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艳霞 《考试周刊》2011,(27):31-32
品特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确立了自己在英国剧坛上的地位,开创了"威胁喜剧"的形式,被认为是继萧伯纳之后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剧作家。品特对传统戏剧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其荒诞的情节,支离破碎的语言和模糊的人物性格都彰显了"品特风格"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在哈罗德·品特的三部戏剧作品《回家》、《情人》和《微痛》中,家庭中的女性人物都表现出背离妻子身份的情人形象。对身份固定性的打破,使得这些品特女性成为父权体制中的不稳定因素,从内部对传统性别秩序产生了冲击。从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影响下的女性理论视角进行解读,这些品特女性利用符号态的特质动摇了封闭的父权象征语言体系,为女性乃至所有个体的存在方式揭示出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李咏梅 《文教资料》2012,(23):21-22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在后期的政治剧《山地语言》中塑造了一位不受性别歧视、极富有人情味同时又有斗争精神的崇高女性,但是这样一位值得尊重的女性在被殖民的国土上遭受着不公的残暴的对待。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对该剧中的人物进行定量研究,试图阐释殖民地弱势个体的女性的"他者"身份在剧中老妇人的山地语言的失声过程中建构起来。品特在展现殖民统治的残暴无理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两种文化冲突之下女性群体渐渐沦为他者的过程,以及本族文化被限制,人们无法享受自由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汤亭亭是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之一,她的处女作《女勇士》通过描写华裔女主人公在美国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面对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困境,展现了华裔女性为摆脱"他者"身份所表现出的决心和做出的努力。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华裔女性的双重"他者"身份以及颠覆这一身份的艰难过程,旨在探寻汤亭亭在这部小说中对华裔女性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救亡图存的近代语境下,新女性的身份建构不仅是知识女性的自觉行为,亦关乎社会精英对民族、国家的政治想象。胡彬夏是清末民初著名女报人,其办报活动及言论取向呈现前后不同面貌:清末激烈的女权革命论于留美时期发生变化,转而强调女性家庭身份的价值,这为其民初主持《妇女杂志》奠定了基调。胡彬夏转变的言论立场及身份认同上的调和取向折射了近代知识女性在自我与社会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是英国著名的荒诞派戏剧家,其作品中刻画了许多试图通过圈禁自己,从而想要躲避外部威胁与袭击的小人物。本文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出发,分析品特中期剧作《情人》(The Lover)中的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探讨在品特建构空间的过程中,人物之间如何通过争夺空间来构建自我身份并树立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7.
英国女性文学曾因其在叙述视角、语言风格和作品主题等方面与强调二元对立的父权制社会相冲突而遭遇抑制和否定。从18世纪到20世纪,英国的女性作家们在社会发展的激流中义无反顾地与父权制进行抗争,将聚焦的目光定格在女性的生活圈,诉求她们的社会地位及身份的认同。在20世纪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寻找她们这一诉求的心灵轨迹,可以了解女性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女性主体地位的认同历程。  相似文献   

8.
对著名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如何获得"世界性"问题的讨论,其实离不开对博尔赫斯在获得"世界性"的过程中作家身份建构问题的探讨。博尔赫斯的独特生活经历和文化处境造成了他感情倾向中对西班牙文和英文的两难选择,这种两难选择表象的背后则反映出了他身份定位的焦虑。在博尔赫斯通过想象来构建他的文学世界的过程中,博尔赫斯把自己当作了西方文化的继承者,同时把写作视角放在对世界文化的整体观照之上,站在西方立场上对异质文化进行了归化性的改造。博尔赫斯以这种融入体系内的策略来摆脱现实语境中的话语劣势,进而充实了自己的"世界性"的作家身份,消解了对自身身份定位的焦虑。因此,博尔赫斯的"世界性"是基于西方文化体系之上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9.
在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女性作家深受传统道德观念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文化思潮的双面影响,她们徘徊在淑女与作家之间,在女性积极"展现"自己的社会中尝试拒绝"展现",她们进行着自我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10.
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福斯特把小说的女主人公露西置于英国文化与意大利文化的冲突中,直接导致了这个中产阶级女性文化身份的分裂及嬗变:露西在意大利文化的影响下,文化身份分裂为渴望融入意大利世界、享受美好生活的露西与被英国中产阶级男权意识牢牢束缚的露西;最终在爱默生父子的影响下,露西抛弃了她中产阶级的文化身份,与英国下层阶级的男子结合,成为了边缘化的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11.
严歌苓将女性追寻个体自由与主体性解放的人生意义这一主题通过其创作的一系列小说表现出来。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类型学方法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色分析方法,通过梳理严歌苓小说中"意象群"中各个系列女性形象的发展脉络,推导出严歌苓追求(建构)文化身份的演变进程,以阐明严歌苓作为女性作家和新移民作家重构文化身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志敏 《上海教育》2014,(33):90-90
盛夏时节,得友人赠书《身份的焦虑》,一日而卒读,得以见识作者——英国新锐作家阿兰·德波顿。他那种平实语言和深刻思想水乳一体般的浑成,让我耳目一新,很多自己思想中模模糊糊的感觉被他真真切切地用语句呈现出来。掩卷而思,本书谈及的"身份"话题,看似稀松平常,但实际上在现实社会中是个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艳霞 《考试周刊》2011,(41):23-23
本文主要介绍英国二十世纪中后期著名剧作家品特的早期作品之一《哑巴侍者》。从主题、情节及语言特点方面解读,《哑巴侍者》表现出鲜明的"品特风格",具有明显的威胁性、荒诞性。该剧真实地揭示了西方社会人们内心世界危机。  相似文献   

14.
"当你年老时"是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献给爱尔兰独立运动女战士茅德·冈的一首爱情诗。在诗中,叶芝塑造了一个有别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新女性形象。这种新女性相对独立,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囿于家庭生活,更注重积极的社会生活。叶芝借助此诗表明了他对这种强有力的新女性气质的推崇以及对她们朝圣者式灵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后半期各种文学理论流派迅速更迭并与文化理论不断融合,共同阐释全球化时代的各种文化现象。当下社会中,"剩女"现象的出现和持久存在已然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后女性主义所主张的"尊重差异、包容差异"以及新女性的自我建构意识无疑为剩女摆脱身份焦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她们正确地认识自我、转剩为胜、做好新女性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传统和社会对中国古代女性的身份界定是“贤妻良母”,生活于理学之风日益浓厚的宋代女性在词作中塑造的却是“情人身份”。女词人的这种身份意识与传统的差异表现了女性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学者凯斯·哈维在《同性恋者的身份与文化转换》一文中通过对英法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同性恋语言及其翻译的比较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一同性恋者中的男性持女性气质的视角对性别身份、社会文化及其语言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自己对同性恋语言的翻译,进一步探讨了性别身份、社会文化及翻译三者的互动关系,为以后的翻译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中,东西方不同种族间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矛盾,西方白人的弱势群体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女性叙事主体颠覆男权语境中传统的、被动的女性文化身份,凸显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独特身份特征。本文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情人》文本中表现出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矛盾和女性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看门人》曾让他一举成名。该剧具有品特创作风格的突出特点,蕴含着多重的意义代码。其中,品特设置了一尊佛像,以此来象征剧中人戴维斯的遭遇和身份的不确定性。剧情以佛像开始,以佛像被砸碎结束(喻指戴维斯的到来和离去)。品特用含混的言语和剧中人物之间的冲突,营造了一种无时不在的紧张气氛,让威胁的主题贯穿剧的始终,使读者通过该剧的现实主义的外表,感受其中蕴藏的强大的戏剧张力。  相似文献   

20.
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往往会造成个体身份认同的矛盾与紧张,但孔子的身份认同却实现了多元文化因素的统一。孔子在周是殷人后裔,在鲁则是宋的移民,但他对周文化及鲁国存在强烈的认同。孔子是传统的继承者,同时又并不排斥新兴礼俗。孔子为恢复周代礼制四处奔走,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同时又能欣赏出世隐者的生命态度。孔子的"仁道"理念,是他消解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冲突、实现个体身份认同多元文化相互统一的根本依据。在"仁道"基础上,"用中"的方法,为孔子的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