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第一个专门以报道西藏现实生活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季刊《中国西藏》,于1990年第一季度正式以中英文本出版,向国内外发行。《中国西藏》是广大读者认识西藏、了解西藏、研究西藏、联络海内外藏胞的窗口和桥梁。它将展示党和政府对西藏的方针政策,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况,西藏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和进步、问题与困难;读者可以从中观赏西藏的宗教与文化,领略高原风光和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2.
西藏以其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加上近来西藏问题越来越国际化的背景,西藏无疑成为了各种媒体的焦点,也成了摄影家眼中的宝地。背上相机走西藏.成了很多摄影爱好者的一种向往。西藏走进了越来越多的镜头中,特别是新闻摄影,以图像特有的优势,为更多的人打开了一扇得以了解西藏的窗口。  相似文献   

3.
清末,西藏陷入英国军事、经济与政治入侵,地方上层长期内斗,西藏社会经济持续衰退,清政府对西藏的控制力下降,十三世达赖与中央关系日趋僵化,清政府决定顺应全国新政大潮,指使驻藏大臣在西藏推行新政,以巩固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4.
清末,西藏陷入英国军事、经济与政治入侵,地方上层长期内斗,西藏社会经济持续衰退,清政府对西藏的控制力下降,十三世达赖与中央关系日趋僵化,清政府决定顺应全国新政大潮,指使驻藏大臣在西藏推行新政,以巩固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5.
陈庆芝 《编辑学报》2011,23(3):263-264
以《西藏科技》的《科技兴农》栏目为例,阐述如何进行选题。在西藏,人才培养与引进是关键,也是提高刊物质量的重要措施。认为具备了好的选题和优秀的人才队伍,《西藏科技》才能更好地为科教兴藏服务。  相似文献   

6.
为隆重纪念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周年,成都军区《战旗报》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结合部队实际,创新报道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帮助官兵进一步认识50年来西藏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和西藏人民命运的巨大变化,同时以翔实的史料、故事化的报道手法展示了西藏人民与驻军官兵的鱼水深情,对凝聚军心、鼓舞士气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构建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中,西藏的对外传播不仅关系到西藏民族地区的形象建设,更在整体层面上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西藏地方各级媒体立足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在对外宣传中精准发力、以事实为基准,致力于讲好西藏和西藏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本文以西藏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国际报道为例,分析了讲好“西藏故事”的故事题材,并基于国际传播视角探讨了对外讲好“西藏故事”的实践路径,旨在为提高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8.
赵婷婷  冯萌 《今传媒》2015,(3):131-132
大众媒体所营造的媒体文化和国家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流与对话关系。本文以《西藏商报》为研究对象,考察城市媒体文化对西藏社会的影响。研究认为,西藏城市媒体有效地结合地域文化与受众的特色对藏族群众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国家认同观念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杨飞 《湖北档案》2008,(3):40-41
1950年10月,昌都战役后西藏和平解放。时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的张经武将军奉命入藏.担任“钦差大臣”——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从1950年入藏到1965年9月调离西藏.张经武在西藏奋斗了十五个春秋.为党的统一战线和西藏的和平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经武在西藏十五年.其一言一行无不以和平为根本。西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各民族友好和睦,祖国大家庭才能和谐兴旺。正因为如此,张经武被誉为“西藏和平的使者”,为西藏人民永世怀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西藏传统主流媒体《西藏日报》中有关西藏高校相关的新闻报道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西藏传统主流媒体在一系列长期新闻报道中如何建构西藏高校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丁勇 《中国记者》2020,(1):23-23
非常有幸参加今天的报告会,借此机会向新华社长期以来对西藏宣传思想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作为一个在藏30多年的"老西藏",我想从一个宣传思想战线工作者的角度,给大家谈谈我眼中的新华社西藏分社及记者朋友们。近年来,西藏分社主动将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作为践行"四力"的主战场,既以扎实调研为党中央治边稳藏提供决策参考,也以赤子之心为西藏人民美好生活鼓与呼,是涉藏报道不可替代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成为地方媒体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自2月3日开辟"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专栏以来,至3月底播发综述、特写、通讯等体裁的稿件30余篇,以大量的事例反映了西藏5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西藏的进步与发展。主要有:《从"吃救济"到富裕进取》、《西藏98.7%的农牧民拥有私宅》、《珞巴族:从刻木结绳记事到  相似文献   

13.
李卓 《今传媒》2024,(2):79-82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日益活跃,纪录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价值及其传播效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在国内外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西藏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基于纪录片影像与美学视角,梳理了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创作叙事表达的成功方法,总结了西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发展变化和艺术呈现特点,同时提出创作者应该继续以开放和新益求新的创作心态,更好地利用和发挥纪录片强大的传播优势,旨在为传承西藏民族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管恩武 《青年记者》2008,(11):85-87
作为以平面媒体为研究内容的在美访问学者,笔者见证了美国媒体包括美国四大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对“西藏事件”给予的超乎寻常的关注和报道,武断地宣称中国政府压迫西藏人民和毁灭西藏文化,并谴责中国暴力镇压藏民,以预设的立场为西藏问题设置报道议程,并以此议程误导受众。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媒体挑战,《西藏日报》急需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道路上,闯出一条符合西藏特色及自身发展实际的战略转型新路子。一系列以《幸福在这里流淌——拉萨河纪行》等为代表的大型采访报道,就是《西藏日报》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之一。其作为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也是民族新闻价值具体呈现的优秀文本。本文将以《幸福在这里流淌——拉萨河纪行》为例,对西藏大型新闻采访报道中民族新闻价值的呈现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作为介绍西藏优质美食的纪录片,《百味林芝》在内容创作、文化输出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它以与人们息息相关的食物为切入点,对西藏美食及其制作方法进行了详细展示,让受众近距离地了解了西藏的故事,传播了西藏文化。但是,《百味林芝》也存在着叙事不够深入、设备和技术不够先进等问题,通过剖析这些问题可以发现:优质内容的生产首先要挖掘节目背后的文化故事,将人文情怀融入视频当中;其次,要利用新的拍摄和剪辑技术为受众提供最好的视觉效果;最后,要借助新的传播以及运营方式作出最大力度的宣传,使西藏美食纪录片达到更为理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西藏纪录片是以影像为传播形态的视觉文本,视觉表征则具有对这样的影像符号、文化进行编码与解码的功能.将西藏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文本《藏北人家》《西藏一年》以及《第三极》的分析,考察西藏纪录片影像中占主导地位的表征范式的内容与形式,有助于我们理解视觉符号是如何通过动态的视觉影像的"认知提示",书写藏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出西藏的民族形象的.  相似文献   

18.
后东辉  袁爱中 《今传媒》2022,(10):84-86
红歌是传承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西藏红歌作为文化符号的一种,蕴含着西藏独特的革命精神。其中,党在西藏的斗争和西藏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都包含在这些红歌的歌词与旋律中。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传唱红歌有着特别的积极意义,不但可以提高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还能够在社会上形成艰苦奋斗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文章通过梳理西藏红歌的文化内函,深入探讨其蕴涵的社会主义革命精神、时代精神以及其历史文化的价值内涵,阐述了西藏红歌的传播对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丁进军 《历史档案》2000,(1):133-135
19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吞并印度后,为了在军事和经济上攫取更大的利益,又以印度为基地,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和三十年两次大举武装入侵我国西藏,迫使清政府先后同英方签订了《藏印条约》、《藏印续约》与《拉萨条约》。至此,西藏门户洞开,从亚东经帕里,至江孜和日喀则,英印商人一路畅通无阻,西藏实际上成为英印的自由贸易区。历史上,西藏地区长期处于以物易物的原始自然经济体制下,货币经济相当落后。英人在同西藏地方的商品贸易中,对西藏的经济资源大肆进行廉价的掠夺,主要以西藏的土产、药材、羊毛、牛皮及皮货为…  相似文献   

20.
1950年10月,昌都战役后西藏和平解放.时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的张经武将军奉命入藏.担任"钦差大臣"--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从1950年入藏到1965年9月调离西藏,张经武在西藏奋斗了十五个春秋,为党的统一战线和西藏的和平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经武在西藏十五年,其一言一行无不以和平为根本.西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各民族友好和睦,祖国大家庭才能和谐兴旺.正因为如此,张经武被誉为"西藏和平的使者",为西藏人民永世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