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与朱光潜对于陶渊明是否浑身静穆,曾有过一场思想交锋。剖析他们的美学观点,分析其分歧缘由,对认识陶渊明等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与鲁迅对陶渊明的评价,反映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正>从陶渊明文集看,他乐观豁达的生命观与他的思想关系密切。古今文人历来对陶渊明的思想评价不一:苏轼称他知晓道之旨,朱熹称其是老庄,陈寅恪、朱自清、朱光潜等又从不同侧面讨论了陶渊明在魏晋时代背景下思想形成的缘由。陈寅恪称老庄思想不过是其避仕的依据,而本质还是儒家。朱自清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有道家化成分,但实际上偏向儒家。朱光潜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并不单纯,隐、侠、凡三种性格都具备。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给后世留下了120多首诗。田园诗是其中最富独创性的奇葩,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对于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认识,历来评议不一。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和朱光潜先生之间就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论战。朱先生以陶渊明田园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诗句为据,认为:“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先生反驳:“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诗学思想在其学术生涯早期的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即已形成并臻于成熟。“陶渊明”作为其诗学的原点,既是其诗学历程的出发点,也是其诗学精神的归宿,赋予了朱光潜动人的生命诗学色彩。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以其反映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及其所包蕴的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先进的知识分子是民主革命中最先觉悟的阶层,在“五四”和以后的革命过程中都起了重要作用。这不能不引起鲁迅的注意。同时,知识分子又是鲁迅所最熟悉、最了解的。所以,知识分子问题是鲁迅小说中的一类重要题材。知识分子在鲁迅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类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者;一类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殉葬品;再一类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新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7.
正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不足万言(9600余字),文不过千句(900余句),生前别人只把他看做一个"只作农家语"的田舍翁,然而他身后的声名却越来越大.自从钟嵘《诗品》把陶渊明列为"古今隐逸之宗"后,围绕着陶渊明诗歌风格的笔墨官司,一直打到现在.朱光潜先生认为"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先生则提出截然相反的论题:"历来伟大的作  相似文献   

8.
鲁迅从文化内省角度,以道教为国家民族落后的病源;陈撄宁从文化抗争角度,以道教为抵抗他国文化侵略的良药。在晚清民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语境中,知识分子的个体意识与民族国家话语交织,他们对道教的不同认知,成为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抗日浪潮中建构民族话语的重要依据。鲁迅对以道教为根柢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欲重塑现代性、健全独立的民族性格;陈撄宁在“淞沪抗战”后,明确主张以道教为“团结民族精神之工具”。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其中的觉醒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鲁迅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反映了鲁迅对人在社会环境中悲剧命运的思考和探索,深化了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  相似文献   

10.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是一位资深的外语教育家,文章通过教学知识储备、课堂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育反思和理念等四个方面的阐述,探索朱光潜在从民国开始到解放后的半个多世纪外语教学实践中,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与教育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外语教育方法与理念,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日臻完善。朱光潜的外语教育实践与理念对于今天的外语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呐喊》、《彷徨》两部集子中塑造的先进知识分子群象,表现了先进知识分子从孤独的拯救者到自我拯救到走向群众的发展过程,从而鲜明地反映了鲁迅对知识分子出路探索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2.
"琴"是陶渊明诗歌中的核心意象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一是陶渊明守静之审美理想的外化,二是陶渊明守真之朴茂心性的写照,三是陶渊明守儒之深邃思想的折射。这些也渐渐沉淀为其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正能量、正趣味和正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白曾以诗的语言概括陶渊明的生活,说“陶令日日醉”,(《戏赠郑溧阳》)也有人说陶诗“篇篇有酒”。(肖统《陶渊明集序》)的确,饮洒是陶渊明的显著特点之一。陶渊明的饮酒不同于没落阶级的消极颓废,它表现出在晋、宋易代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位封建知识分子思想的复杂性。分析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陶渊明,有着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叛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距离控制孙丽涛鲁迅反封建的思想突出体现在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尤其是对叛逆型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上.鲁迅在这一类系列形象中更多地揉进了作家本人的思想观念、人生体验:封建宗法网络中痛苦的挣扎和反抗,新的价值观念树立后又面对无以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现代知识分子都不可避免地在个人心态中折射着传统文化的光辉。五四时期是个大变革时代。时代潮流将鲁迅推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前沿。作为思想先行者,鲁迅开始重新审视几千几来的传统文明。传统文化赋予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敦促鲁迅举起启蒙的大旗。对传统文化在社会心理的历史积淀和它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即对国民性弱点的反省与批判,当首推鲁迅。鲁迅在自己的小说中,自觉地表达了这种意向。沈从文与鲁迅小说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所指就有很大不同。传统文化对沈从文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世俗民风的浸染与湘土人情的渗透,他在小说中构建的是一个感性自足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关于“陶潜浑身是静穆”说,曾受到鲁迅的批评。沉默若干年后的朱光潜,对自己的“静穆”说作了进一步的充实、修正和阐发。对此,陶学家恐有疏漏,仍停在鲁迅的批评上,就失之公允。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在广阔文学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同时对后世有深远重大的影响.文章将《豌豆三笑》与鲁迅思想相联系,从赵毅衡“改革创新”思想和“坚强韧性”生存哲学、“洋书误身”观念和“彼岸”精神的提出,探析他在作品中显现与潜在的对鲁迅思想的继承与“遗忘”.  相似文献   

18.
汪杨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102-105
鲁迅自认是历史的中间物。但是我们不能借鲁迅希望被遗忘的名义来背叛鲁迅,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仍要借助先生的思想来救赎自己。首先,鲁迅一直强调知识分子不能放弃继续战斗和自我启蒙的双重任务。这种对世界和自我的双重绝望的挑战态度,正是90年代知识分子缺乏的。90年代精神危机的出现,使鲁迅研究再掀起热潮,知识分子应通过自己理智地体认,走出鲁迅研究的误区,不再把鲁迅镶嵌在政治分析的框架中。个体精神自由一直是鲁迅的终极价值标准。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唤醒民众的独立意识和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左联五烈之一柔石,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上确实受到了鲁迅的深刻影响,但二者也有着不同之处,二者小说中知识分子死亡意识有着明显的不同。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对待死亡表现出以死反抗,柔石笔下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以死殉葬。柔石在思想及创作手法等各方面显得稚嫩,但稚嫩中也有自己的个性、实力和进取精神。从两者的文本对比中可感受到文学大师鲁迅的辉煌成就和青年作家柔石的努力奋进精神。  相似文献   

20.
鲁迅、郑振铎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在比较研究领域,鲜有从人文的视角,从时代和反思研究的视角去探讨。本文围绕郑振铎和鲁迅的思想、文化性格,从一组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来思考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同路向及其成因,寻找知识分子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同时也思考当下人文研究的缺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