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使打破现有的非遗信息传播模式、提高非遗信息传播效果和增强受众感官体验成为可能.但当前数字媒体科技在非遗传播尤其是技艺类非遗传播领域的运用,存在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数字媒体技术在技艺类非遗传播中作用的发挥,将直接影响数字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以及非遗传承的本真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非遗砖雕文创产业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桥梁,正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针对非遗砖雕文创产业的问题,提出了聚焦于文创设计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机结合的发展策略。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创意设计与技艺传承作为非遗砖雕文创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促进非遗砖雕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符号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非遗文创的符号价值建构,从符号学解析入手提高非遗文化认同,总结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在符号学视阈下,根据非遗文化的特点将非遗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并从非遗文化的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来抓取非遗文创设计要素.探讨非遗文创的设计方式和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为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提...  相似文献   

4.
远程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是今后人类学习的一个重要模式。非遗数字博物馆的远程教育建设对培植非遗土壤、弘扬非遗文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远程教育的作用、成果、形式、交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数字博物馆的远程教育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非遗数字化展示设计方法,针对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与用户体验,探索非遗文化的数字传播路径。本文基于文化认知的基本理论,提出数字化展示应突出用户的主体地位,引导用户理解与感知不同层次的非遗文化,并借助认知图式表现用户的认知过程,进而归纳出非遗数字化展示中文化认知的目标。文章提出基于图式理论的非遗数字化展示设计方法,即基于用户主体的非遗文化信息转译方法,基于语义网络的数字展示逻辑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6.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交互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深刻变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生态发生深远改变,传承人高龄化严重、传承观念因循守旧、传承队伍后继乏人现象严重。因而,基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历史契机和关系思考的分析,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活力的焕发仍需政策、教育、社会等多维系统的支撑。一是扭转观念,提高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社会认可度;二是拓展路径,推进学校教育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融合度;三是多措并举,加大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的支持度。  相似文献   

7.
数字游戏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的新兴方式,但当前面向手工艺类非遗的教育游戏难以在保证乐趣性、吸引力的同时实现对非遗技艺与文化的有效学习。基于此,文章设计了面向手工艺类非遗的具身体验式教育游戏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开发了一款手势交互的教育游戏“布艺虎寻踪”。之后,文章采用包括调查问卷、学习效果客观测试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对照实验,验证了具身体验式教育游戏对于提升手工艺类非遗的学习效果、学习体验和学习动机具有积极作用。文章设计的具身体验式教育游戏可以提升学习者学习手工艺类非遗的效果与意愿,促进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并推动了游戏学习与非遗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黄冈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的分析与研究,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提供更加有效的整合推广策略。黄冈市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有着多种类、多样化的非遗文化资源,但存在着推广方式单一、视觉信息不统一、传承与发展力度较弱、市场衔接度低等保护与传承问题,通过对文创产品不同设计载体的分析,提出黄冈市非遗文化整合建设构想,利用黄冈非遗文化整合设计与制作文创产品,实现黄冈非遗文化的整合推广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南京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濒危项目。本文研究了非遗文创的设计原则,并提出非遗文创需兼具造型与功能创新、打造品牌、传达内涵的特质,旨在通过非遗文创传承和弘扬南京非遗项目。  相似文献   

10.
饮食类非遗技艺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诸多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技能与文化,五年制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教育责任与意义重大。通过分析与融入五年制高职烹饪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非遗元素,可以为我国传统饮食类非遗技艺的传承提供重要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优化非遗技艺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五年制高职烹饪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非遗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然而,我国的非遗正面临着急剧变迁。因此,加快非遗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怎样有效解决非遗文化的消失,维护好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推进非遗文化稳定有序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APP功能齐全、信息量大、交互方式简单、用户群体广泛,对非遗传播有明显优势。在新媒体背景下,“非遗+手机APP”的融合势在必行。借助手机APP进行建档方式灵活,可持续记录、随时完善和保存非遗信息,还可为手工技艺类非遗传承人提供销售平台,同时为非遗与受众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非遗+手机APP”的融合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手机APP运营者和非遗传承人等多方共同努力,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拓展手机APP功能,增加非遗展示的趣味性、互动性、参与度和关注度。  相似文献   

1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内涵式发展,非遗技艺是重要的抓手之一,传承技艺也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解决乡村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作为当今劳动智慧的结晶,对传统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与前瞻性影响。文章在分析科技与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合优势的基础上,分析科技的种类、主要功能、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直接与间接的具体方式路径及要素,认为要高质量实现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就必须接纳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保障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的效率与实际效果,完善激励机制以推进产学研应用中的成果转化,丰富科技应用场景并挖掘科技赋能非遗传承更多的可能性,将科技赋能意识融入非遗人才培养并推进内涵式发展,以此推动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将非遗文化元素引入专业课程,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融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能让青年群体更好地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文章以北京区域非遗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融合为例,提出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希望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融入非遗文化元素课程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非遗保护与利用是非遗研究的重要课题,涉及对非遗的态度,甚至攸关非遗工作的成败。通过对"生态环境"价值"剖析进而结合非遗内容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问题进行浅析。非遗生态环境保护与现实经济发展关系在本质上说是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非遗文化是开展地理研学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文章从地理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以省级非遗文化“独山盐酸菜制作技艺”为例开展非遗德育研学,将非遗文化和地理知识进行有效融合,通过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远大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7.
王腾香  刘萌  刘姝 《职教通讯》2019,(16):17-21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的精髓,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师徒制模式培养实践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发展,也让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来实现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朱龙 《甘肃教育》2024,(3):70-73
非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非遗资源,对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打开学生的文化视野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以甘肃剪纸艺术为例,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对比多种艺术、注重跨科联动、设计主题活动、评价学生作品等多种方式,探究非遗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以往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向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背景下,全社会参与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保护工作正在逐步体现出"文化自觉"的特征[1]。制作非遗专题片即是非遗保护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通过非遗片,可以保留许多文字所不能描述的内容,而且在许多方面比文字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在课堂上讲述制作非遗片,不仅仅可以宣传非遗,保护非遗,还可以让作为制作者的学生,加深对非遗项目本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池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众多,其中国家级非遗4项,省级非遗27项,市级非遗51项,涵盖了绘画、戏剧、传统手工艺等类别。然而很多非遗项目只有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产品,并没有文创产品,仅有的文创产品又呈现出模式单一、用户粘性不足、产品缺乏内容与形式创新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体验经济视角下,研究国内外优秀文创设计案例、消费者需求等方面信息,梳理出体验经济下文创产品的特点。通过新技术手段、宣传及营销策略,探究符合消费经济背景下的非遗文创产品的策略,以此来推动池州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