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部记录白岩松央视成长历程的新书《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近日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在新书发布会上,谈到新闻从业者,自岩松给自己两个定位——知识分子、啄木鸟,  相似文献   

2.
正犹记得2013年年末《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北京新书首发式上,当记者向白岩松问起为什么这套"华语名主持人丛书"的开篇之作是他的书时,白岩松笑着回应说:"为什么开篇作是我?与大家的各种联想、位置,都没有关系,可能因为我姓白,所以让我当了一回小白鼠。"《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是白岩松首次尝试由他人采访而整理出来的访谈录,记录着他二十年在央视的心路历程,更反映了这个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这种出书形式对于白岩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对于我  相似文献   

3.
<正>中新网北京电(上官云):白岩松,有"央视名嘴"之称,主持风格幽默而又犀利。2015年9月16日,白岩松新书《白说》在北京举办首发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白岩松提到传统媒体转型的问题,并明确指出了"内容"的重要性,"新闻媒体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传统媒体人是一个特别规范的内容供应商。在转折时代,这种需求又在  相似文献   

4.
正经典的黑框眼镜、典型的国字脸,出现在人们面前的白岩松,总是一脸正色,滔滔不绝地阐述着自己对新闻、社会以及这个时代的理解。网络上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类型的"白岩松体"心灵鸡汤。对此,白岩松自己调侃道,"我以前觉得叫白岩松的人在全国可能很少,这些年我觉得叫白岩松的人一定非常多,因为有很多白岩松说的那些话说得真好。"这话虽是自谦,但白岩松确实很少在网络上活动,"我没有开微信,我也没有上微博。足够有价值的内容一定会绕着弯来到我面前。到了我这  相似文献   

5.
读过《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有些人认为李贵珍同志自己做了“工作”,又自己去写新闻报道,便是个新闻的导演。我不敢认同这种看法。而从李贵珍自己的文章中看,几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他本人一手策划“导演”出来的,似乎他自己也默认这是新闻“导演”。然而,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当记者不是上面所讲的有意识地故意制造虚假新闻,干记者  相似文献   

6.
"传媒不能你抄我,我抄你,抄来抄去最后谁都不做内容了"。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参加十二届全国政协分组讨论时如是说。在新闻出版界政协委员小组会上,白岩松透露他今年的提案包括: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新闻发布可否缩短为一月一次?城市报刊亭能不能向综合的城市报刊文化亭的方向发展?另外他还提及传媒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7.
多少年来,在中国众多的新闻主持人当中,恐怕没有几人能像白岩松一样,有机会、有资历受到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做演讲的. 作为一个观众或者是一个电视从业者,你会感觉到,白岩松在中央电视台17年的主持生涯的背后,总是有种说不清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体现出的也许就是一个人超乎寻常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白岩松的犀利、尖锐是有口皆碑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说”上,也体现在他的“写”上。其实,他最早的功夫还是从“写”开始的,熟悉他的人对于他的文字之潇洒、到位也是相当认可、欣赏的。毫无疑问,白岩松是主持人中颇具思想家气质的一个。两年多以前他曾在本刊发表过名为《我们能走多远──关于主持人话题的胡思乱想》的长文,反响剧烈。两年多过去了,已届而立之年的白岩松(这其间除了参与了万众瞩目的几次大型新闻直播外,他还成为了父亲).在这篇新作中将向我们表达什么呢?还是让我们读完后再“说三道四”吧。做人有时是…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白岩松的犀利、尖锐是有口皆碑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说"上,也体现在他的"写"上。其实,他最早的功夫还是从"写"开始的,熟悉他的人对于他的文字之潇洒、到位也是相当认可、欣赏的.毫无疑问,白岩松是主持人中颇具思想家气质的一个.两年多以前他曾在本刊发表过名为《我们能走多远──关于主持人话题的胡思乱想》的长文,反响剧烈.两年多过去了,已届而立之年的白岩松(这其间除了参与了万众瞩目的几次大型新闻直播外,他还成为了父亲),在这篇新作中将向我们表达什么呢?还是让我们读完后再"说三道四"吧。做人有时是悲哀的,你…  相似文献   

10.
媒体脸谱     
观点白岩松:做新闻请“愤怒”在白岩松看来,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新闻改革的进程最好是同步发展:“如果前者发展、提高太快,而后者跟不上,那么就会憋坏自己;但是如果情况相反,那么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就会产生不利影响。”“大家不要忘记,当变化来临的时候,听话的人是最早被淘汰的  相似文献   

11.
翟江伟 《视听界》2009,(2):12-13
我最不喜欢的中国电视男主持人是白岩松,尽管他是中国最知名的新闻主持人,又跨行业主持了2009年的央视春节晚会——春晚主持人这个位置本来是属于中国最优秀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大概全世界只有中国才会让一个新闻主持人去主持娱乐晚会吧。这个局面到底是白岩松个人的幸运呢,还是中国的娱乐节目被政治侵占过多的不幸呢?  相似文献   

12.
新闻创新,不是件容易的事。新闻可贵,恰在创新。一篇作品,总得给人一点新意。否则。读它何用?新闻创新,可谓时代的要求,读者的渴望。如何创新,道道很多。仅就三点,谈些想法。抢先一步一个人正在走路,忽然有人告诉他:前面路口轧死个人。他大吃一惊,赶快去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自己找不到创意人和创意机构的未来时,我们也许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忘记自己的头衔和职位,向那些不是创意行业的人去请教,去探讨,也许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答案。这世界,有一些人,天天在帮人解决他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就是没有办法解决自己同样的问题。比如理发师,他能给世界上所有不能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就是没有办法自己为自己理发。手术医生也是,天天给别人开刀,却无法为自己开刀。前者是不能,无法将自己从自己中拔出来。后者是除了不能,还不敢。  相似文献   

14.
金秋10月,全国新闻理论教育讨论会在南京举行,六十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会议第一天,一位从北京赶来的满头飞雪的老人,登上讲台,一语惊人:“一个人的谬论,如果能引来真理,这个发谬论的人也算作出了贡献”。这位老人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甘惜分。了解中国新闻理论史的人不难明白,他说的这个人就是他自己。他还当众宣布放弃自己原来的新闻是手段的定义,建议从信息角度研究新闻定义。  相似文献   

15.
传声筒     
他们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他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明白自己的力量。——《新民周刊》北大不是不能培养官员和富翁,也不是不能培养卖肉的卖书的卖电脑的卖导弹的。培养什么说明不了本质,关键是培养的人给社会作出什么贡献和他自己得到什么乐趣。——北大卖肉才子陆步轩终于出书——《屠夫看世界》,他的师兄孔庆东这样评说知识分子不占领网络,其影响力必定没落。——知识分子李欧梵呼吁广大知识分子上网发表言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用之人,发挥自己的潜力,靠自…  相似文献   

16.
阿根廷球迷白岩松,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身份亲临德国世界杯现场。这是 CCTV 的一小步,却是他本人的一大步——此前,他还从来没到过世界杯现场。在“体育新闻”与“豪门盛宴”的直播中间,人在德国世界杯国际转播中心(IBC)的白岩松接受了本报的越洋电话专访。白岩松很自豪——“在非参赛国中,我们的报道组规模最大;即便连同参赛国一起,我们都能排进前10名。”白岩松很尴尬——作为来自非参赛国的电视人,总要面对别人的疑问:  相似文献   

17.
1993年夏天,当我第一次看见白岩松在电视上露头时,心里当即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抵触,他那张硬梆梆加紧绷绷的脸实是既严厉还不好看,于是心里顿生偏见,接着又看了几回电视仍然觉得他很不顺眼,于是想也没想随笔就在南方一家大报上点着名把他恶损了一通。眼光浅的人还不只我一个,还另有一位外地观众也跟我一样眼浅,他当时一见白岩松在“东方时空”露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一张明信片寄到白岩松手上,上面这样写:“每天早上都看见你那张哭丧的脸,之后弄得我一天心情都不好。”一个初登电视门槛的毛头小伙,心里哪受得住这般…  相似文献   

18.
“每天,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些杰出的人们就醒来,用三只眼睛而不是两只眼睛观察世界。他们就是世界上的新闻摄影记者,有男的,也有女的,书写着地球上人类的视觉传记。”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主席斯瓦特的这段话,常常是他谈话和讲演的中心。这位在世界新闻摄影界受到尊敬的老人,只要同他相处五分钟,就可以发现他是一位既稳重、又直率,既开朗、又诙谐的人。今年3月间,斯瓦特在同上海新闻摄影工作者相会时,曾幽默地指着自己的额角中间说:“我这里长着第三只眼睛,你们也都有三只眼睛”。新闻眼+照像机一个人的脸上长了三只眼睛,岂不成了怪物?可是斯瓦特并不是开玩笑,他确实认为新闻摄影记者有第三只眼睛。我们也都能理解,他指的是新闻记者的新闻眼。而对  相似文献   

19.
白岩松永远是那么知性。他在许多场合的演讲,都能直达人的内心。作为一个媒体人,他用自己的思考,呈现一个智慧而又深刻的人生观察。这一个月正处在厦门的读书月,我是受出版社的"裹挟",来跟大家谈阅读之美,其实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稍微悲哀的事情。今年中央电视台做一个关于读书的公益广告,这几年一直在做读书的推广,我总纳闷,你见过国际上把哪个日子定为"吃一因为我们遗忘了阅读,所以才会去推广阅读  相似文献   

20.
郭红 《声屏世界》2003,(12):56-57
“我心目中比较理想的主持人,他应该是一个年过四十岁的男人,他会更加客观、冷静,但是穿透力极强;他思想更加成熟,并且具有极大的悲悯之心;他做任何事情,都会把激情藏在心里,而状态却很平和,且每句话里都能让人感受到背后的汹涌澎湃。我喜欢这样的主持人,我希望十年后的自己就是这个样子。”——白岩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