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亨利·詹姆斯的三部作品《黛西·米勒》《华盛顿广场》及《女人的肖像》中的女主人公黛西、凯瑟琳和伊莎贝尔都在他们的欧洲之旅中获得了成长,但却都是悲剧性的。导致这种悲剧性成长的背后都有着共同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人际交往因素。通过对其悲剧性成长因素的分析,对现代女性的健康成长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文首先从悲剧的内容、创作的起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俄狄浦斯王》与《人生》的差异,再进一步指出,这两部作品在悲剧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关于人类生存命运的悲剧,都反映了人类在“命运”面前无法选择、无从逃避的悲剧性存在,同时也彰显出人类由此引发出了对世界的荒谬性存在和人类的悲剧性命运的强烈观照与质疑。  相似文献   

3.
《长日入夜行》是尤金·奥尼尔的悲剧代表作。本文运用读者接受文论方法从人物本体命运的悲剧性设计、读者对悲剧的同情观照及作品悲剧意象的运用三个方面分析了剧本所体现的虚无的人生观和人类在世界上的悲剧性迷失,从而得以了解奥尼尔文学创作的悲剧观。  相似文献   

4.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充满了悲剧性色彩,作品优美悲伤的歌调、甜蜜柔美的抒情、轻盈华丽的炫技、灿烂丰美的热情、戏剧化的急板以及悲剧性的结尾都极富叙事性特点,而其中的民族性、英雄性与悲壮性更是作品所潜藏的深刻音乐内涵。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国戏剧四大代表作家之一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悲剧,该剧表现了家庭教育错位及其给年青一代成长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值得引起大家的深思和反省。本文将分析探讨该剧作中家庭教育错位的具体表现以及给后代成长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并结合我国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阐释该剧对于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死场》写于1934年,翌年十二月由鲁迅作序在上海出版。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抒写了人类生命的悲剧和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宋敏  翟小娜 《考试周刊》2012,(51):25-25
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涌入,越来越多的女性文学作品逐渐为我们所关注。虹影是在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作品独特另类,本文就将重点论述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悲剧性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悲剧性作品历来都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奇珍,以至真、至情、炽烈的悲情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部经典的悲剧性作品,正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鉴于此,本文从悲剧性作品教学的必要性谈起,就具体的教学开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的伟大是深刻的伟大,其深刻处之一便是作品所展现出的悲剧性。文章以此悲剧性为核心视角,从接受者角度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历史进行梳理,初步描绘出作品悲剧性研究的脉络。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清人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评点研究;民国时期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陈美林、李汉秋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9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早期作品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悲剧性气氛是自然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悲剧性的?自然主义的气氛中,主要人物往往缺乏自由意志,难免陷入危机或灾难。在《八月之光》中,悲剧性的气氛充分体现于标题的隐喻以及主要人物克里斯默斯、海托华、邦奇和莉娜的悲剧性命运中。福克纳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悲剧性的世界,但是,他所想展望的是人类的未来之"光"。  相似文献   

11.
《春寒》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罗伯特·潘·沃伦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一篇典型的成长小说。"春寒"是一个贯穿全篇的关于成长的隐喻,与作者创作时所经历的思想消沉、情感空虚密切相关。小说主体部分以儿童视角来讲述,展现成长过程中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小说中描绘的流浪汉则可以作为神秘的、悲剧性的、变化无常的人类命运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二部作品中的两个人物具体行为的分析,阐述了这二部作品所具有的共同的美学内涵——自由选择、与命运拼搏的悲剧性生存价值意义;又探讨了两部作品所具有的不同的悲剧范畴——“硬汉”的崇高感、“乡亲”的怜悯感;并通过二个作者所具有的不同的异域文化素养,分析、探讨了造成这种不同美学风格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悲剧一直都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永恒主题,而拉赫玛尼诺夫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最具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指挥家、作曲家和演奏家更是将悲剧性在作品发挥到了极致。动荡的社会、忧郁的民族特征、曲折的个人经历以及姊妹艺术的影响是其悲剧性产生的原因,而作品中的“钟声”形象、“死亡主题”、忧郁的旋律、动荡的节奏节拍、暗淡的和声、忧伤...  相似文献   

14.
安娜形象的心理意蕴及其悲剧性宋冬生本文试图从心理美学的角度,探讨安娜形象的心理意蕴及其悲剧性。所谓“心理意蕴”,是指作品人物人格心理特征,人物心灵博斗的实质,及其指向人类心理状态的某种共同性,并经由此形成的审美价值和哲理旨趣。而所谓“悲剧性”,指的是...  相似文献   

15.
杨永萍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1):19-20,82
伊迪丝.华顿(公元1862~公元193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她出生,成长的老纽约为创作背景。在《纯真年代》里华顿以其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新鲜又独特的老纽约社会,并揭示了美国上流社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道德危机,以及他们为自己的保守和虚伪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文章旨在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解读其代表作《纯真年代》里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16.
路翎上世纪40年代的小说创作透露出人类处于童年时期的诸多信息,尤其是呈现出雄强的力度的原始意象的反复出现,使其作品具有了生命原型的意味.它是作品意义生成的表征.在这一现象之后隐含着作者对国民精神、文化状况等问题的思索,同时,它也是作者人生境遇的悲剧性预演.  相似文献   

17.
角抵戏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戏剧样式,《东海黄公》几乎是公认的汉代角抵戏的代表性剧目。大多戏剧史家都只是把它看做是中国戏剧的雏形,而对于其到底应该是悲剧性成分多还是还是喜剧性成分多,划分不是非常明确。多数认为它是一出揶榆巫觋的喜剧性的作品,而认为其是悲剧性作品的则比较少。本文则侧重讨论其悲剧性。  相似文献   

18.
唐前女性作家的作品所呈现的悲剧性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既有命运之悲、离别相思之悲和弃妇之悲的感叹,又有不惜用生命捍卫自己信仰的悲壮之作。和后世女性作品相较,唐前女性作品在题材内容、作队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男性模拟之作相较,唐前女性作品更能表现女性自身本真生命状态,从而更能体现女性的自审意识。在抒发情感的方式上,唐前女性作家的作品表现出更加真诚和直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戏曲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无论悲剧性题材、还是喜剧性题材、剧作家们都能运用巧笔使得悲剧性作品“悲戏欢作”,喜剧性作品“喜剧闹作”。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苦乐相间、悲喜相错的戏曲格局,集中体现了民族乐观的化品性。  相似文献   

20.
悲剧性色彩是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中显著的特征之一。通过其钢琴作品中的调式选择、旋律进行方式、和声中的色彩和节奏特点,分析其作品中的悲剧性音乐表现手法特色。同时,从其钢琴作品中的风格演绎角度分析作品演奏力度、旋律线条和伴奏声部,阐释各音乐要素中体现出的悲剧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