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目一直被人们誉为文章的“灵魂”、“窗口”。我们在引导学生紧扣题目学习课文时,要做到“五想”。想题目意思。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题目讲的什么意思?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舍身”和“暗堡”两个词语,通过想想、查查去解题,意思是讲:董存瑞英勇地炸毁了敌人的暗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二想命题方法。如:《“兄弟便是朱德”》一文,题目上为什么加双引号呢?让学生读读找找,可知这是朱德军长在群众欢迎会上讲的话,课文是以主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高考题目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移,考察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些和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结合的题目,其中有一些题目在解题的过程中,研究对象的选取竟是解题的关键,根据题目的共性,总结成一个模型,不妨叫它“管道模型”。  相似文献   

3.
今年高考试题难不难?许多考生回答:“难,也不难。”如何解释?说它难,因为试题中出现了不少“新面孔”,乍一看,让人心头一惊;说它不难,是因为过于繁琐、深奥的试题少了,如果你知识面广,善于活学活用,解题并不吃力。高考向素质教育迈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补充哪些“营养剂”呢?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今年高考,有这样一类“出人意料”的题目:给你一段材料,其中蕴含某方面的学科知识,而这类知识从没在教科书上出现过,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解题。这类题目着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回头看高考,不少学生感叹:“看来,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如何学会学习?且听中学生自己的见解。向明中学小唐同学说,我们学生从课堂和老师那里学到  相似文献   

4.
常常听到有人不无揶揄地说:“你们语文教师就会咬文嚼字。”言下之意,似乎凡是咬文嚼字的人,头脑总有点儿冬烘,言谈总带出几分“酸”味儿。可我要说:学好、教好语文离不开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对立面是囫囵吞枣,是走马观花,是一目十行,是不求甚解。而人们理解一篇文章的旨趣,甚至仅仅知其大意,不经过咬文嚼字的功夫是达不到目的的。这是  相似文献   

5.
每当高考、中考的成绩公布后,常听到有的考生遗憾地说:“我的总分差几分就上录取线了,唉,真气!”“我的总分比估计的分数少了一、二十分”……我们为某些差几分就上线的考生婉惜。对于考试,考生每每最气的是懂得的题目没有得满分,我们为之感到遗憾。一年一度的八一年高、中考试又快到了,借此机会,笔者试就数学这科“懂得的题目为啥得不到满分”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供师生们参考,期望考生们能做到“懂得的题目就要得满分”。所谓懂得的题目,指的是题意理解,解题方向明确,解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掌握。既然如此,为什么有时还得不到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高考单项填空题目的特点是注重语境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迷惑性和灵活性极强,因而使题目难度增大。为了帮助同学们构造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在高考中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失分,本文就“单项填空”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归纳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看内容、明要点。即看图表的内容,明确题目所考核的知识要点(以2000年高考第38题为例,以下简称“38题”)。1.看“题头”,即看图表的名称。政治高考自从有图表题以来,几乎所有的图表都有名称。解题时,首先要认真审视图表名称,从中可以了解题目涉及考核内容的大致范围,从宏观上把握解题所需要的知识要点。如从38题“表1”、“表2”的两个名称中,可以看出该题考查知识的大致范围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两道导数及其应用的压轴题为例,陈述了面对高考中“大”而“难”的题目,如何做到深度审题,抽丝剥茧,巧用命题人的“言下之意”,进而从容应对,突破解题瓶颈,有效提升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9.
“陷阱”题中的“陷阱”是命题者针对学生学习和解决物理问题时认识上的片面性,思维上的局限性,有意地在题目中设置干扰信息来迷惑学生,如果同学们不能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凭熟知的思维定势去解题,必将跌入“陷阱”.请看以下两例:  相似文献   

10.
<正>学习数学需要解题,而解题方向是否合理,解题过程的繁冗与简捷,往往在于解题“切入点”的选择.善于从题目所显示的或隐含的某些特点中寻找解题“切入点”,既能快速决策解题的方向,也能优化解题的过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解题效果.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寻找“切入点”的途径.1从特殊数值寻找“切入点”在数学题目中,往往出现具有某种特点的一些数值,这些数值对解题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这些特殊数值上展开联想,进而顺藤摸瓜寻找解题“切入点”,则能获取新颖、独到的解法.  相似文献   

11.
将题目中符合条件的一般情形特殊化,称为“特殊法”,它是指利用题目中的特殊点、特殊值、特殊图形作为解题的切入点,根据它们“个性”中有“共性”这一特点来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其解题过程简洁明快,下面以几道竞赛题为例予以说明,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审题的要求     
《宁夏教育》2012,(3):80-80
1.细致。“细致”就是要求读题应当认真仔细,对题目中的文字和插图中一些关键之处应认真阅读,不轻易放过任何细节。2.准确。“准确”就是要求无偏差地领会题意,重点词要咬文嚼字,再三斟酌,不曲解题意。3.全面。“全面”就是要求多角度地收集题目信息。有的题目信息不但要从题目文字中获取,而且还应从题目中的附图中获取。我们要多方面地获取信息,以达到不漏掉一点与解题有关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垂心有关的数学问题在前几年经常被选入各级各类竞赛试题中,随着当今高考试题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这类题目便出现在全国各省市高考模拟试题中,特别是2003年,全国、北京、上海的高考试题都以大题的形式出现,充当“把关题”的重要角色,这类问题涉及知识面广,极富思考性和挑战性,学生求解起来颇感困难,考试时经常弃而不答,令人惋惜!下面,笔者从全国部分省市高考模拟试卷中精选出一些典型例题并予以分类导析,旨在探索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综观全国各地的高考立体几何题,空间平行垂直关系及求空间距离、空间角是盛行不衰的主题.而利用“添图形”的求解技巧处理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稳定性.所谓“添图形”,即在待解问题的几何体中“添”一些有用的图形,使原有图形结构趋于常规、完善,这样便于在解题中降低思维起点,优化解题过程.下面谨以一些相关题目为例说明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高考物理压轴题”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特殊类型题目,在考试过程中经常出现.它具有内容多、综合性强、情景复杂且变化多端的特点.在解答此类题型时,必须要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利用,通过“特殊处理”才能得出正确结果.“零”分解法是解决压轴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解题效率,而且可大大减少解题时间.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零分解法在解决这类题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解题经验告诉我们,命题者在命制解答题时,往往会在题目中设计必要的“台阶”,使得题目上下承接自然、所提问题环环相扣,题目设计起来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让解题者在解题过程中也能享受解题的快乐、感受数学的美.因此,解题时我们要尽量利用好这些已设的“台阶”,使之成为我们重要的解题资源.下面介绍几种“台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能力立意”是2004年各地数学高考的命题思想,究其实质,就是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其中,学生的解题思维策略是最直接的考查对象.因此考生在考前复习中应注意学习和总结解题的思维策略,自觉地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解题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解题思维策略中的变“格”水平.本文举例谈谈解题过程中思维策略的变“格”艺术,希望能给读者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8.
电学实验中“伏安法”,历来都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伏安法”运用过程中的“内接电路”与“外接电路”的选择,是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级各类考试中的热门考点。2022年高考全国理综乙卷第23题,题目表述中关键性的题设条件,造成解题时“内外难决”的尴尬局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学中的疑惑进行了解答,以期为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林春江 《亚太教育》2019,(12):108-109
高中历史解题,特别是非选择题的解题,学生能否有效地把握题目的主旨,找到科学的解题方法尤为重要。“制表法”解题模式在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中的应用,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典型问题,对优化高中历史解题具有显著的作用。本文即立足“制表法”解题模式,探讨其在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中的应用与对解题的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黎志魁 《化学教学》2000,(11):44-46
在化学解题过程中 ,学生普遍存在解“貌似题”出错率高的现象 ,即“一讲就懂 ,再做还错”。究其原因 ,往往并不都是知识上的障碍 ,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不良思维习惯、低质量思维模式和缺乏必需的科学态度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笔者将教学实践中 ,学生主要表现的几个方面剖析如下 :1 忽略审题的重要性正确审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 ,审题不细、不清 ,甚至审题错误 ,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特别是学生遇到化学情景相同的多变题目 ,都有一种“亲切感”。由于学生对原题目比较熟悉 ,思维定势 ,习惯性地运用原题目分析方法来解答 ,并未仔细与原题区别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