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华 《学语文》2011,(4):45-45
新课程的实施已近十年。这期间我们走过了很多曲折.其中对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争论也很多。曾经有专家把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奉为语文教改的至理名言.淡化了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强调教材只是我们教学的“材料”,而不是我们教学的“内容”.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教什么”其实要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确定“教什么”是教学的第一步和前提,这一步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对文本有一个的正确解读,并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方法,进行多元探寻。  相似文献   

3.
黄雪琴 《广西教育》2007,(6A):21-21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因为“怎样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解读文本,就是要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把握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却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
课改至今,语文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孩子的笑声洒满每个角落;精致的课件贯穿教学的始终;充分张扬的学生个性;动人的作秀课频频出现;学生或说唱,或表演,给人一种师生同乐、其乐融融的感觉,着实令人兴奋。但如果对此背景下的某些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不难发现当前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还存在着一些“无度”现象,这些问题主要缘于教师与文本对话中误区产生的隐患。下面笔者就教者在把握“回归”与“超越”中与文本对话的现状进行分析。一、迷信教材,文本对话不深入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库,同时也是课程标准思想的载体和学生学习养成的凭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的教材观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不是“束缚”,而是“引领”。“用教材教”就要先深入对话教材,再浅出教材。没有对教材的深入对话,也就没有对教材的浅出。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语文学科的教材编排都是以文选方式为主。这正如有些学者所言:迄今为止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全部都是文本的精粹,这已经成为教材编著的定型模式。教材的这种编著方式影响着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处理。究竟是该“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如何解读文本,如何将文本解读所得融入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之中,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已经否定了“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取而代之的是“用教材教”。诠释学中关于文本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更新了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在当代诠释学的视角下,教材具有开放性、历史性、生成性、主体参与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自然要关注历史文本解读。然对此似乎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将文本解读理解成照本宣科,因此用新课程是“用教材教”的帽子来否定之;二是将文本解读误当作汉儒注经,认为逐字逐句,枯燥乏味,投入既大,又收效甚微;三是貌似文本解读,其实文本既偏离,解读更错谬。笔者认为,文本解读须按一定的逻辑来进行,本文拟以人民版《新文化运动》为例来谈谈这方面的几点思考。不妥之处,尚请方家批评。  相似文献   

8.
吕伏安 《小学语文》2007,(12):39-40
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阅读”,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又出现了偏离文本价值取向,异化、虚化、泛化文本主旨的现象。究其原因,课堂教学缺乏一种根植于文本思想深层的一贯原则和终极目标,教者也没有瞄准自己的立教之根和育人之本,一句话:课堂缺乏灵魂主导。那么,我们如何定位文本的价值取向,把握多元解读的“源”,上出有灵魂主导的语文课呢?除了依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审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外,我们还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教材文本既是一个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内部系统,也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意义上的外部系统中。从时间角度看,一定的文本在进入教材之前发生着历史流变,在进入教材之后,随着教材版本的变化,也出现了相应的删改等行为;从空间角度看,教材文本往往节选自某篇大文章、某作品集.某丛书等,原生文本在进入教材时,教材编者也会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内容对其进行修改。我们将教材文本的外部系统称为“母文本系统”,而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善于对“母文本系统”进行还原,将教材文本与原生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并将文本解读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0.
罗德凤 《广西教育》2014,(17):48-48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师对内容分析的串问串讲、涵泳语言的思维弱化、朗读指导的技术化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对研究教材、把握文本存在不足,对“教什么”并不明确。以下,笔者从文本解读的方法入手,对培养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作思考和探究,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叶小平 《小学语文》2012,(12):18-21
文本解读是一个极富个性的活动,同一篇文章,有人叹赏,有人不屑是很正常的事情。文本解读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有一个基本合理的姿态来对待教材中的一些“疑似问题文本”,对我们钻研教材、设计教学以及师生对话都很重要。深入文本、潜心会文、多维推敲是一种很好的态度。下面试以三个文本解读为例,谈谈笔者的解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文本是个时髦的词儿,就语文教学而言,说穿了,不就是教材吗?教材如何利用,叶圣陶说得最明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与课改倡导的教材观是一致的:既考虑“例子”的典型性、示范性,又不该做“例子”的奴隶。用例子教,别教“例子”。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例子”的存在,误以为脱离例子愈远愈好。语文教学是如此,其它学科呢?  相似文献   

13.
能否准确解读文本,直接关系着能否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关系着阅读教学的成败。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准确、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我们常常提及的“文本”包含了多重含义:立足于读者的角度,它代表的是作品;立足于编者、教者的角度,它代表的是教材;而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它代表的是“学材”。  相似文献   

14.
解读教材就是发掘教材、利用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与教材融合的过程。要从"教语文"的角度来解读教材,要符合文本的文体特点。这样,才能为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矛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正是:教与学的内容即教材文本.可见全面、正确地解读文本,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设计,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教材(文本)的开发者、运用者.本文试从“阅读文本,整体感知;细读文本,抓住秘妙;深入文本,多元解读;深入文本,多元解读”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17.
教师对文本的自主解读,不仅是一个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由阅读一理解一思考一启发的思维全过程的展现。这样的读,感受最真实,最贴近本真阅读状态;这样的解读,也最贴近学生的阅读感受。只有先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才能真正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有效指导启发学生。所以教师先要自己读,根据“读”来设计“教”,读的深浅决定了教的深浅。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倡导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并且鲜明地指出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教材,意味着教材就是样本,是圣旨,只能照搬,教师成了教材的工具;“用”教材.意味着教材是一种工具,可以取舍,可以编辑.教师可以自主地驾驭。直面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实施状况.我们深深感到很多教师已经树立起了新的教材观,在备课时不再囿于教科书,能大胆取舍.合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但是,我们也发现另一种教学倾向:有些阅读课弱化文本现象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9.
“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追寻语文有效教学的应有之义。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至少包含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用好”、“用足”教材,即教者在深入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紧贴着教材文本的地面,充分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第二个层次是“创造性”“艺术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  相似文献   

20.
文本解读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本文结合数学学科实际,以函数单调性为例,探讨出了用文字语言解读教材文本,用图象语言解读教材文本,用符号语言解读教材文本,用辩证观点解读教材文本等文本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