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霞 《教育文汇》2004,(4):48-49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因悟到“思不如学,学必以习”,改所居“思古斋”名为“习斋”),直隶省(今河北省)保定府博野县北杨村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终身设席讲学,晚年主持漳南书院,在实践中通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逐步形  相似文献   

2.
颜习斋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其中他对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的肯定,对大众民生的体恤关怀,对理想人格的孜孜追求以及躬行实践的品行,彰显了其教育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颜元(公元1635—1704),清初著名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平民教育家,今河北博野县人,后因其室名"习斋",世人称其"习斋先生"。习斋一生致力于探求治世之道与教学之术,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目的论、教育内容论以及教育方法论,无不体现着浓厚的古典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3.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注重抒写个性情感,强调独创,反对传统教条,他的诗话著作《随园诗话》以"性灵"为论诗内核,对诗分唐宋、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等清代主潮诗学均进行了批评,主张诗歌抒写"性灵",诗歌形式应不拘一格,"兼综条贯",为"诗写性情"服务。袁枚的这些诗学思想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走出唐宋诗窠臼、走出复古摹拟做出了努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向近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冰媛 《考试周刊》2012,(27):27-27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精髓,"无为"是道的体现。老子主张行道,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他的这种"无为"思想,无疑含有积极因素,具有现实意义。他也提出了无为的方法:要顺应从民意,要有自知之明,还要节制私欲。理解老子,理解"无为",应从道入手,只有深刻地理解"法自然"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老子那饱含思辨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5.
罗惜静 《文教资料》2011,(20):71-72
杨朱学说很多时候被视为"极端利己主义"和"极端纵欲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受到了两千多年的不公正待遇。杨朱思想固然存在某些缺陷,但绝非一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能定论。他的"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体现了他的重视个人生命价值,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侵夺别人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一个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词汇,一个寄托了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理想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多重解读和内涵。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既对以往的学术讨论有所借鉴,又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中国梦",回应了时代对于构建共同信仰的需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  相似文献   

7.
面对全球性的现代化大潮,牟宗三致力于为儒学"开出"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外王"。他认为,就特征来讲,西方哲学是"理性的架构表现",而中国哲学是"理性的运用表现"。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形上层面由"理性的运用表现"通过"曲通""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而此"曲通"即是"良知的自我坎陷"。进而,为了在现实层面促进科学与民主,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说",主张通过"肯定""道统"以稳住儒学之传统慧命,"开出""学统"以建立科学知识,"继续""政统"以确立民主政治。在这"三统"当中,面对现时代之需要应以"学统"和"政统"为主,但"学统"和"政统"的根本还在于"道统"之"肯定"。  相似文献   

8.
颜元在极力反对与批判传统教育特别是程、朱理学崇尚空谈、鄙薄不实、虚妄无用的教烫学思想的基础上,积淀出了以"实学为核心",以"习动贵行"为根本方法的教学论思想.他强调教学要以实践为基础,以实学为内容,以习行为方法.颜元为社会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的主张,反映了其较强的时代意识和革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实践证明,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对于党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一些欠缺,如组织管理效果堪忧,部分党员思想落后,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因此,必须积极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做到组织管理上优化"三渠道",即网络资源、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思想教育上紧扣"三结合",即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思想实际和困难疑惑;制度建设上完善"三制度",即"分层培养"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和"纵横沟通"制度。  相似文献   

10.
"诚斋体"可谓是对杨万里的研究重点所在。"诚斋体"的平易自然、清新活泼,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本篇拟就近十年来学者们对杨万里"诚斋体"的研究进行综述,阐述"诚斋体"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并根据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大胆预测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主人公"狂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他异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了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在以"狂人"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启蒙者思想进行解读中看到:作为传统社会的"独异力量",启蒙者与社会传统有着无法割舍的悲剧性联系,正是这样的尴尬处境造就了启蒙者复杂而又具有超越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儒家之学乃"为己之学"和"成己之学",其根本目的是"君子不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儒家这种基本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人性和人生目的的根本理解基础上的。孔子志在报国,他把"为学"与"为人"等同起来,把这种"仁爱"思想始终贯穿于他的整个教育实践中,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罗超 《政治课教学》2010,(12):24-26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我国理学家朱熹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从一个角度肯定了提问的价值。日本学者斋腾喜博更深化了提问的意义,他认为提问是"教学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食指的诗歌创作在"文革"时期是一个独特文学现象。他的诗歌在内容上从"大我"回归"小我";在诗歌形式上创造了"窗户美",在语言上形成了"色彩美"。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与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最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对郭沫若的《女神》非常推崇,然而对其《重过旧居》一诗则提出批评,认为他的"泪浪滔滔"夸张失实,是"伪诗",遂遭到成仿吾的回击。徐志摩因不了解郭沫若创作此诗时的生活状况和心情,更没有体验过生活"重大的变迁",因而其批评是失当的,也不合诗学批评的原则。之后,两人虽有过互访和互宴,但终因志趣不同、思想分野而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6.
王兰英 《文教资料》2010,(18):257-258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本文作者常会遇到"刺儿头"挑起的"意外",作者结合教学内容,对这些"意外"进行了很好的处理,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龚雪燕 《考试周刊》2010,(49):238-238
本文对中西方不同的"面子"理论及其成因进行探讨。通过不同的"面子"定义可以看出,中国人重视"公共面子"、"集体面子",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重视集体主义的国家,这也是由农耕社会和儒家礼教思想所决定的。西方人重视个体面子,这是由西方强调个体主义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品",应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受众关切的主观体验。办学之"品",不能只满足于某项成"品",而应该致力于项项成"品",以至汇成大"品"、做成"品牌"、创成"名牌"。要使办学之"品"由"低空掠过"的基础层面转入"高天唱响"的更佳阶段,应循序渐进,须拾级而上;得宁静致远,当整体成功。如此之"品",必更厚重、精彩……这是常识,也是铁律。  相似文献   

19.
学习,指的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取知识或技能(《现代汉语词典》)。"学习"一词由两部分构成,即"学"与"习"。"学"指的是"学得";"习"指的是"习得"。词义也分为两部分,"知识"主要由"学得"获得;"技能"主要由"习得"得到。"学习"是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词眼,但很少会有人这样去思考、比较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人称代词"人家"可以泛指"别人",可以专指"他/他们",可以指"我",可以指"你"。"人家"不同语义的形成跟语言的主观性有关。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视角"和"情感"解释"人家"几种语义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