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园田居》和《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后的作品.前者写于辞去彭泽令第二年(公元四○五年),抒发归隐初期的欢愉之情,并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后者大约写于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抒发的是作者的人生哲理.自学这两首诗,第一要理清每首诗的结构.第二要明白每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三要体会各自的特色,也就是说学会初步欣赏这两首诗.一、理清结构。《归园田居》二十句可分为四层.开头四句为第一层,作者抒发自己的怀抱:从小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性情,厌恶官场生活,希望归隐山林,但却误  相似文献   

2.
《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初读时,总觉得是抒写陶渊明的“归隐”之乐.总觉得“归隐”后的陶渊明是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舍之翁,闲适之祖”。而今细细咀嚼.走向田园的诗人寄情自然却未忘怀世事,猛志常在,并非久久地悠悠然。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饮酒》诗之五,抒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高中第六册编入此诗时,有“思考和练习”题说:“这……是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作品,自叙摆脱官场的羁绊,在农村过着清静安适、淳朴自然的生活的情景。……对于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我们该怎样认识?”引导中学生认识陶诗,自然宜简不宜繁。但我却要说得远一点,从文学史上几家的论评来看看这首陶诗。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悔悟与畅快之情溢于言表!归隐生活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5.
某地市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考题:王维诗《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案是“归”字。其原因是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晚归图,作者赞美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想起自己官场险恶,萌生退隐之意。阅卷老师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本诗的诗眼应该是“羡”字,不应是“归”字。因为羡字比归字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退隐之意也得以恰到好处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郭刚  杨青舟 《阅读与鉴赏》2009,(6):59-59,6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酋中的名句。因为作品将寻常景象写得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对官场之厌恶、对自然之挚爱,流露了真实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思想,所以成为世代传诵的名篇。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因于平淡中见淳美且语言含蓄、意在言外。所以引起无数后人对人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重新思考而成为千古名句,尤其“悠然”一词。因精当表现作者的闲适、自在和不经意更被历代文人及失意官僚咀嚼了近两千年。当然,从文化层次分析,还因为两旬之关键词“菊”与“南山”有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某地市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考题:王维诗《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案是“归”字。其原因是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晚归图,作者赞美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想起自己官场险恶,萌生退隐之意。阅卷老师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本诗的诗眼应该是“羡”字,不应是“归”字。因为羡字比归字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退隐之意也得以恰到好处的表现。《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字还是“羡”字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先从诗眼这一文论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看。诗眼这个词最早见于苏轼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辞赋名篇《归去来兮辞》一扫楚辞体中怨愤、悲伤的情调,显出了淡远潇洒的文风。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教师参考用书》这样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无论是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还是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喜爱,都说明了作者告别官场是高兴的,快乐的。但笔者认为此时的陶渊明是快乐的,欣喜的,但也是痛苦的,无奈的,惆怅的。本文将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和作品,试着解读《归去来兮辞》复杂…  相似文献   

9.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抉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最深刻的哲学思考,陶渊明真正的平凡和独特在归隐之后。他的胸襟气韵、人格涵养使他的生命更成熟、更具哲学魅力。陶渊明也因此成为一个典范,以自然真淳的人生追求、躬耕自给的生活选择、松菊诗酒的淡泊之境,为后世建立了“真隐”的风范。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名”。归隐前求济世报国之名;归隐后在仁心不灭的同时转而追求避世远俗之名,并在这种追求之中掺入了否定“名”的态度。《饮酒》诗二十首。全面地反映了陶渊明一生之中对于“名”的追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王英 《滁州学院学报》2005,7(3):13-14,36
陶渊明《闲情赋》的“闲”字应解释为“清闲”;此赋应创作于陶渊明归隐后之一两年的时间内;其主旨既不是表达爱情,也不是寄托政治寓意,而是作者在悠闲适意的田园生活中阅读前人之作的即兴之作。  相似文献   

12.
新论长廊     
也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巫大成在《韶关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撰文认为,从形式上看,陶渊明是个隐逸之士,但实质上,他并没有归隐,确切地说,他是“归田”,因为归隐应该是与世基本隔绝,而陶渊明是从官场退隐到农村,是从狭小的官场投身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是从上层社会逐渐接近下层社会,这对官场来说是“隐”,对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来说是“归田”、“返自然”,而且他仍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这恰是他与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1、应该使学生正确认识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陶渊明被历代诗论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归园田居(一)》和《饮酒(五)》正是通过歌咏田园生活反映诗人隐居思想的代表诗作。所以在高三年级教这两首诗,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本诗的艺术技巧,而且还要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憎恶黑暗社会现实的思想感情,还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所表现的逃避现实、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以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风靡一时。这种风气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表现在内容上严重脱离现实,艺术上“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创作的诗文才打破了这种局面。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高度评价。《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作于辞官归田之初的一篇述志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显示了归隐的决心。这是一篇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它体现了自然醇厚、淡…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悔悟与畅快之情溢于言表!归隐生活其乐无穷!一、探行程,归家乐。诗人先乘船,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相似文献   

16.
章习友 《学语文》2011,(3):12-13
【教学目标】1.学习诗巾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2.联系作者生平及其它诗文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7.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摈弃官场归隐田园的一篇宣言书,其言之纯朴,其情之真切,其志之高洁,历来受人推崇,欧阳修就赞叹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相似文献   

18.
《归去来兮辞》堪称陶渊明的人生分水岭,写下此文后陶渊明彻底离开官场,归隐田园。陶渊明在文中向世人宣告了自己归隐田园的坚定信念,向往着归隐后的惬意与欢愉。这决绝、欢愉背后又隐藏着陶渊明理想破灭后的失意与无奈,朴素清新的文字蕴藏着复杂幽微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9.
雷贤平 《学语文》2002,(1):16-16
“我的空中楼阁”显然是作者想象中的“楼阁”,“楼阁”中寄托着作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不是一定就是厌恶城市的喧嚣,我们不敢断言;但这种抛弃都市繁华,向往山中生活的思想理念不能不说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归隐情结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我们不妨把《我的空中楼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做一个比较。 首先,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一旦与现实不合作,就比较多地选择归隐山林,在山林中过上一种似乎是“世外桃源”的生活(事实也许不是这样)。陶渊明离开官场,首先做的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把家安置于田野之中。《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李乐薇也把家安置于山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就这点而言,两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李乐薇身上显然有一种传统士大夫的那种归隐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归隐后所作的一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宁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流露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坚守自我、不违本心的人格魅力。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格调清新,细细咀嚼,颇耐人寻味。【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一些诗歌作品,能够在较浅层次上欣赏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