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复调式结合了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理论的多重语境来展开写作.科技理性对于交往行为的异化以及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都带来了话语方式的改变,这种话语方式的改变又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异化和殖民的程度.基于此,在阐述交往行为、生活世界内在结构的基础上,从话语方式的转变来揭示科技理性对交往行为的消极影响,并说明恢复交往理性和生活世界的...  相似文献   

2.
在交往行为理论话语影响下,翻译作为人类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其主体问进行着对话交往,译者成为社会交往主体之一,被赋予社会性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3.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以言表意行为和以言行事行为的统一性,哈贝马斯继承并创新了这种观点,提出了以"语言有效性要求"为要件、以话语交流双方理解为目的的语言交往理论。这两种观点都认为语境是话语交流的基底,在语境中才能判断话语交流的真实性和顺畅程度。塞尔重视话语当前的交往和交往中人的意向性,因此他的语境是言语语境;哈贝马斯语言交往理论的目的是追求"社会合理化",因此他的语境是一种广义的语境,除言语语境之外还包括了社会语境、实践语境等,可称之为语境实在。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构建的交往行为理论以达成主体间相互理解与一致为目标,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并把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进行的预设背景.交往视域中的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以德育话语为媒介、通过平等自由对话、经由相互理解与解释而达成一致的交往行为.经由交往的新视域对高校德育进行的全新阐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有益启示: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贴近生活世界和重视交往成为高校德育超越当下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术界对虚构话语的交际性问题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论。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斯塔尔内克的信息共享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等论证了虚构话语产生交际性的前提和条件,支持虚构话语具有交际性的观点。通过分析某些具体实例把虚构话语的交际性与虚构语句的真值判断问题联系起来,可以说明在虚构话语的交际过程中,作者和读者的共享信息可以为判断虚构语句真值提供一种语用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元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及传统政治理解合法性的丧失无疑是哈贝马斯话语政治思想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话语政治理论也是交往行为理论自身合乎逻辑的发展。所谓话语政治,就是在公民社会和政治公共领域的交往过程中,在话语合理化力量的推动下,通过制度化的法律媒介,以旨在实现生活世界合理化和对传统的价值和规范进行占有为目的的民主意见和意志形成程序。话语政治为我们的生活世界注入了理性和理想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姜晖 《外国语文》2022,(2):80-88
重述标记语是用来引导重述言语行为的元层面话语资源,它不是用来传递新的信息,而是用于对当前讨论话题的内容和表征方式的解释、澄清和调整.本文基于交往行为理论所倡导的交互主体之间在相互理解和共知的基础上构建话语意义,实现主体间互动的观点,通过对ELF学术研讨会中重述标记语的分析,发现说话人在研讨会中为了真实有效地传递话语内容...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门课程,其主要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通过话语交往来实现的,思政课话语是口头话语、学术话语和无声话语的集合,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话语体系转换,即学科话语向教材话语、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化。同时,话语的转换要坚持政治性、时代性、民族姓和学术性的原则。此外,还必须提高话语表达能力、创新话语交往方式、增强话语感染力、丰富话语内容,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商谈伦理学,指出交往行动实质上是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的商谈(对话)关系。商谈是其核心概念,普遍化原则和话语原则是其两大原则,认知主义和程序主义是其基本特征。通过商谈伦理学的建构,完成了他的交往理论的论证过程,把理论层面的交往理性扩展到实践层面的交往理性,并将商谈伦理学作为交往行为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构成批判的社会理论的规范基础。  相似文献   

10.
间接言语行为——有效的语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莉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5):57-59,64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会话原则密不可分,间接言语行为作为语用策略的使用动因大致包括:维持礼貌交往,增强话语力度,弥补表达缺陷等交际功能,另外,修辞格在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妙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锚定和物化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认知机制,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行为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等特征;在话语分析层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解构、话语转变和构建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区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用情境差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具象化,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要兼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助于从"心"出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皮亚杰儿童规则意识研究的道德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哲学和道德发展心理学存在互释的空间,本文应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及其话语伦理学解读皮亚杰关于儿童游戏规则意识发展的研究,从交往关系的角度理解皮亚杰的道德建构主义,特别是儿童道德意识发展中的两种道德理想类型,辩明在哲学中作为理性事实的道德意识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中是通过特定交往活动尤其是儿童游戏建构出的理性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不断深入,“话语方式”从灌输范式向交往范式的转换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交往范式与灌输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学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基于更好的理由而非权力的压制来展开以言施为的话语交往活动.与一般的话语交往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话语交往其首要功能是意识形态教育,基本功能是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交往需要具备主客体两方面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交往有三种形式,一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话语交往,二是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话语交往,三是课外实践教学中的话语交往.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其相互关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得益于马克思“社会劳动”思想的启发,但却不同于马克思交往概念与生产方式的内在关联.立足于其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由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由目的合理性转向交往合理性.尽管交往行为理论在对社会进化的解释方面与马克思的思想存在种种差异,但它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研究,对于深化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叶荣国  孙娜 《教育评论》2022,(4):96-100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被大学生认同、接受,他们才有接受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话语主体间性关系、生活世界的语境、话语有效性主张等核心思想启示我们: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效果,话语双方需要建立“主体间性关系”,形成“话语共同体”;回归“生活世界”,促进话语的“视域融合”;满足“有效性主张”,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6.
交往行为理论作为教师合作的理论依据,通过建立定期例会制度、专题问题研讨制度、共同参加学生活动来构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交往机制;通过充分理解话题、选择空间和时间、创设自由言谈环境来创设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交往的"理想话语情境";通过培育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主体意识、结合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考核来促进主体间性关系发展。班主任在与科任教师的合作中,以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来观察、理解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在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殖民化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病症。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现象的根本办法是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有三条基本途径:一是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二是承认和遵循共同的规范标准;三是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哈贝马斯的理论对应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具有启示性。  相似文献   

18.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讲好课,关键在教学话语。疫情应对中只有发挥好教学话语这个"刃"的作用,才能强化高校思政课话语的"四个认同",即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当下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认同面临挑战:部分教师缺乏在线授课经验,教育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全面和熟练,不完全适应在线教学模式,积极主动构建有吸引力的在线教学话语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欠缺,教学话语的解释力、感染力、舆论引导力和凝聚力相对不足。思政课教师应选择适合自己在线教学话语特色的信息技术平台,遵循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要求,增强在线教学话语的组织力、亲和力、交往力和辨别力;坚持思政课在线教学话语引领,强化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从而提升话语认同度。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的师生对话交往呈现明显的知识化、对象化、工具化倾向,它悬置了情感关怀,遮蔽了主体间性,湮没了心灵诉求。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关注人的现代性生存境遇,追求双向度主体之间平等、协商与尊重的对话与交流,这与当前师生对话交往所追寻的价值意义相契合。因此,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可以从以自由平等为规则,创设"理想的话语情境",以尊重信任为支点,建立师生主体间性关系,以真诚理解为原则,构建师生对话的"合理空间"着手重构师生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人最具合理性的行为,他试图通过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理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文章分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特征:理解是交往行为的核心内容,语言是交往行为的媒介,生活世界和系统是交往行为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探讨交往行为理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