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薛燕 《时代教育》2007,(6Z):155-155
1山水诗的定义 广义上来说,可以把一切描写山水的诗叫做山水诗。狭义定义则包含以下两条:山水描写份量在全诗中占多数,在题材上成为主要表现对象;将笔墨诉诸于山水本身,着意表现追求山水之美的情趣。但这样定义既不科学.也不严密,会将山水诗与招隐诗、游仙诗、游宴诗、咏怀诗等混淆,从而使山水诗的论述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一生创作颇丰,其山水游记尤为后世人称道,这其中除了因为其文笔清新优美.景物描写生动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表现出的人格美震撼着后世读者之心,给读者以艺术美、自然美、人格美三者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所致。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人格美主要表现为:博大的胸襟——正直的人格;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坚强的人格;对人民深切的关怀——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创作了大量以田园隐逸与山水行旅相结合的诗歌。他的大部分诗歌语言质朴,意象疏简,意境清远,富有清淡之美,这与其长期的隐居生活和隐逸情怀不无关系。也正是孟浩然这种人生经历及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成就了其山水田园诗歌所独具的清淡之美。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与自然山水之美相得益彰。魏晋士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以寄托自己的深情,遂将之转化为“物情”,“通物情”为他们的深情找到了一个寄托园地——自然山水。士人们畅游自然山水,就有精神回乡的感觉,也使他们展示出飘逸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5.
空间设计上山水之韵被解释为有规律的重复或有规律的变化,以此创造出各种以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美的形式。山水引发了学者们各方面创作的无限灵感。这灵感的表现之一就是人为地模仿山水之形以尽兴。中国的园林即是其杰作之一;灵感的表现之二即是模仿山水之韵以创造,创作的作品即美的体现。要达到空间重复的排列、组合展现韵律美,需要借助一种或多种设计手法,在这里首推对比。  相似文献   

6.
张元珂 《山东教育》2007,(12):54-55
一 见过的山也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水之美是仙人的馈赠。于是,文人骚客,把山水吟咏成诗,点染成画,超度成禅;三江五岳,长城大漠,看也看不尽,数也数不完,在梦里,在心里。泰山太霸气了,庐山太哲学了.黄山太华贵了,蒙山太世俗了,而独独五彩山。不张不扬,静若处子般屹立于崇山峻岭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是士人隐逸山水的产物。山水之美和士人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融合,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美。从先秦的比德山水,探寻山水中的哲思;到秦汉时期对山水的客观摹写,再到魏晋南北朝,融主观情感于山水之中,山水文化才真正独立存在,展现它独特的存在个性。  相似文献   

8.
魏晋六朝崇尚精神解放,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以及在审美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崇尚,于是远离尘浊的自然山水成为人们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精神美与山水美同时被晋人发现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对精神美的观照往往企求外在感性化,而对于山水美的体验又趋向内在精神化。孙绰的“以玄对山水”重在确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态度,而宗炳提出的“山水质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应目会心”等审美范畴,则实现了自然山水的形质之美与人的精神之美的融合。中国山水画就是在这种以重神为核心的自然审美观和绘画理论的导引之下,凝铸成以诗为魂的审美特质和高情远致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山水诗文构筑了诗人的精神世界,表现诗人对生命存在的观照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语言、形象、意蕴三个层面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教师可以沿着“观景-入境-观人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朗读和词句的删改分析中体会诗文的语言之美;通过想象、比较的方法,从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上体会山水诗文的形象之美;通过知人论世、拓展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在山水诗文中创造的意境和物我合一的人生之境,探寻语文美育的生命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10.
薛自军 《语文天地》2009,(10):35-37
古人云:“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当古代诗人的兼济之志无法实现的时候.诗人们往往选择一条大同小异的道路——与自然为友.寄情山水。于是,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应运而生。说到山水田园诗,我们首先界定一下这个概念:所谓山水田园诗即以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歌咏对象的诗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和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虽然大都描绘了自然风景的美,但二者的创作风格和观物方式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之美和渲染之美"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两方面。本文从异质文明视域来透视中国山水田园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异质性,并揭示其异质性的内在根源,以期为中西山水田园诗歌的比较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城市园林审美意蕴既托生于自然母体山水的生命之韵,依寓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又植根于后现代星座化梦想的复杂语境。使人们体味到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文化对接,与自我存在感应的快适,达致美感性生存之境。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诗歌质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例如山和泽,他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并向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相似文献   

14.
郭颖辉 《成才之路》2011,(17):36-36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美是诗人的最高追求,山水之美总是赋予诗人灵感,牵引着诗人走入它的胸怀。  相似文献   

15.
永州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赢得了古今文人墨客的诸多美誉。元结、柳宗元作为唐代山水游记大家对于潇湘山水可谓意趣盎然,都在游记中展示了山水奇异之美。由于二者遭遇、心志不同,在面对相似的山水景物,触发的情感可谓大相径庭,因而选取的"山石"意象也大不一样。研读元结、柳宗元游记山水散文中的众多山、水意象,不仅可以对永州之自然风光有更多认识,并且还可以从中体会他们当时忘怀山水、寄寓身世之情。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设想 笔者以为,学习经典古文,重在品读、欣赏和积累。《三峡》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歌咏自然山水小品文中的首篇。不论从什么角度看,《三峡》都是一篇绝妙的美文,这既是自然的伟大,也是文字的魅力,更是作者的匠心。通过学习此文,既要让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之美,更要使学生领悟祖国语言之美和作者的匠心独运。这堂课以寻找美、品读美和积累美贯穿始终,让学生始终沉浸于美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散文创作第一个高峰的先秦两汉时期,受当时的文学观念和山水观念影响,山水没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散文作品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们对于审美的自觉以及对于自身主体地位认识的强化,山水之美才开始大量进入文学主体的视野。直到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的唐宋时期,散文山水游记,终于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取得了极为丰硕的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18.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流连忘返.吟唱歌咏。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综观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典山水诗文.其中大致流露出作者的以下三种情怀.  相似文献   

19.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他的诗“以庄老为意,以山水为色”别具一格。他的诗极力追求对自然美艺术表现的神似和形似兼备;善于将诗情与画意和音乐美熔为一炉并能深刻揭示出景物蕴涵的幽静妩媚之美。  相似文献   

20.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写过一些风格迥异于时代的边塞诗。学者王明居在《唐诗风格美新探》中说道:“王维的边塞诗‘既有冲淡之美,又有绚烂之美’。”一、创作路径的冲淡之美如果说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与边塞诗的创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那么王维就是尝试用创作山水诗的路径来写边塞诗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