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适的《燕歌行》(以下简称《燕》诗),是“感征戍之事”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对于《燕》诗的主题思想,当前大家在理解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对于诗中赞颂和讽刺的对象究竟是谁,却有不同的认识。一种是比较通行的、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根据高适的自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引用了《旧唐书·张守珪传》:“(开元)二十六年,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以守珪之命,逼平卢军使乌知义令率骑邀叛奚余烬于潢水之北,将践其禾稼。知义初犹固  相似文献   

2.
高适、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两位卓越代表者。均以豪迈雄壮的风格著称。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沧浪诗话》)。然而由于二人早年的生活经历,艺术气质,审美情绪各异,高岑在共同的风格之下,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一《燕歌行》此诗原为高适有感于张守珪军中之事而作。但他融会了早先北上蓟门的经历和体验,在更为广阔的现实背景上,对边塞之事进行了提炼和概括。因而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诗中描写了敌人的凶横进犯,士  相似文献   

3.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 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相似文献   

4.
崔亮 《语文知识》2003,(10):38-39
燕歌行(并序) 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相似文献   

5.
<正>高适的《燕歌行》被称为唐代边塞诗“第一大篇”。从诗序来看,这首诗和张守珪之事应有联系,但诗中所写并不局限于一战一役,而是融合了诗人在蓟门的所见所闻,以更高艺术概括写就。“诗人在丰富、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基础上,对当时‘征戍之事’作了深入思考和高度典型化的艺术概括。”[1]沈德潜谓:“龟龙百变,若李、杜风雨分飞。”这篇极具盛唐风格的长诗,层深多转,端翔沉雄,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普遍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讽刺的对象不是张守珪,而是安禄山、赵堪与白真陀罗.这可从此诗的主题、从高创作此首诗的前后一段时间高适对张守珪的态度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7.
沈松怀 《现代语文》2009,(1):119-120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男儿本自重横行,攒金伐鼓下榆关,校尉羽书飞瀚海,山川萧条极边土,战士军前半死生,大漠穷秋塞草腓,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新的审视角度,分别就高适《燕歌行》的针对性及诗序中的“客”之真实身份,王昌龄《巴陵别李十二》中之“李十二”,刘禹锡《扬州春夜联句》的作年,提出了与传统说法完全相佐的结论。认为:高适的《燕歌行》因“和”贾至的《燕歌行》而成,都山之战为其创作的主体;王昌龄诗题中的“李十二”非为李白而是另一人;刘禹锡的《联句》诗作于贞元九年春日。这些新见,对唐诗研究者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9.
武健 《现代语文》2011,(6):143-144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了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是以刘开扬先生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12月1版)为底本的。把两书中《燕歌行》作一对比,就会发现苏教版在版本选择上是用了心思的,有的地方处理得很好,但也有欠妥之处。  相似文献   

10.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讽刺的对象不是张守,而是安禄山、赵堪与白真陀罗。这可从此诗的主题、从高创作此首诗的前后一段时间高适对张守的态度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历史事实,把高适的《燕歌行》放在盛唐大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观照,澄清了讽刺说,认为此诗不是为讽刺边将而作,并运用美学理论进行分析,指出此诗成功地于悲壮之中穿插了优美的勾勒,从而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了多篇歌行体经典诗作,如李白的《将进酒》、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而其中高适的《燕歌行》被明末学者黄周星称赞为“歌行本色”。该诗为何能够从多篇歌行体杰作中脱颖而出,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这与《燕歌行》边塞主题、诗人典型的唐人思想,以及歌行特有的表达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对于诗人在诗歌中所讽刺的对象,后人却有不同的理解。有"讽刺张守珪"说、"讽刺安禄山"说、"讽刺张说"说、"任人不当、边策失误"说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应该把讽刺对象理解为一种泛指,是一种艺术概括,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本诗的复杂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14.
<正>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第一首诗歌是高适的《燕歌行(并序)》。该诗是高适广为传诵的作品,也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全诗用真实的笔触勾勒出唐代边疆战事的概貌,批判了出征将领的恃宠而骄、轻敌致败,歌颂了战士们全情战斗、视死如归的豪情,也写出了边塞的荒凉孤旷及战士的内心世界,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5.
唐朝诗人高适写的《燕歌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很强的艺术魅力。高适在唐代诗人中,还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军事将领,对边塞战争生活有亲身的体验,塞外风沙,军中笳鼓磨炼了他的诗笔,因而他的边塞诗就具有一般诗人所不能及的深度和广度。《燕歌行》是乐府古题,前人同题作品多数用来描写妇女对出征丈夫的怀念。高适虽然也沿袭了旧题,但丰富了它的表现范围,深刻地反映了塞外战争生活的  相似文献   

16.
电视连续剧《戚继光》中的“戚继光”(李宗伦饰)在引用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中的两句名诗“战士军前多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时,将这首诗的题目中的“燕”读作了 yàn,听了觉得很别扭。“燕”是个多音多义字,念yàn 时,通常指一种鸟名,如燕子、燕雀,古时还通“宴”字,如燕居,燕乐;念 yān 时,多作地名解,指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北省北部  相似文献   

17.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现结合高适《燕歌行》的教学,谈谈对写作教学的启示。"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不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正因如此,易于叙事描写。在《燕歌行》中,高适的叙事极其严谨,描写细腻深刻,值得深入品鉴。一、环环相扣的叙事1.明晰的事件《燕歌行》不是一首叙事诗,但是叙事成分明显,叙事条理也相当清楚。  相似文献   

18.
《玉台新咏》所录《燕歌行》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刻《玉台新咏》录曹丕、陆机、萧子显作品,恰恰显示出《燕歌行》“闺怨”从“秋风萧瑟,,到“初春丽日”的发展三阶段。明人之所以将萧绎、庾信之作滥增入《玉台新咏》,是因为其作品思妇与将军的形象交替出现而《燕歌行》又有新意味。唐代《燕歌行》,“闺怨”成为了“士怨”,自我人生感慨有了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高适在唐代诗人中以写边塞诗著称。后世文论评述他是一个“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诗人,晚唐人殷瑶在所辑《河岳英灵集》中,称高适之诗“多胸臆语,兼有气,故朝野通赏其文”。《燕歌行》是高适诸多边塞诗中代表作品。该诗折射出诗人“节义”、“大略”与“胸臆浩气”,为此,千百年来一直受人喜爱和推崇,各家诗本无一不录,其解集注释也精详细要。然而,在多家注释里,却也有几处值得训辨,而且颇有纠正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吹寒""寒声"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两个词语。如宋姜夔《扬州慢》词:"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唐高适《燕歌行》诗:"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唐皎然《陇头水》诗之一:"陇头水欲望,陇水不堪闻。碎影摇枪垒,寒声咽幔军。"宋范仲淹《御街行》词:"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像这样一些词作中的"寒"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