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一带一路"的构想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外文化交流必须具备的先发优势。文化交流的基础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以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为基础。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研究,通过考察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探索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奈达运用交际学理论,把翻译视为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功能对等理论思想产生了世界性的深远影响,在对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领域里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以"读者反映论"为核心的翻译理论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作者就以<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来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并通过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意义、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分析比较,从实践个案上来证明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儿童文学翻译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主张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两种语言翻译的不对等性是译者最困惑的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固有的本族语使用差异,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很多困难。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将会给英汉翻译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了解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文化背景知识和不同的民族心理状态,才能成功进行翻译交际。  相似文献   

4.
佘梦瑶 《中学生英语》2013,(10):121-122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这种语言转化成目标语言不是生硬的,而应该结合一定的情景语境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动态对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过程中要达到的"功能对等"。本文将从情景语境谈起,通过对廖美珍教授翻译的杰克·伦敦小说《在亚当之前》的原文和译文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围绕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方面来探讨该译作是如何实现功能对等的。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又可再分为文化语境、风格语境和情景语境。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源语和的语间语境上的最大对等。  相似文献   

6.
《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叙事艺术》是一本介绍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作品的著作。作者结合翻译该书的实践,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提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以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的处理上对文学翻译起到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译文质量,更易于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乐萍 《考试周刊》2010,(29):43-44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本文具体阐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从语言的功能与意义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寻求功能对等。同时通过分析各种英汉互译的实例及汉英典故的翻译来证明功能对等论应用于跨文化翻译是非常有效的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实现源语与译语文本的文化对等至关重要。翻译中的文化对等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普遍缺乏文化对等意识,源语信息缺损,译文缺乏可读性。大学英语教师应立足于文化对等观,系统了解并熟悉英汉语言表达差异,并立足于大学英语教材,通过语码转换和结构重组等有效手段,不断强化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9.
对等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自不待言,但各家对翻译对等标准却不尽相同,对翻译偏离的容忍度也是不同的.然而,在语言等交际活动中都存在着"偏离",在翻译过程中偏离往往不可避免.尤其对于翻译这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偏离有时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行为.文章从偏离的限度出发,以"翻译目的论"为理据,以海事翻译为实例,对"变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等互译是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关键,但实现对等互译并非易事。本文旨在从语言和文化层面探讨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以及相应的翻译手段,从而更准确地翻译,提高译品质量,实现跨语言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