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德根  牛玉  陈田  陆林  唐承财 《资源科学》2015,37(3):581-592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都市圈旅游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都市圈为基本空间结构单元,分析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核心-边缘"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结合京沪高铁线6个都市圈基本特征以及高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和空间效应特征,通过节点优化,线状连接和面状拓展等空间优化路径,确定大尺度区域重点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旅游地系统,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块。通过一级核心旅游点和一级旅游地系统的核心扩散作用,将二级旅游板块和三级旅游板块由一、二、三级扩展轴融入一级旅游板块中,最终建构京沪高铁旅游带。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高铁旅游带的各都市圈空间联系增强,应加强都市圈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发挥高铁扩散效应和叠加效应,促使"旅游高地"不是对"旅游洼地"产生虹吸现象,而是更多发挥"旅游高地"的"溢出效应",带动"旅游洼地"发展,进而实现高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承德市长期以来以观光旅游为主,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核心,形成了凝聚式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随着“首都都市旅游度假圈”的形成,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驱动之下,承德市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将导致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本文根据距离衰减规律,采用“时间距离法”对“首都都市旅游度假圈”的范围做了界定。其次,本文从市场需求特征、区位特征、交通条件的角度分析了“首都都市旅游度假圈”对承德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承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旅游资源结构、区域旅游交通状况、旅游业发展基础、旅游业空间网络的完备性等原则,重新构建了由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旅游节点、入口通道和客源市场等六大要素组成的承德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即以避暑山庄、外八庙为主的中部遗产旅游区、以森林草原为主的北部草原旅游区和以山水风光为主的南部旅游区构成的“一体两翼”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承德市旅游系统空间重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对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区域旅游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旅游全局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以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研究对象,利用地理数学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了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得出旅游结构为以成都市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并从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经济情况、交通可达性四个方面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旅游资源群: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旅游资源群是指占据一定地理空间同类旅游资源的集合体,是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强调从整体出发,研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这对于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该文讨论了旅游资源群的概念,分析了旅游资源群的基本特征和空间结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认为展开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开发的基础,是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潜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进而设计出了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和开发潜力的表征指标体系,最后以全国佛教寺院旅游资源群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山东省17地市2005—2015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变化,并进一步对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山东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与联系总量均有显著提升,各节点城市间联系更为频繁;整体网络呈现中东部密集、南北稀疏的不均衡格局,结构发育不均,邻近城市组团发展;核心-边缘区节点城市差距进一步缩小,但经济孤岛仍然存在;省域内旅游空间发展大致呈"两核带动,双轴发展"模式。最后针对其旅游网络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为山东省进一步的旅游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戴学军  丁登山 《资源科学》2006,28(1):180-185
本文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采用测算与分析空间关联分形维数的方法对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的无标度特性和遵循的进化过程,认为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形研究是可行的。南京市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具有景点系统空间结构演化自组织优化的趋势,在地理区域分布上表现为景点空间分布较集中的特性。同时认为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具有自仿射性分形特征,景点系统从中心向外围有递变的趋势,且在不同方向上递变的比率是不同的,在地理区域上表现为景点的空间分布越往外围越集中(或均衡),且不同方向上的集中性程度是不同的;具体到南京市来说是递减的,向南部递减的较慢,向北部递减的较快。同时系统的空间结构也基本具有分形对称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为城市旅游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于百度地图热力图数据,以武汉为案例地,选取旅游淡季向旅游旺季转变过程中的5个时间节点,使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计算空间热力值,以此识别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并探索城市旅游空间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百度地图热力图在城市空间结构特征识别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较为直观且明确的识别中心城区边界、判别区分城市各地区的发展阶段,掌握其发展方向;(2)旅游者在城市内部中的分布既具有广泛性和随机性,又呈显著的地域集中性,旅游者对传统旅游空间仍然保持高度热情;(3)百度地图热力图在量化评估旅游旺季带来的城市空间压力方面具有应用潜力,案例中,城市空间高热力值区域的面积在旅游旺季相较旅游淡季增长了66%,并且空间分布高度集中;(4)在旅游旺季时,当地居民有意或无意地把本地城市空间区腾挪给了游客,即城市空间使用者在应对旅游淡旺季时具有一定的自组织特性。  相似文献   

8.
陈婷婷  左登华 《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84-286,294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板块之一,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跨区域的旅游合作也已经展开。文章对环渤海旅游区进行了界定,在深入分析环渤海地区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渤海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内容,包括资源的空间整合、产品整合开发、精品线路的整合开发。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个地方的旅游产业发展来说,构建科学、完善、系统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本文对陕西省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构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首先首要分析了构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就陕西省如何构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的空间矛盾及其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凯 《软科学》2004,18(2):59-61
省际毗邻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密集地带。由于行政区域的刚性约束,这些地带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存在着诸多矛盾。本文在分析我国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现实特征和区域旅游合作基础的同时,提出了旅游空间整合的相应措施,旨在为优化此类区域旅游经济关系与空间调控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