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察”与“查”这两个字,在意思和用法上有相近之处,误用和混用现象不少,在此略作辨析。“察”,意思是仔细看。如《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引申为明辨、详审,如《孟子·梁惠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又引申为考察、调查,《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善之,必察  相似文献   

2.
“焉”是高考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之一。是高考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也是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然而“焉”的众多用法中有两种用法相对棘手,较难判定,即:何时作代词,何时作兼词。因此弄清这两种用法,“焉”字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本文试从以下几个角度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马氏文通》为本,从《荀子》中搜集162例有“焉”的句子,从句首、句中、句尾三个方面分析“焉”的功能和用法,最后归结出鉴别句尾的“焉”是纯语气词的三个方法  相似文献   

4.
“焉”在古汉语中是个兼类词,阅读古文时,往往因混淆其用法,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掌握它的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词性角度看,它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用作代词1“.焉”在一般疑问句中作疑问代词,多用来询问处所,主要作状语,有时也作宾语,相当于“安”、“何”,可译为“在哪里”。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2“.焉”在反问句中可作疑问代词,表示否定性疑问,作状语,主要是加强反问语气,不实指。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哪里”。例: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相似文献   

5.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劝学》中有这样一段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课本注释“焉”为助词。我认为此注欠妥。“焉”作为一个文言虚词用法主要有四种,即作代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和合音字。(见《中学生手册》100页)根据以上分类,我认为  相似文献   

6.
“以”字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用法颇为灵活:它既可以作介词用,又可以作连词用,还可以作动词、副词,用法较为复杂。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用法。一、用作介词时主要有以下情况:1、译为“把”、“用”、“拿”。例如:“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以钱覆其口”(《卖油翁》);“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为学》);“投以骨”(《狼》);“以刀劈狼首”(《狼》);“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以此自终”(…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高中语文第二册的文言文注释有不少可商之处,兹提出拙见,供编者和同仁们参考。《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原注:[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的“生焉”“备焉”的“焉”都是语气助词,按“焉”当处理为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五册单元知识《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介绍“焉”的用法时,编者举了苏轼《石钟山记》—文中的“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为例,将该句中的“焉”解释为“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从《石钟山记》中出现的“焉”、“所”着手,并联系所学过的其它课文,对“焉”、“所”的用法做了简单的整理归纳,望大家学习时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一文里,将“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圣心备焉”的“焉”字注释为:“都是助词。”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从大的方面加以框定,却忽略了“焉”字在具体语境里的实际应用,将两种不同的用法笼统概之,因此,该注释有不够详尽、具体、准确之嫌。目前,许多中学文言文译本和其它一些参考书中,均将前两个“焉”字讲成“兼词”,后者讲成“助词”(见《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高中上册P471;林三松编《文言文学习手册》P45),到底谁对呢? 首先应肯定,“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气助词,“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P257),不过这里  相似文献   

11.
《考试大纲》规定了考查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在2004年15套高考试题中,有三个虚词没有考查到,这就是“何”“焉”“者”。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韩愈《师说》第三段引用:“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加了冒号和双引号的引文为直接引用,此类引文不能有任何篡改.对照《论语·述而》原文“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发现,韩愈在引用这句话时增加一个“则”,省略一个“焉”.因此,它是间接引用,课文应把冒号和双引号去掉.  相似文献   

13.
“而”作为文言虚词,与“以”一样,用法多而使用频率高。这在韩愈《祭十二郎文》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利用此文,仔细辨析,将有助于掌握它的用法。现将《祭十二郎文》中出现的39个“而”的9种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以王力,许嘉潞,郭锡良、李玲璞,郭锡良、唐作藩等五人编共四家《古代汉语》为纲,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在杨柏峻整理基础上,进行了“其”字用法系列辨析。其中有词义理解上的差异,作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特指代词、语气副词等词性的辨析,也有凝固结构的用法等。  相似文献   

15.
李由富 《语文知识》2006,(3):F0003-F0003
1.指出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并解释其含义。①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  相似文献   

16.
《孙子》“而”字用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孙子》一书中“而”字的用法作了认真辨析,并对其特点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有关《论语》的章句注疏累代不绝,对其中“焉”字的用法也是各述己见。通过对前人一系列有关著述的对照比较,可以看出“焉”字的根本词性还是较为固定的,即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相似文献   

18.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其文选部分个别注释有不确之处,本文拟就“极”、“故”、“鼓行”、“何可当”等几处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9.
《六国论》中有一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其中对“始速祸焉”中的“速”,课本注释为“招致,动词”,《教参》却译作“加速”,并将“速”具体解释为:“速,形容词作使动用法,意为使祸患更快地来临了”。究竟哪个正确?先比较“招致”、“加速”在原句所表达出的意义。把它们分别放在原句中,课本的观点则译作“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行刺秦王)  相似文献   

20.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