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本文根据马克思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动机和有关论述,以及他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涵义和有关涵义的阐述,指出亚细亚公社所有制是指原始公社所有制或村社,亚细亚所有制是指村社和国有制的综合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以亚细亚所有制为基础的东方阶级社会。这是三个涵义不同的概念,第一个概念有普遍性,后两个概念则有地区性。同时也指出,东西方社会各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化视野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化视野下看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史学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不难发现郭沫若、吕振羽和侯外庐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并使之中国化的过程,而"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中国化和中国社会革命实践之间又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中国化使学术界形成了社会历史发展"一元多线"的认识,这是以后打破社会历史发展"一线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笔下,亚细亚所有制是原始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形式,是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的原型,具有普遍意义。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这三种所有制在形式上不同,但本质上相同。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这三种所有制与奴隶制和农奴制有本质差别。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这三种所有制不等于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生产方式。同时,亚细亚所有制没有被奴隶制和农奴制败坏,且长期存在,直到19世纪,这与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被奴隶制和农奴制很快败坏的那种社会形态有明显差别。因此,古代东方社会与古代西方社会在马克思笔下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如何理解,历来存在各种争论.造成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解偏差的原因,主要有理论自身的局限性、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等.正确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则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尽管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适合中国历史实际情况,但仍对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论建设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亚细亚生产方式若干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生产方式三呈层级包容关系,亚细亚生产方式从属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逻辑上独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在历史存在上附着于其他主宰性生产方式;源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于当今社会实践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223年的冬天,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时,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弗尼吉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东方的专制制度,还是经济的停滞不前,都是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地分析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中国社会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这是打开认识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大门的一把钥匙,也是开启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者先驱之一。在局势遽变的年代,他不仅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还发表了诸多抨击时政的刊文。针对当时日本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李大钊刊文驳论,予以针对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亚细亚主义",对近代亚细亚主义理论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东合邦”、“亚细亚一体”、“大亚细亚主义”是近代日本侵华理论的一种重要形态,它与武力犯华论相反相成,形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软硬两种理论形态,其实质都是并吞中国。其中,樽井藤吉的“大东合邦论”主张以日本为盟主在东亚建立“大东国”,其用心就是要中国成为日本的附属国。而小寺谦吉的长达1200多页的《大亚细亚主义论》则集大亚细亚理论之大成,其核心是要中国放弃主权,任由日本来“改造”中国,最终是日本独霸中国和亚洲。“大亚细亚主义”实际上等于“大日本主义”。  相似文献   

10.
对于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争论首先是在苏联引起的,除了官方的争论外,许多学者也加入了争论的行列,争论不外乎是否存在亚细亚生产方式。文章分析了苏联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背景,并对两种不同的观点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科学原始社会史理论的确立有没有一个历史过程?学界意见不一。本文依据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划分的三个分期,介绍了经典作家在这三个阶段创立科学原始社会史理论的过程;指出这一理论也经历了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从提出许多有重要意义的原理,到不惜暂时中断《资本论》的创作,其确立实际是两位伟人近40年共同研究的结晶。绝非摩尔报《古代社会》的简单模仿和通俗阐述,同时也指出,亚细亚所有制与亚细亚生产方式有不同涵义。  相似文献   

12.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为了澄清市民社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回到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阶段,详细考察了本源共同体的三种形式:亚细亚共同体、古典古代共同体、日耳曼共同体。在这三种形式中,马克思认为,只有日耳曼共同体才蕴含着向市民社会过渡的可能性,其他两种共同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不可能自动进入现代市民社会。在本源共同体瓦解和现代市民社会产生的过程中,货币和资本起到了推动历史的"主动轮"作用,离开货币和资本我们无法真正理解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就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来说,它最初是被马克思用来表述社会形态演进的起点,尔后由于原始社会的科学发现而放弃了这一概念;就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而言,马克思并未放弃这一概念,而是借助于它的特定内涵,得出了东方社会具有独特发展道路的结论,使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原始社会说、奴隶制说、封建制说等。而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中涉及农村公社、国有土地所有制、水利灌溉、阶级压迫等内容,这些因素所具有的内涵用任何一种生产方式来表述都不尽适合。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内涵涉及很宽,且内部参数不完整,要给它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是困难的。模糊理论打破了“是”与“非”的二维逻辑界限,这一理论对我们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会有所启发。把亚细亚生产方式说成是对古代这一地区生产方式的概括或许更合适些  相似文献   

15.
自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之后,不同国家的学者对之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讨,其中以苏联和中国最为活跃。此外,英国、法国和日本的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他们多从马克思的原著出发,追踪这一概念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介绍了他们各自对这一概念的看法,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丰富内涵,然而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本身,还要进一步看清各个学者讨论此问题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6.
以马克思对农村公社的认识过程为视角解读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就不难发现他虽然在19世纪50年代初开始研究农村公社,但直到晚年才形成对农村公社的准确认识;最初他将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视为原始公有制遗存并推导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最后将农村公社置于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的过渡阶段并形成农村公社两重性的认识,且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表述公社公有制。梳理马克思对农村公社研究的学术历程,可以探寻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学理轨迹及其准确内涵。  相似文献   

17.
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生产方式三者呈层级包容关系 ,亚细亚生产方式从属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 ;逻辑上独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在历史存在上附着于其他主宰性生产方式 ;源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于当今社会实践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理清马克思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准确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有益的。在马克思的学术生涯中,早期主要侧重于逻辑思辨的方法,将印度和俄国等的农村公社视为原始公有制的遗存并推论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即公社土地公有制。晚年则侧重于经验实证的方法,应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成果对原始社会史和农村公社进行实证研究,使亚细亚生产方式所定义的公社土地公有制和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组织联系起来,科学揭示了人类早期社会从氏族公社到农村公社的演变过程,阐明了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最终完善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法治观是专制主义法制观,与现代法治观有本质不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分析,传统法治观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社会生产方式是其主要成因。法制与法治不同,法治强调良法之治,它是一种历史成就、一种法制品德。马克思认为东方专制主义的成因在于其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其中的君主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其重要特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解构亚细亚生产方式,高扬现代法治精神,是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斯大林在奴隶制问题上的观点是不同的:斯大林认为,“五阶段“中的奴隶制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用它来推断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古代历史进程;恩格斯则没有把“三大时期”中的奴隶制时期当成现成的公式来作上述推断。对于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没有采用“亚细亚“这个名称,但并没有否认这种“生产方式”的存在,事实上,在他的一些论述中是提到了这种“生产方式”和这个历史阶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