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形记》是卡夫卡用荒诞的艺术为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谱写的一曲哀歌,苍凉而悲壮。细读《变形记》,从故事的结构、语言的描写以及荒诞讽刺背后的艺术真实,我们不难看出,在这种荒诞艺术背后,作者独到的艺术见解和生活体悟。《变形记》作为荒诞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描写了一个荒诞离奇故事,揭示了人的异化,人性的扭曲,反映了社会现实。一道门阻隔了两个世界,本文浅谈《变形记》中"门"内外的世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荒诞背后的真实。  相似文献   

3.
江松 《现代语文》2009,(11):106-108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以非理性的梦呓文字建立在对生活的感受和想象基础上,对人性的异化和采用荒诞的神话变形正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表面上看卡夫卡的文风怪异,实际上,是他对生活的怪异感受(内容)生发成艺术的怪异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让生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和谐地走进他的小说,这也许是我们有效地理解和破译其小说《变形记》内涵的一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4.
《变形记》通过体形、动作、语言和饮食等外部特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甲虫形象。在荒诞的表面下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普遍异化这一艺术真实。这只甲虫也因为其深刻的象征寓意和独特的"表现"功能而成为表现主义小说文学长廊的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的现代派小说《变形记》,以荒诞的情节,展现了主人公由人变为甲虫后的人情反差,揭示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表现了变形扭曲的人性;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探索人的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6.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描写人被"异化"的杰作。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变形记》是比较特殊的,其总体荒诞却细节真实。本文所谈及的是笔者对这种看似荒诞却处处显真实的推陈出新的写法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在代表作《变形记》中,创造出人异化为“虫”这个不易接受的独特艺术符码。文本正是通过审美接受过程中情感的不断移入与间离,使读者逐渐领悟到其荒诞故事框架下所构建的“现代人困惑”的真实世界,更深地体验了整个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悲哀。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一位作家。《变形记》是其代表作,也是表现主义文学的杰作。其主要的艺术特征就是用写实的手法描写虚妄的事物。通过怪异的方式表达主观精神,用表面的荒诞揭示深刻的社会现实。在《变形记》里,深层与表层是涵义和象征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用隐喻使主观感觉外化,从而加深人们对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变形记》是卡夫卡笔下颇具荒诞、讽刺意味的经典之作,小说以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为背景,通过小市民格里高尔的曲折命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畸形、扭曲的金钱观,强烈抨击了异化的现实世界。论文基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理论,分别从文中的三大对立入手,将金钱与自我的对立、动物与人类的对立,门内与门外的对立与格里高尔个体的异化、格里高尔周遭人际关系的异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异化联系起来,深入剖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及其所处的现实世界的"异化",以期加深读者对《变形记》主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有着共同的“异化”主题、反讽意识和现实与荒诞水乳交融的创作手法,因而《促织》可称为东方的《变形记》;但是二者在主题的深度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等方面又存在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11.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说起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他的《变形记》,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这篇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极大讶异与关注。《变形记》作为卡夫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精读文本后可知,格里高的生理变形只是作者借以表达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段。本文就《变形记》中"变"的实质和内涵展开分析,揭示生理变形外的心理变形、人际关系变形等异化。  相似文献   

13.
表现主义注重自我的表现,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对主人公异化的表现,明显带有反传统的特点.通过主人公怪异"变形"的生理异化以及周围人与社会异化来表现来表达主观精神,使自我表达达到了新的真实。在看似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描绘中,人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都表现出来。通过人的内在异化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人和社会两者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的《变形记》采用极其荒诞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通过人的异化揭示了人性的扭曲以及社会现实.它作为表现主义的典型之作,将荒诞和真实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在事件情节架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处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将各种关系的荒诞离奇以及社会的真实性和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融为了一体,突出了小说的主旨,揭示了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始人之一的卡夫卡,在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中,运用“人变虫”这一荒诞的情节,塑造了“异化”的经典形象,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的《变形记》被赞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从人变成了甲虫,最后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的荒诞经历,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金钱制度统治下人性的丧失以及社会中个人生存的恐惧。我们在理解卡夫卡的创作主题时,不能忽略了文本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在卡夫卡展示异化主题的小说中,《变形记》是唯一由人直接变形为动物的,那么在众多可以表现"丑"的动物中,作者为什么会选择甲虫作为格里高尔变形呢?拟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变形记》利用人变成甲虫这一事件体现异化主题,体现卡夫卡对世界和人的认知与理解;用荒诞而真实的故事体现扭曲的现实和抽象化的内容,表达人们内心的恐惧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相似文献   

18.
寻找汉语     
刘震云新著《故乡面和花朵》匠心独运用地为我们构筑了一幅奇异的世界图景。与他人不同之处在于其世界图景的建构是通过具有荒诞这一共同特点的构想世界与现实场景,虚幻事件与实际生活来完成的。语言无疑是构筑世界图景的材料,世界图景的荒诞也决定了语言景象的荒诞性,或者说语言景象的荒诞性决定了世界图景的荒诞,正如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想象一种语言就是在想象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这样的语言是诡异、多变、隐晦且多人为性的。1形式与意义的完美统一。语言有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二者同等重要,但在文学创作中却时而重形式…  相似文献   

19.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反乌托邦”小说《羚羊与秧鸡》以黑色幽默的冷峻风格,通过对人类末日图景的惊人描摹,表达了作家对文明异化人性的深切反思,流露出作家对后现代社会人文艺术走向沦落的可悲现实的惋叹之情。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技巧,为自身在反思文明的人类精神宝库中赢得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小说从主人公格利高里毫无原由地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一看似极为荒诞的情节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与自我、以及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变形记》对于个体自身的存在、以及个体与其他存在者的关系的揭示,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意蕴;与此同时,它也对二战前后广为流传、极具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流派提供了某种借鉴。因此,为了使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