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长时程增强的形成与维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可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学基础。30多年来,对LTP机制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位于突触后膜上的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继而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是LTP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静寂突触“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在静寂突触的重现及功能的改变在LTP表达突触后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新近研究发现,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与G蛋白偶联,通过细胞内多种信使系统介导慢突触传递,在LTP的诱发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普遍认为,LTP的形成和维持还需逆行信使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与痴呆程度无显著相关.在AD、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脑内均有明显突触丢失.神经元-突触丢失或突触丢失被认为是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已发现Aβ和tau磷酸化过程中产生的寡聚体、突触外NMDA受体、含于突触后致密区的shank蛋白可导致突触丢失.因此,AD治疗的新方案包括:①用免疫治疗来清除Aβ寡聚体;②调节mTOR(一种使细胞存活的激酶)和UPS(泛素蛋白酶系统)活性,以维持突触蛋白的正常稳态平衡;③选择性激动突触NMDA受体或选择性拮抗突触外NMDA受体;④增加海马神经发生和增加突触新生.我们最近研究证明人参皂苷Rg1及其代谢产物Ppt能提高突触效能和结构可塑性,以及增加海马神经发生.提示该化合物有望成为防治神经元-突触丢失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根据传递信号的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神经递质通过化学突触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抑制可分为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递质作用后有的被酶分解失活,有的被神经细胞或非神经细胞重新摄取、分解、利用。  相似文献   

4.
和其它神经递质一样,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 phrine,NE)在突触前神经元中合成之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当神经冲动达到突触前膜时,NE随突触小泡内其它物质一起被排放到突触间隙.本文讨论的只是NE到达突触后膜后如何识别其受体并与之结合;又通过怎样的中间环节使下一个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  相似文献   

5.
1 神经递质只能由轴突传向树突或细胞体吗? 两个神经元相互接触处叫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根据两个神经元之间互相接触的部位不同,突触可分为三类:轴突-胞体型突触,轴突-树突型突触和轴突-轴突型突触。轴突-胞体型突触,为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细胞体之间的接触。轴突-树突型突触,即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树突之间的接触。  相似文献   

6.
1突触小体与突触小泡 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末端膨大部分,可以与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 突触小泡是在突触小体内靠近突触前膜处的囊泡结构,内含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当神经细胞兴奋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剂。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0~3岁这个阶段如此重要?1.幼儿大脑突触密度的变化。2.大脑在出生的时候只发育完成了25%,但是到三岁末的时候已经发育完成了90%,"在生命的头三年里,突触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3~10岁的时间里,儿童大脑里的突触数量是成人的两倍,这也证明了儿童头几年里为何能快速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为确立后索核内初级传入终末与丘脑投射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本文采用顺行溃变与 HRP 逆行追踪相结合的方法,在电镜水平对后索核内初级传入终末与丘脑投射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组合形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后索核内有6种突触联系形式:(1)溃变轴突终末与 HRP 标记树突形成轴—树突触;(2)溃变轴突终末与 HRP 标记胞体形成轴—体突触;(3)溃变轴突终末及正常轴突终末与标记的中央树突形成汇聚型突触复合体;(4)轴—轴—树连续性突触;(5)溃变轴突终末与非标记树突形成轴—树突触;(6)非溃变的含扁平小泡或多形态小泡轴突终末与 HRP 标记的神经元胞体形成轴—体突触.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猫后根初级传入终末与后索核丘脑投射神经元间的直接突触联系。突触形式计有轴—树和轴—体突触及以树突为中心的突触复合体.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后索核内非伤害性信息传递与整合的作用方式提供了直接的突触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神经递质在信息传递中必须与膜上的相应受体相结合,同时启动离子通道,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 一、神经递质受体的概述 迄今,已研究过的神经递质(经典递质和神经肽)有100种以上,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由突触发生联系,所以每一个神经元可先后或同时进行不同信息的传递。在对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机制方面的研究中,发现在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相结合的特殊蛋白质,称神经递质受体或突触后受体。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10.
用顺行溃变方法对猫后索核内后根初级传入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在切断C_4-T_1和L_4-S_1脊神经后根3~4天后,电镜下发现后索核内有三种溃变终末,出现最多的是电子致密型溃变,此外,也观察到了少量的神经微丝型溃变和电子透明型溃变。溃变的初级传入终末多数较大,含有圆形突触小泡。溃变初级传入终末作为突触前成分主要与后索核内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而轴-体突触和轴-轴突较少。此外,还观察到溃变轴突终末参与形成突触复合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 H-6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6例眙儿大脑皮层枕极245个突触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4.5个月胎儿枕极大脑皮层未见到突触,在5个月胎儿仅观察到少量突触,以后随胎龄的增加,突触数逐渐增多。在六个月以后胎儿大脑皮层,突触数明显增多,在新观察到的245个突触中,次轴树突触占绝大多数,占胎儿突触观察总数的77.6%。其次为轴棘突触,占胎儿突触观察总数的4.5%,从五个月胎脑开始观察到轴极突触,且这些轴棘突出的后成分中均不含有棘器。另外在胎儿枕极皮层,还观察到较多的轴-体突触,占胎儿突触观察总数的3.7%。此外,尚见到少量轴-轴,树-树,树-棘突触和串,并联突触。  相似文献   

12.
Eph/ephrin是目前已知的具有最多成员的蛋白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在机体的发育过程中参与细胞迁移、轴突导向、血管形成及神经网络的形成,对成年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再生和突触可塑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激活或抑制Eph/ephrin 可调节损伤后的突触功能和干细胞分化,达到修复梗死灶、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的目的。该文对Eph/ephrin信号通路在成年动物海马区、室管膜下区及非传统神经发生区域内调节神经发生、迁移以及突触可塑性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突触浅说     
在脑和脊髓中,整个神经元表面积(包括胞体、树突和轴突)有60%~80%的部位被突触占据,仅人脑突触数目就有1014~1015个,突触是神经系统中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4.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高中生物神经调节一章中的常考知识点,浙科版必修3教材中详细介绍了突触兴奋的过程,即突触后膜兴奋的机制,而在教材的小资料里提到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关于突触抑制的机制也在不少信息题中得以体现,要顺利解答这类问题应对突触抑制的原理有所认识,笔者查阅了相关书籍,结合例题对突触抑制的机制进行分析和梳理. 突触抑制的过程比兴奋过程更为复杂,可分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技术与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猫后索核丘脑投射神经元的分市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后索核丘脑投射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后索核中段,尾侧段次之,嘴侧段最少。标记神经元均出现于HRP注射部位的对侧后索核内,主要为中等园形细胞。电镜下,神经元胞核较大,核膜光滑或有凹陷,常染色质较多,异染包质1较少,胞浆丰富,含有大量的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标记的丘脑投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可以作为突触后成分与轴突形成轴一体突触和轴一树突触;标记神经元胞体还可以和突触前树突形成树一体突触;标记的树突做为中央成分与多个轴突形成汇聚型突触复合体。此外,还发现标记的胞体和树突与非标记的树突之间的非突触的粘着斑连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HRP逆行追踪法在电镜水平上对猫丘脑中央外侧核内皮质投射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及其突触联系首次进行了研究,该核内皮质投射神经元以中型多见,胞核较大,核仁清晰,偏位,核膜有凹陷,常染色质较多,胞质内含丰富的线粒体、游离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标记树突直径变化较大,从0.68μm到4.4μm,含较多的线粒体、微管及滑面内质网,未见突触小泡,标记的皮质投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做为突触后成份,与非标记的突触前成份形成下列突触:①轴-树突触,突触前轴突终末以SR型和F型居多;②轴-体突触,突触前终末中有F型和RF型;③树-树突触;④轴-轴-树突触;⑤突触复合体,许多标记树突做为中央树突参与形成汇聚型突触复合体。  相似文献   

17.
早期的康复训练介入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可较好的挖掘损伤的修复潜力,促使末端突触再生,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使中枢神经损伤后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正>一、神经递质的概念及类型1.神经递质的概念。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2.神经递质的类型和神经元的命名。神经递质按照作用后果可分为离子型和代谢型两类。其中离子型受体按照电位变化可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类。二、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机理的区别1.兴奋性递质的作用机理。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经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受体,并与之结合,使后膜某些离子通  相似文献   

19.
神经胶质细胞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多、数量多,结构特征是没有轴突,细胞之间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神经胶质细胞除了具有支持、营养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在神经发生、突触可塑性、突触传递及其信息整合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神经科学发展到今天,胶质细胞的作用更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实际,介绍了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类型,分析了静息电位和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变化的离子机制,并对静息电位的形成、兴奋性突触后膜电位的特点、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和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在引发动作电位中的作用、复极化过程中形成超极化电位等教学难点作了较为清晰的知识疏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