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滋养着中华民族,但是当传统遭遇到现代,与来自西方现代的文明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孕育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碰撞,困扰着现代人的选择。传承中国文化精髓,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和古老的文化中国融合,需要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现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然选择。选择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途径是中国文脉继续传承下去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2.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产物,其“公平竞争精神”、“和平精神”、“人类理性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拥有5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的“注重和谐,身心协调”、“积极入世,精忠报国”、“人伦纲常,等级森严”折射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伦理思想。对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冲突和融合的分析,促进中国传统体育伦理和现代奥林匹克的融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和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诸多差异性。但是,由于时代与社会的需要和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两者通过不断地碰撞,最终融合在了一起。本文就中西方体育的主要差异、两者是如何碰撞融合的以及它们融合的基础等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这两个方面入手,之后把这两项教育融合在一块,使高职的德育走向创新之路。之所以把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分离开来,主要是因为这两者虽有相同之处,但是还有差别,只有把这两者融合在一块才能更好地完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基础,是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纽带,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打造更加专业的德育队伍。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中国玉文化进行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体育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有多处融合,主要表现在注重内在美德、倡导民族气节、追求质朴美、喜爱音律美、在意身份等级等方面。经过长期融合后,中国玉文化在尊敬祖先、构成汉字、重视道德、展现历史、追求和谐等方面能凸现中国文化特色。借助"金镶玉"奖牌,北京奥运会在奖牌材质、文字图案、文学寓意、色彩名次、打造过程、精神内涵等方面,主动而巧妙实现了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在物质文化上的完美融合,而精神文化上的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实现中国钢琴音乐与其他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并通过跨文化音乐交流和教育等方式,实践对人才的全面培养。中国钢琴音乐与文化音乐教育之间的融合,具有很大价值和意义,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钢琴音乐学习意识和文化音乐交流意识,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在中国钢琴音乐与文化音乐教育融合发展中,也能对有传统音乐特色的内容进行弘扬,并通过宣传中国历史文化、特色音乐文化、民族精神等方式,提升中国钢琴音乐与文化音乐教育的影响力,推动多元化音乐文化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学中的再现与创新,余华有着更加深沉的铺设以及独特的表现方式。较之余华作品偏重于勾勒的苦难和生死维度,其平淡散播在作品细节中的传统文化精华是极易被忽视的另一个维度,两者一明一暗、一浓一淡,为其作品拉开了“活着”的空间。余华“冷静”地将传统文化置于角色现实生活的点滴进程或冲突事件中,不特别刻画或者烘托,令读者在现实和平淡的文脉中体悟传统文化的根基,不失为当代文学融合传统文化的一种务实思路。  相似文献   

8.
红色儿童形象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中一直陪伴着中国儿童的成长,影响和激励几代少年儿童奋发向上,其独特的精神指向和深刻内涵品质感染着无数小读者,成为几代人的榜样力量,是红色革命文化历史传承和宝贵的精神遗产。新时代红色儿童形象塑造应在继承传统成功经验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正确理解“成长本位”之于中国儿童文学与红色儿童形象塑造的意义,平衡文学形象塑造的艺术性与社会性,在两者互动所产生的正负效应中,将红色儿童形象置于新时代的特殊语境中,将塑造新时代红色儿童形象自然融合于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创构中,使其精神指向和价值旨归更贴近中国儿童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相互融合,这既是校园文化的自身发展需要,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这两者之间的融合十分必要。同时,两者融合应坚持如下原则:对企业文化要有选择性,要以校园文化为主导,两者结合要有层次。两者融合的途径为:引入企业文化,来丰富校园文化,以各种活动、实践为载体,搭建二者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中国古诗词诗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作为诗歌基本单位的情与景,两者的无间契合形成了诗歌意境。许渊冲在古诗词英译中所使用的无灵主语翻译法有效地传译中国古诗中的意境美,从而缩短了对中国文化零感知的西方读者间的距离,实现了跨越古今、中西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抉择:“求同”乎?“求异”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大发展的同时,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也得以加强。本研究以中国武术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近代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发现:中国武术的近代发展实质上是“在西方体育‘立场’主宰下的中国武术革新”,是对西方体育模式的“嫁接”。西方体育的范式、西方体育新思想、新方法成为了中国武术“革新”的正当性的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武术本身的文化主体性渐趋淡化,这对于中国武术持久发展并无益处。笔者从中西体育文化“同”与“异”的视角,提出了是选择“求同”,还是选择“求异”的学术思考。最后指出: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武术自身的价值,更多关注中国武术发展的主体性,在肯定中西体育文化“异中之异”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异中求异”的发展新路径,以此实现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篮球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和异土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与民族文化的选择、冲突、交融和变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篮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本身蕴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的凝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融合,社会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替。从哲学、逻辑学角度出发,结合文化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综述当前"篮球文化"的定义,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阐述"中国篮球文化"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中国篮球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以期为中国篮球文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具有绿色"朝阳产业"之称的动漫和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缩影的武术,在国家大力推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巧遇、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渊源,是时代造就的契机,使武术动漫对外传播具有了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了近几年国内武术动漫的发展现状,研究认为,武术动漫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自身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武术动漫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武术动漫对武术文化的传播作用三个方面,客观地反映了武术动漫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武术动漫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趋势中,我国已成为推动体育全球化潮流的重要力量。所谓的“体育全球化”,基本上是西方体育的全球化。一体化与多元化、同质化与异质化、资本化与非资本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使体育世界五彩缤纷,并构成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运行机制。从辩证的观点看,对于文化普遍价值的认同与强调民族文化价值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全球化的本质要求,都不能保持体育文化的生态平衡。“和而不同”是一项重要原则,是对体育文化生态平衡观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概括,对于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体育文化体系,实现中国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进而实现中华民族根本性的抱负和自我期待,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以阵战和拳勇为特征的军旅武艺一直是冷兵器时代"武"发展的主导方向。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导致长期在战场上成长的中华武技被改造成为内外兼修、身心合一的传统武学。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学在时代转向时存在有普及难、表达难、验证难的现代化困难。当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武学文化创新,需要引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代科学对其进行改造,使东西方文化互相融合而成为一种新武学。  相似文献   

16.
体育电影是向大众传播体育文化、体育意识和体育形态的重要载体,不同时期的体育电影随着历史时代文化主题的演变呈现不同的时代文化特征,从近代的"救亡图存"、新中国初期的"体育即政治"到市场经济中"人本"体育思想的觉醒,中国体育电影一直在宣扬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励志主题。在新时期,应进一步拓宽和挖掘体育电影主题,探索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去弘扬体育的积极意识形态,关注人性本身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文献法、逻辑演绎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瑜伽这一印度传统文化的载体,对比了印度瑜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身心观念;分析了中印身心观二者之间的历史演进与文化渊源,提炼了"梵我一如"、"天人合一"及"身心一统"等基于相似思想理念的身心文化认同;进一步阐述了"固守本土文化"的印度身心观价值与"后工业化时期身心观的返朴归真"以及"新时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等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身心观价值,强调了中印不同身心观所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又是杰出的翻译家,兼修东西思想文化,一生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化科学著作。处于一个社会动荡,新旧文化交替的年代,郭沫若无论是诗作还是译作都充满热情和力量。作为五四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先驱,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如“处女媒婆”论,“创作论”“风韵译”等,一度在中国译界掀起了译海微澜,对后来的翻译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体育文化多元化的蓬勃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却由于文化整合滞后于其应用本身的现状,备受束缚和桎梏。有据于此,选择IBM公司文化整合理念并以之映射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合领域,在分析其被借鉴合理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上,将其新颖的文化整合方式同民族传统文化整合方法相向糅合,通过文化显像、文化整合、成果描述以及差异评估的逻辑顺序形成全新的“目标文化纬度”整合方式,提出当代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具体整合方案,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下,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精品力作,需要能够代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名片"。鉴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中国武术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总结武术发挥中华文化"名片效应"的独特优势、意义及传播策略,为把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名片"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