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既要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又要有"小弦切切如私语",以此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因而课堂教学也讲究音乐式的节奏美感。节奏是课堂的主架。节奏运用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形容琵琶优美乐声的诗句。对我而言,悠扬婉转的琴声里凝聚了永恒的爱,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是从四岁半开始学弹琵琶的。学习它,只因为妈妈说,民乐源于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作为女孩子应该学点民乐。而民乐中首推的数琵琶乐最精彩,还用白居易的《琵琶行》来熏陶我,以至于我早在不懂其意时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并知道了琵琶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被贬谪江州,心情凄苦,听琵琶女弹奏一曲,“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洪迈),《琵琶行》“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赵翼),以有尽之声,传不尽之情。一是通过描写音乐传情。如用“弦弦”“声声”“嘈嘈”“切切”等叠字,“间关”“幽咽”“呕哑”等双声叠韵词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给人以音乐美。而一连串的精妙比喻更表现出了音乐的变化,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急雨”比琵琶乐声的密急,用“私语”比其幽细,形成了鲜明的乐感对比。“嘈嘈切  相似文献   

4.
琵琶考略     
提起琵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长诗《琵琶行》中所描写的情景: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倾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 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  相似文献   

5.
比喻,千姿百态的世界──谈比喻修辞格的类别和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的修辞格中,比喻,这种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深奥、生流的事物或道理的方法(俗称“打比方”),是最受人们青睐的,因而用得最濒最广,也最有jlii‘力。难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不妨请看我国后出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段:例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管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读了这段描写,人们无不为这一漂泊沦落的琵琶女的幽怨琴声所打动…  相似文献   

6.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段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连用10多个比喻摹写过耳即逝的乐声,细腻地表现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沉咽低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等等音强、音高、音色、节奏各不相同的喻体形象,不仅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像,而且作者对音乐…  相似文献   

8.
每每读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总会对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灵动手指充满神往。猜想:那是怎样精妙的情思,才能有此神奇的"拨弦",那又是怎样的柔肠百转,才会有如此深情的曲调?一堂让人期待的语文课,它应该就是琵琶一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教师就是那善拨的妙手,让一堂课一开始就"未成曲调先有情"。所以,我一直努力尝试着  相似文献   

9.
美无处不在。语文教学不仅在书写、表情达意上具有民族特色之美,而且对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美和科学文化修养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音乐美语文教学中的音乐美,集中体现在朗读教学和语言描写技巧之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在描写琵琶女演奏乐曲时,形象、生动、传神,一直被后人推为典范。“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乐曲的粗重、轻细、清脆、圆润表现出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  相似文献   

10.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11.
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素有“琴中之王”的美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琵琶行》中,以“……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诗句,对琵琶高超、娴熟的演技和美妙、细腻的艺术效果进行了描绘,而成为脍炙人口、流传百世的佳句。琵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演奏技巧复杂、表现力丰富、曲目遗产众多、流派风格迥异,实为我国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琵琶对于特定环境气氛的渲染和心理情绪的揭示绘声绘色,感人至深,正因为琵琶的艺术表现效果独具魅力,因而琵琶在我国民族乐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演奏技巧也在一代代演奏家的努力下不断得到继承、发展。它独特的演奏技法诸如右手的弹挑、轮指、摭分、拂扫、摇、滚等左手的按音、过弦、倒  相似文献   

12.
古镇·琴弦     
古镇是琴老街长长是它的弦脚叩石板耳边荡漾的咯噔是淳朴的小镇人在弦上撩拨出的深沉低音古镇是琴河道悠悠是它的弦橹点碧水心间缭绕的吱呀是古老的乌篷船在弦上挑抹出的清亮高音大弦嘈嘈小弦切切高低起伏间如大小珠儿齐坠玉盘轻拢慢捻成一曲江南小调是天籁绝音古镇·琴弦$小师爷文学院@范寒露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通感》中曾将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进行比较,以说明通感与一般比喻之不同。他说,在《琵琶行》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中,白居易把琵琶声比作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虽写得生动逼真,但仍是由声到声,从听觉联系到听觉,并未产生感觉的移借;而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则把琴声描写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将本来诉诸听觉的  相似文献   

14.
<正>王国维先生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细思之,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然而,要通至教学第三境,"轻拢慢捻抹复挑"的节奏和韵律是不可或缺的。既要有"如急雨的大弦嘈嘈",也要有"如私语的小弦切切",整个课堂才会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灵动活泼。下面,笔者以思想品德比赛课为例,谈谈节奏和韵律带来的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7,(11)
《琵琶行(并序)》历来为高中课本之保留篇目,其中第二自然段直接描写音乐的部分令人拍案叫绝!对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三弦源于弦鼗的观点提出质疑。另作新论。通过三弦的史料记载和考据三弦应源于蒙古民族所创制的西那嘎。也就是说西那干胡兀日的另外一种变体。由此蒙古人把三弦也叫“西那嘎”或“胡不儿”。它并非源于弦鼗。更不是“盖琵琶本四弦,三弦者,减去琵琶一弦也”的说法。古代蒙古人创制三弦时。也不是简单地把二弦或四弦改为三弦.而是以蒙古人的制作方法、发声原理、美学观点以及声音特点进行了创制。制作材料上遵循自产自制的原理.把琴箱蒙上羊皮,张拉羊肠做琴弦,长颈无品,无论是在蒙古包。还是在马背上操弄极为方便。三弦把蒙古族胡兀日类乐器的四、五度定弦法融为一体,并丰富了胡兀日类乐器的种类。  相似文献   

17.
吴甸起 《青年教师》2009,(11):44-46
动静相映变化有致 写诗、造境,要讲求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无小,无以显大;无近,无以显远;无下,无以显上;无白,无以显黑,如此等等。古诗词创作讲究对仗,即是造境辩证法的体现。比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上好思想品德课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科成绩,更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首先,教师要练就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其次,讲课时注意语速,既要“大弦嘈嘈如急雨”,又要“小弦切切如私语”,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尽量让讲述体现欢喜、悲伤、愤怒、不平等不同情感。再次,课堂板书。一手漂亮...  相似文献   

19.
琵琶被称为“中国乐器之重心”。在琵琶发展史上,各派高手,代不乏人,其中名见经传的“琵琶世家”也不少。父子辈中最著名的当数明末清初北派(琵琶)名家通州白在湄及其子白或如。太仓才子吴伟业在《梅家村藏稿》中记其“父子善琵琶,好为新声”。并作诗颂曰:南山石裂黄河倾,马蹄进散车徒行。铁凤铜盘柱摧塌,四条弦上烟尘生。”  相似文献   

2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就是说,诗文中用比喻的方面很广,有的比声音,有的比形貌,有的比心思,有的比事物,足见比喻的类型之多。那么,怎样才能运用比喻写出优美的诗句呢?首先,古人主张比喻以“切至为贵”,比喻要贴切、准确。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管欧。别有幽愁暗很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