媒发展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 ,也的确因为这些诸多“问题”困惑着电视人 ,我们认为 ,只有好好对这些问题作一“会诊” ,才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症结” ,才可能进一步对症下药 ,找到解决的路径。为此 ,本刊副主编胡智锋教授与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春先生专就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作了一番对话 ,希望能引起大家进一步的讨论和探求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作为舶来品,其涵义在国外汗牛充栋的著作中被反复言说,形成一股强大的"现代性"潮流,进入不同国界知识分子的视野.自从这个概念被中国化后,学界不乏争论,但尚未出现堪称经典的著作.商务印书馆近期推出了南京大学周宪教授的<审美现代性批判>,对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性"进行了富有创建性的批评,引发了美学及文化研究领域对此概念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去年3月间,我看到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后,写了两篇评论,短的一篇题为《反映时代风貌与展览脓疮——全国新闻摄影十佳作品之我见》,发表于山东齐鲁晚报;长的一篇题为《商榷与反思——漫评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作品)评选》,有幸在《中国记者》第7期刊载。《中国记者》同时发表了齐鲁晚报曾刊登的秋田草写的《与以往不同的新闻观——向孙吴先生进言》,即反驳我那篇短文,并加编者按语,希望开展讨论,“以促进新闻摄影改革的深化”。讨论正在进行,现在我想借此机会,先对秋君的“进言”作一答复。“进言”首先否定我对“十佳”“多数作品不佳,基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读王炜先生编选的《熊译海德格尔》时便想到,日后有机会定要写篇有关“孙译海德格尔”的文章。别的不说,单凭孙周兴先生是当今中国学界唯一一个倾注全副精力独立、精审、持续、高效、系统地翻译海德格尔著作的学者这一点,对“孙译本”的批评、讨论就理应成为学界早该着手的事情。因为这里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让人产生某种隐忧:迄今为止,这些海德格尔著作在中国大陆竟然大都只有一个“孙译本”,  相似文献   

20.
本期专题研讨发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张清菊同志的论文,是作者在阅读梁启超先生于1925年6月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议上演说以后形成的当代思考,尽管时光已经越过了整整80个春秋,梁启超先生演说辞的思想内涵,对于当代中国图书馆发展思考,依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启迪。图书馆学的“本土化”研究是当前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关于“本土化”的具体内涵与范畴界定众说纷纭。张清菊同志在论文中,首先归纳并提炼了梁先生关于中、美社会文化环境差异的论述,应该是抓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80年前,中国图书馆活动的先驱面对欧美繁荣的图书馆事业,急欲仿效并在中国大地普遍推行。梁启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