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要求我们加强研究并切实转变经济报道的视角,使经济报道从群众的角度、生活的角度、消费的角度和多种易于为受众所接受的角度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经济领域异彩纷呈,经济生活丰富多采,经济改革风起云涌,……这些都为我们的经济报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搞活经济报道,使其更具深刻性,生动性,可读性?结合自己的实践,我们认为经济报道要把握好三个视角。  相似文献   

3.
就经济报道视角而言,它是一种广角镜,可以帮助受众从宏观的角度.跳出一时一地的局限,了解经济大的走势。如今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加强宏观报道,有利于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我们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破除自我感觉良好、安于现状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经济领域异彩纷呈,市场经济如火如荼,经济生活丰富多彩,经济改革风起云涌,这些都为我们的经济报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把握好经济报道,使其更具生动性、可读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写好经济报道必须睁开“两只眼”,以开放的视角、动态视角去报道经济现象和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5.
经济报道,特别是重大主题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型武器,是其权威性的重要体现:但目前不少报纸媒体的经济报道,单纯从经济工作角度出发,就经济谈经济,呆板、乏味,远离读和群众:如何搞好经济报道?笔认为,确立百姓视角,从生活的角度拓展经济报道视野,不失为增强报道可读性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6.
经济活动作为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常常能多方面的体现文化传统,与文化密切相关.因而,经济报道在某种程度上看,要考虑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或者说要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经济现象.文化内涵决定了经济报道的丰富性,文化因素以它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将面临更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文化力"的内核已注入到经济结构中,这促使传媒人员要用全球意识去报道微观经济,其中除了从生产、管理、技术等视角人手外,也可以从文化视角人手报道,以拓展经济报道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通过近年来对国内一些优秀报道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自身在经济报道中的感悟,笔者认为,要让经济报道显露生气、为群众喜闻乐见,最为关键的是要使经济报道在题材上创新、角度上创新、思维上创新、写法上创新。 一、题材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广阔的内容给党报的经济报道带来诸多新课题。产供销生产性报道显示出很大的狭隘陛。因此,要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在经济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经济报道一要突出经济新闻的生活性,写经济发展中的社会苗头.有些问题看起来是社会问题,但实质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只有很好地从经济的角度来观察和人手,才能很好地解决它.前几年,当武昌火车站出现春节刚过的民工潮时,<湖北日报>记者从社会角度着眼,将这一刚出现的苗头称为"民工潮",并分析了民工潮的形成,现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其选取的角度大大超越了传统新闻角度的藩篱,这篇报道见报后效果很好,不仅让乘车的民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去思索,也为党政部门等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所关注.  相似文献   

9.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我们在考察一个经济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离开上层建筑的变化去孤立地进行,而应该从一个非经济的视角多加审视,这种非经济视角包括政治、政策、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也就是广义的社会视角。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经济报道不仅要重视研究和直接反映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而且应该由此延伸开去,更多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改变经济报道那种单一的、垂直的、生产的、流通分配等纯经济的角度,以主体的、横向的、多元的社会视角,对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作社会视角的扫描,以满足新闻受众理性思考的新要求。 换言之,记者要用经济的眼光审视社会问题,从杜会的角度考察经济事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的“角度互换”,这样才能够将问题看透彻。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题材老化,写法陈旧,引不起读者兴趣"的尴尬境地,作为地市级报纸,在这方面更是先天不足。本文试从怎样搞好经济报道这个角度谈几点浅见,以期给同行起点抛砖引玉的作用。一、经济报道的专业性要与通俗表达紧密结合有人说,"优秀的经济报道是激动人心的故事"。这话只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作为各级媒体,更应唱好经济报道的重头戏,但从目前情况看,经济报道,特别是企业报的经济报道存在这样的现象:高高在上的多,贴近群众的少;反映现象的多,挖掘本质的少;枯燥无味的多,妙趣横生的少;人云亦云的多,独出心裁的少,给人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之感。笔认为,克服这些现象,无论是记还是编辑都应多视角看问题,具体说应具有俯视、环视、透视的目光,巧妙地找角度,写出有深度、有厚度的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报道已成为新闻媒介的“重头戏”,受众也十分广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经济报道要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必须突出人本思想,通过体现人的经济活动、人与经济现象的紧密联系,以及人在经济生活中的情感与精神状态等,更多地反映经济生活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的本质,揭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如何增强经济报道的权威性、贴近性和艺术性,拓展经济报道的宣传空间,提升经济报道的质量和水准。笔结合自己的一些实际感受,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在发达国家,金融、财税、贸易是经济新闻的三大支柱,金融报道的主流地位早已确立。在我国现阶段,金融报道在传媒业中的地位呈不断上升趋势。然而就一般的地市级媒体而言,自采自编的金融报道还是弱项。存在的问题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般化报道多,热点新闻少;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读者角度考  相似文献   

15.
社会化视角就是把经济报道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大层面中,透过经济现象挖掘其背景下的成因、发展和未来。跳出经济看经济,无疑站高了角度,开拓了视野,而报道经济也更需要这种重新变换思路,变化角度,需要更多的理性的思考与分析,重视事件背景资料的使用,把报道的切入点同观众关心的问题相结合,从观众的角度写,以小见大,触及心灵深处,带给观众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车速轶  时旸 《新闻传播》2007,(10):51-51,55
电视新闻报道是一门叙述的艺术。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关键要看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叙述的技巧。故事话语的研究强调要营造叙述角度的陌生化,才能使所叙述的故事吸引人、打动人。那么,电视新闻报道如果想达到吸引人、打动人的目的,同样也要努力营造叙述的陌生化。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一下,面对全新的新闻事实,而我们的报道思路、报道样式、  相似文献   

17.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媒体如何既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大局,又贴近千千万万普通的大众,做好经济报道呢?笔者认为,媒体只有精准寻找好媒体定位与栏目定位、受众视角与媒体视角的结合点,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和主题,不断拓宽报道视野和创新报道角度,并科学地调动各种传播手段,才能达成理想的报道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一个各类新闻媒体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即在报道时不经意中对报道对象造成伤害(以下简称“不意伤害”)。就其存在的广泛性而言,不仅其他媒体在报道中经常出现,在我们党报日常报道过程中也不鲜见,特别是我们在从事区域经济报道时,此类现象更是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报纸深度报道的崛起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它是社会转型与发展进步的产物。在信息时代,人们仅仅知道表层的、中层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握深层的、核心的信息,才能认清事物变化的规律和发展的方向,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深度、广度上把握社会的脉动。承担起解疑释惑、引导舆论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辨职能,这应该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我们要有洞察深层信息的四种视角,即:深度报道的贴近性、预见性、思辨性、全息性。党报的深度报道是大有可为的,搞好深度报道,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积累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人们通过媒体上的经济报道来关注经济生活、经济现象,人们通过媒体上的经济报道来学习经济常识、解读经济发展。经济报道介于沉重的理论和现实间、专家与大众间。它们既有传播前沿之知识之功效,又有释疑解惑、评点是非之义务,由此也就决定了经济报道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经济报道如何既保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