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电影,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一环,也是人类精神守望、表达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后疫情时代,电影传播与复杂环境共融共生,经历着冲击与恢复,也衍生出诸多创新和变革。透视后疫情时代电影传播的秩序图景,研究者多从工具论角度进行行业和产业观察,而对于这一抽象话题,也需要从文化的历史的角度进行诠释。本文采用詹姆斯·凯瑞"传播仪式观"和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的视角,寻找到新的解读方式。后疫情时代场景变迁可以从物理场景和心理场景两方面引发判断;在不同场景消费中的传播仪式存在新的从"结构"到"非结构"的变动层次;通过运用不同传播场景营造传播仪式和氛围,电影传播仪式新的价值逻辑也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2.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模式的学者。本文旨在通过其"人——神"传播模式的解析,探讨这一模式在传播符号、传播伦理、传播过程与目的等方面对今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的互联网世界里,"人肉搜索"是一大热门话题。客观上,"人肉搜索"可以起到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监督震慑作用,但也可能带来"网络暴力"或涉嫌侵权。文章拟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审视,主要分析了"人肉搜索"的传播模式、传播流程、传播特点,并通过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人肉搜索"现象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4.
"5W"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于《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一论文中提出的,是解释传播现象的经典理论.在新媒体和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今天,楚楚街等导购类APP应运而生,而其网络传播策略与传统的营销策略有极大不同,从而传播的效果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唐尚书 《新闻世界》2009,(8):145-146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传播环境下进行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安史之乱后,唐中央集权制式微,藩镇割据现象屡见不鲜。本文通过梳理敦煌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晚唐归义军时期敦煌同外界(其它地方政权以及唐王朝中央)政治、经济等信息传播,诸如驿传制度,邸吏和进奏院,客司,僧人使者等,试图揭示唐帝国中央同地方藩镇之间信息传播方式的一般性和敦煌地区的传播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对于塑造自身形象、增进理解意义重大。新的国际格局和传播环境要求跨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渠道、内容、受众意识等方面进行变革。本文以"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为例,分析了这一品牌形象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六结合"的理念和具体的传播策略。它们指向了这样一种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跨文化传播是一座"桥",连接了不同的群体,其价值不是为了传播自己,而是依靠对"自己"的传播,争取相互之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对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经过历史的证明已经没有人再怀疑。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不断提高的社会经济也说明了这一点。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对于传播科技手段,"大众传媒"作用巨大。但是,大众传媒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也会有问题产生,进而影响到科技传播的效果。对此,本文在分析了"科技"与"传播"的关系后,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的发展的基础上,对科技传播体系进行了界定,目的是最终构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评价体系,并通过该评价体系解决当前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实现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的应有效果。  相似文献   

8.
林玮 《新闻知识》2001,(12):11-13
所谓传播,在传播学研究中一般被分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类。实际上,从"假于物"与不"假于物"这一角度,还可以把它们简化为两种,即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其中,"假于物"与不"假于物"是一大关键。换言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最为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多出了一个东西,这就是:媒介机器。借此,大众传播媒介完成了从"面对面"到"面对机器"的根本转换。对此,从关于大众传媒的形形色色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美国传播学者沃纳丁等人指出,在传播学者的研究中,不论对"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定义,其中都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纸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也为探索中的报业延伸发展与转型提供一个好时机,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现实中大量的报纸媒体开拓微博平台,借力新媒体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报纸媒体的微博平台成为微博上的报纸,这是不利于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延伸发展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本文从传播效果论的角度对报纸媒体的微博传播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正主持人语:新媒体时代,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网络电视等为代表的传播工具迅速崛起,实现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及时传递,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组织内和组织外的传播效果。当然,当今媒介环境不断变化,这也给组织传播研究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还有很多新的传播理论和传播模式需要研究者挖掘和研究,以建构符合时代发展的组织传播体系。本期"组织传播"顺应时代发展,精选三篇文章,深刻探讨  相似文献   

11.
"看"是一种社会性的表意与交流的方式,也被赋予了社会结构的特征。只有以一个完整的社会世界的实践为背景,观看才能呈现出意义。而"视觉文化传播"则是指将可视的形象,经由影像媒介等可视的形象媒介进行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看"的社会性,必然影响到视觉文化传播形式的变迁与传播效果的差异。本文就将着重围绕这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看"的社会性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组织传播可以大体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组织成员在组织内的角色认知,是组织传播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的正常运行仰仗于组织内部信息的有序传播,组织文化则组织内部传播"人格"表现,也是组织对外展示的重要内容。组织外传播关注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间传播、组织形象传播、组织危机传播。组织形象对组织的意义,主要诉诸于人们的心理。积极开展危机传播,在挽回、修复组织声誉的同时,有时甚至会使组织"因祸得福"。  相似文献   

13.
冯广圣 《新闻界》2013,(12):40-44
约束与创新是组织传播的重要属性。民俗本身包含传播性,乡村社区民俗文化传播中也存在约束与创新属性。乡村社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组织,乡村社区的民俗传播由此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组织传播。通过利用民族志方法对桂东南L村进行实地考察,以"挂灯"和二月二庙会两个典型的民俗文化现象为例,对乡村社区民俗传播的约束和创新属性进行辨析和描叙。  相似文献   

14.
原始传播时代的灾害信息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传播时代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之前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内的灾害信息传播活动是当时人类生存的客观需要,也是当时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推动力量。本文分别论述了原始传播时代灾害信息传播的各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传播环境)和原始传播时代灾害信息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鲍立泉 《青年记者》2012,(26):25-26
传播模式是对传播现象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也为传播活动做出指导。然而,伴随着传播生态的不断演进,既有的传播模式往往无法解析新出现的传播现象,形成了对既有传播模式的挑战。如社会化媒体中被广泛使用的"病毒"传播现象,从行动上属于人际传播活动,但产生了大众传播的效果,很难用传统传播模式来解析。因此,业界和学界都  相似文献   

16.
"对外传播"在中国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那么这个时常出现在各种著作、媒体或学者口中的"对外传播",究竟是个怎样的概念?本文试图对此概念进行探讨和辨析。一、研究者眼中的"对外传播"概念段连成教授是中国较早研究"对外传播"的学者,他在1988年出版的《对外传播学初探》一书中开创性地使用了"对外传播学"这一名词,他认为,"对外传播学是专门研究以外国人为传播对象的传播学分支"。曾任中国重要外宣媒体《今日中国》副总编辑的沈苏儒在1999年出版了《对外传播学概要》,他认为,"对外传播是跨国的、跨文化的、跨语言的传播,是针对外国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历史语义学方法,考察了媒介这一传播学关键词在古代中国的意义变迁过程,发现其最早见于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而非国内传播学教材中普遍认为的《旧唐书》。它最早的意思是媒人和引荐者,该词义在历史文献中一直延续下来,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在人际传播中对于仪式感的重视。到晚清,媒介的词义发生变化:一是增加了动词的词性,并开始指代更宽泛意义的介绍人;二是超越了指代人的范畴,开始指代起连接、交流作用的事物。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传播观念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封建社会的解体和外来文化的进入,这也导致了现代意义中的媒介概念在近代文献中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每当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开始普及,便有学者致力于探索这种新媒介带来的变化,微博也不例外。本文认为,由于微博容量小、微博网站"关注·粉丝"模式和转发模式的设置,使微博产生了一种无需经由媒体中枢的大众传播方式——接力传播。这一新的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往媒体利用自身"一对多"的"势能"进行的大众传播,而是经由多个"草根"的转发,在私人网络中实现的大众传播方式。这个传播变革为我们的大众传播世界里带来了传播过程更难控制、信源无限扩大以及虚假信息可能大幅增加等三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是传播学中一块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丰富的人类传播符号系统中,以语言符号系统为分界点,有区别地研究各种人类传播现象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符号系统在人类传播中可能带来的不同效果,同时也对我们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提供具体而详细的理论支撑。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中国"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研究中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