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绍振《没有外物负担和没有心灵负担的境界——读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语文学习》2007年第9期)有这样一句话:“‘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连两个暗喻,第一个暗喻把自己比作羁鸟,受束缚的鸟:第二个比作池鱼,离开了原本生活的深水区域.被弄到小池子里来。”笔者拜读后以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不是暗喻。  相似文献   

2.
“青鸟”在中国古已有之,有三种解释:(1)青色的小鸟。《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沃之野有三青鸟”。(2)传说中西王母降凡,必使青鸟报信,故以寓使者。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3)羊的别名。在现代社会“青鸟”的这些意思似乎都“消亡”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古人认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甲骨文作?(铁一·一八·四),金文作?(鼎),有人以为象有孕之妇形,有生育义,但未为定论。“字”,金文作?(字父己),有人释上为妇女之下身,下为“子”,有生育义。《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易·屯》:“女贞不字,十年乃字。”看来,“字”理解为生育、繁殖是有道  相似文献   

4.
杜甫精于诗律,出语惊人,皆从锤炼中得。宋时有个陈舍人(“舍人”系官名).名从易,偶得一册残旧的《杜甫诗稿》,如获至宝,只是有的诗墨迹脱落,个别字已经很难辨认。有一首《送蔡都尉》,其中“身轻一鸟‘口’,枪急万人呼”。鸟后面的字看不清楚,他想补上这个字,思考良久,却想不出补什么字合适。  相似文献   

5.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高考语文对考生的要求。笔者认为,名句名篇的复习,在内容上应侧重以下几方面:其一,教育性,如“人不学,不知义”;其二,哲理性,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三,审美性,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四,思想性,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坚决突破难字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很多同学都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不能得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僻难写字的书写有误。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时克服懒惰思想,勤于动笔,重点突破,这样在考试中才能准确无误地书写。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相似文献   

6.
六十一 敧 河东方言称吃饭用筷子取食物为jì。按,此jī字当为‘敧”。《说文》:“箸,饭敧也。”《广韵》:“敧,居宜切,音羁,支韵。以箸取物也。”《太平御览》引《通俗文》:“以箸取物曰敧。”箸,《礼记·曲礼》谓之“梜”:“羹之有菜者用梜。”《注》:“梜,犹箸也。今人或谓箸为梜提也。”故敧菜亦称“梜菜”,今通作“夹菜”。  相似文献   

7.
崇尚俊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012年第4—5期合刊中撰文《这个“有”字不能省》,认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7页四处提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漏掉了非常重要的“有”字,应该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表述。  相似文献   

8.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句子,其中的“故”,有的注本释为“所以”。(江夏主编《文言文译注评释》)《语文月刊》1996年10期《(论语·季氏>篇“故”字试解》一文,认为此“故”不能释为“所以”,应训为“则”。  相似文献   

9.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离骚》) 雄鸠,朱熹释为鹘鸠,今人有指为即《诗·关睢》之“睢鸠”,按《方言》:“其大者谓之鳻鸠(即今之班鸠)…其小者或谓之鹘鸠”;而《尔雅·舍人注》则以为“鶌鸠,一名鹘鸠,今之班鸠”,无论其为大为小,均不见比兴之义。说为“睢鸠”者,意谓“睢”为“且”字之讹,即雄鸠。但就《诗》言之如此,则“关关”两字无着;且“古以鸠为匹鸟”,屈原亦不应“恶”之,故亦难通。按《释文》“雄”作“鸠”,《集注》又云:“黄云:‘呼故反’,然则‘鸬’字  相似文献   

10.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11.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12.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爱菊,这在诗人还贪慕什么呢?田园村居生活文学史上是众人皆知的,除此之的自由美好与误落尘网、久在樊笼外,“飞鸟”的意象也频频出现在陶的羁鸟的无助无奈形成了鲜明的渊明的田园诗中。这里,我想选取对比,由此更可反映出诗人如鸟飘陶诗中三只飞鸟意象的描绘,略作飞、如鱼跳跃、如烟缥缈的自由观。分析,以求对陶渊明的人生观念、二、归鸟《饮酒》(其五)是陶思想情趣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渊明众多“归鸟”诗篇中最能体现一、羁鸟陶渊明的《归园田诗人回归自然,回归性情,保持真居》借安祥静谧的田园村居生活,我思想的诗篇。“山…  相似文献   

13.
在陶诗“鸟”意象中,高鸟、羁鸟、归鸟最能反映出陶渊明人生历程的三个阶段。“高鸟”象征他追求与进取的少年时代,“羁鸟”象征他形迹拘役的13年出仕生活,“归鸟”则代表他淡泊闲选的田园生活。这三类“鸟”意象体现出了诗人不同时期所特有的生命价值取向:少年时期的他充满理想与抱负,立志要大展宏图;步入仕途的他看到官场的黑暗,在期待与彷徨中追寻退隐的自由;晚年的他追求真朴,崇尚自然,终于找到自己灵魂的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然”字共出现了38次,其中有1次是用作构成人名(季子然)的;《孟子》中“然”字共出现184次,其中有6次是用于构成人名(然友)的;我们将用作人名的“然”排除出研究范围,对比《论语》中的37处“然”和《孟子》中的168处“然”用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将古今两部有代表性的字书《五侯鲭字海》与《汉语大字典》比照,笔者认为“(籍)”“菥”皆是“策”的异体.“(馒)餬”“(骶)餬”“(锯)餬”与“醍醐”不是同一物质.“(跑)”即“跁”字异写.“(扣)”从手从△,会意字;“払”“(捌)”是“(扣)”的讹字;“收”是“(扣)”的后起字,与“(扣)”的读音也发生了变化;“(扣)”“払”“(纠)”“收”,当初应是异体字.“礽”应是“仍”的分化异体字.“蚌”和“廑”音义不合,非异体字.  相似文献   

16.
从“好鸟”之争谈文章的不确定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必修)教参将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中的“好”注为“好”。有同志认为过于含糊,说“好鸟”应是“美丽的鸟”(张顺利《“好鸟”应是“美丽的鸟”》,《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不久,又有同志撰文说“好”解释为“美丽”不妥,不合作者愿意,“好”应是“友好”。并引《诗·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友之声”为证(向祚设《“好鸟”应是“友好的鸟”》,《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4期),由此,我想到了问题的另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里有“生彘肩”句,对于句中“生”字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余行达释“生”为“全”字之误;梁溪苓则认为是半生不熟;蔡伯仁解“生”与“胜”同,可解为“又肥又香”;《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860页:“生的,与‘熟’相对。《史记·项羽本纪》:‘则与一生彘肩。’”(左右就给了他一只生的猪腿)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将“生彘肩”释为“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选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小学语文》在2007年第3期以及人教版教材答疑栏目均有历岗先生《(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以下简称“历文”)的文章,历文认为《望庐山瀑布》之“疑”字释为“疑心”好。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有一组《归园田居》,其第一首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句。因诗人从29岁初涉仕途、任江州祭酒,到41岁辞去彭泽令而归田,时间恰好是十三年,所以有人认为此句“三十年”应为“十三年”之误。但正如布罗茨基所说:“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若细细揣度,“十三年”之说泥痕凿凿,何及“三十年”更见陶令志节?这一首《归园田居》,起首六句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若将“尘网”仅理解为官场、仕宦生活,仅理解为“官场、仕宦生活对作者心灵的羁绊与束缚”,那么我们说这里就是…  相似文献   

20.
“可”字在《上博》中为常见字,用法多样,除了读作本字之外,尚可读作它字,计有以下五种读法:一、读作本字,《君子为礼》:“虚子可亓 也【3】。”:二、惯用通读作“何”,如《季庚子》:“青(请)昏(问)可(何)胃(谓) (任)之惪(德)【2】”;三、通假为“诃”,如《周易·豫》:“可(诃) (豫)[14]”阜阳本作“诃豫”,帛书本作“杆余”,今本作“盱豫”;四、通假为“兮”,如《有皇将起》:“又(有)皇 (将) (起)含可(兮)【1】”;五、通假为“奇”,如《曹沫》:“必 (召)邦之贵人及邦之可(奇)士[29△]”。即就“可”字这五种读法进行讨论,整理出《上博》“可”字的用字情形,尚祈诸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