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自觉地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系列,人物悲剧的核心是精神悲剧,其主要特征是人物精神的痛苦与戕害,灵魂的苦难与毁灭,使有价值的东西被“消磨”,这种精神悲剧的冲突根源是国民劣根性。  相似文献   

2.
清代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其悲剧表现手法在中国悲剧史上独树一帜;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则是历来为学界所公认的大悲剧。引人注意的是这两部悲剧都是典型的社会悲剧,都塑造了富于反抗意识的主人公形象,可对悲剧结局的表现却完全不同。文章以这两部悲剧为例,试图对其悲剧结局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并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探索形成两者之间这样一种表现差异的原因;从而说明不同民族对悲剧的理解及表现方式存在差异性,对不同民族的悲剧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概而论之。  相似文献   

3.
以《三国志玉玺传》为文本依据,参照了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氏父子《三国演义》和元明清"三国戏",论析了刘备一生的爱情纠葛,强调了刘备妻妾的婚姻悲剧其实是由政治悲剧所造成。而《玉玺传》的作者又依据下层人民的善良愿望,给刘备妻妾的婚恋注入理想色彩,增添了浓重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曹禺的著名悲剧《雷雨》为阐释对象,从悲剧类型、悲剧模式等方面对《雷雨》的悲剧艺术进行阐释,认为该剧属悲剧类型中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融合,侍萍的悲剧属命运悲剧,蘩漪的悲剧则属性格悲剧,全剧笼罩在浓重的命运悲剧气氛之中。其悲剧模式属由《氓》始的夫弃模式的现代重版,并由两个夫弃模式叠构而成,其对中国古代悲剧模式和两方悲剧模式有继承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关于元代宋梅洞的小说《娇红记》的悲剧意义,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娇红记》是否具有严格的悲剧意义还有待商榷:一种认为《娇红记》是一部真正的爱情悲剧。本文从时间叙事角度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而探讨其悲剧因素。  相似文献   

6.
舒婷的《致橡树》与王昌龄的《闺怨》同为写女性如何对待爱情的诗歌,若按照审美范畴划分,应属于悲剧美,只是《闺怨》的悲剧性较明显,而《致橡树》的悲剧性特征却是隐性的。《致橡树》中的男女平等只能作为诗人的理想而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成为诗的悲剧性根源。同样是悲剧,二者之间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致橡树》率真直诉,《闺怨》凄婉幽怨。本文将从审美思维、审美风格、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并从中窥见现代诗与古典诗某些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农奴制改革前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而《雷雨》则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作,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大雷雨》和《雷雨》都属于悲剧范畴,但二者除了在悲剧结构方面有异有同外,在悲剧冲突和悲剧高潮方面存在较大不同,鲜明地体现出西方古典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高乃依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领军人物,其悲剧美学思想完备系统,其悲剧作品遵守规则而又富于创新。《雷雨》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悲剧,秉承了东西方的悲剧美学思想和传统。本文以高乃依悲剧美学思想为框架,探讨分析了曹禺笔下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思想深受《易》理的影响,《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其《易》理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从人物典型化手法、含蓄化手法、互见法、悲剧人物、传奇色彩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周易》与《史记》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懿 《考试周刊》2011,(26):31-32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马丁·伊登》和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也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马丁·伊登》和《平凡的世界》分别塑造了来自社会底层的青年马丁·伊登和孙少平这两个奋斗者的悲剧人物形象。本文比较了两个悲剧人物形象的异同,并讨论了其共同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经典的美学、文论专著,"悲剧说"是其中的经典理论。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依据,对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悲情城市》进行解读,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的悲剧思想。  相似文献   

12.
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已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诸多作品都围绕浮士德这一形象展开,其中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来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浮士德》两部作品的悲剧起因、净化作用以及生命力感等都不相同,其在悲剧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在《诗艺》中阐述的悲剧理论反映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尤其是《奥塞罗》的创作中,拟从《奥塞罗》的情节布局。即情节的严肃复杂、有机组成和结局效果等方面来看莎翁对亚氏悲剧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自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开始,悲剧这种特定的文学形式就是世界文学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其悲剧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哈姆雷特》和《窦娥冤》这两部中西方的经典悲剧为例,追根溯源,通过对西方基督教义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对比分析,论证了中西方古典悲剧思想根源的差异及对其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窦娥冤》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优秀作品之一,对当时和后世的戏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明代袁于令的《金锁记》就是受其影响改编比较成功的作品。从文本的角度来考察,《金锁记》与《窦娥冤》在情节、主题和戏曲文学所承担社会功能上具有差异性;与《窦娥冤》相比,《金锁记》悲剧意识有淡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舞姬》是森鸥外的处女作,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锋之作。《舞姬》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悲剧,造成丰太郎和爱丽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东西方文化剧烈冲突的社会环境是造成《舞姬》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丰太郎自我解放的不彻底性是悲剧的直接原因。爱丽丝的缺乏独立软弱的性格成为《舞姬》爱情悲剧的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呐喊》《彷徨》的悲剧性表现和成因是多方面的,鲁迅的悲剧艺术观折射出其艺术创作及审美价值趋向,而其创作《呐喊》《彷徨》时的动因及思想哲学基点直接影响和导致了《呐喊》《彷徨》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氓》女主人公的角度分析其婚姻悲剧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氓》作为《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代表作,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在于——爱有多浓,痛就有多深。  相似文献   

19.
《史记》全书共130篇,其中写人物的作品共112篇,在这当中有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的,另外还有一些是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如《屈原贾生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粗略统计,全书写了约120多个悲剧人物,而这些悲剧人物多以惨痛的死亡经历告终。按死亡意义,可粗略地将悲剧人物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牧歌》中利沃夫父女的悲剧命运常被学者认为是"美国梦"幻灭的例证。在著名犹太小说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美国牧歌》中,其主要描述了美国犹太移民所遭受的困惑和挫折,而本文将从拉康心理学角度,对《美国牧歌》中利沃夫父女的悲剧命运进行具体研究,希望能够对这一作品中的伦理悲剧本质进行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