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学习支架在学生学习中所倡导的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首先不是去问老师,而是去问老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支架,在学习支架的支持下,学生基本上能顺利完成所有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背诵固定的框框,用框框去解决问题,反复做大量的练习,而是在解决问题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时下创新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要进行创新学习就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而思考的实质就是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问题应上升为学习活动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应以实际问题人手,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将借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到解决.著名科学家波普尔指出"创造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问题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老师都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预习,去自学新知,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办",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会学习,极具创造力的学习.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目前数学课堂的首要任务,让问题作为中介在学习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不断促使学生尽可能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所谓语文探究性学习,就是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以探究为主的基本模式.探究就是探索问题,研究答案,从多方面解除疑问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的探究性需要渗透,就是说问题一定要提出,有问题的出现,才能使探究进行顺畅,然后根据问题的情境去搜集、去处理,通过体验,得出结论.在过程中了解语文带给学生的乐趣,然后充分去分析社会,从而了解社会,清晰的知道怎么样去学习,既拥有乐趣,又扩展视野.其重要目标是要教会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探究的课堂教学就是,经过老师的引导,让所学教材充分利用,然后发出质疑,去表达,最后达成探究的目的.因此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渗透探究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5.
数学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生活的过程是我们不断地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要尽量将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合理地运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去.怎样在生活中去学习和消化高中数学知识呢?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引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道理,把数学思想渗透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大课堂中去,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6.
科学探究学习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不但亲身体验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又运用了知识去解决问题.掌握了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获得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黄珅 《高中数理化》2013,(22):21-21
数学探究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学习数学就意味着学习尝试运用数学的语言去解决问题、探索论据并寻求证明.以下笔者谈谈如何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即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音乐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实践与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9.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积极、有效地学习,关键就是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该如何去看待兴趣与英语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育心理学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主要是确定性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价值体现在建立过程及以此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流程,帮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能顺利进行解释和灵活运用的过程.儿童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懂数学、爱数学,对数学怀有敬畏之心和挚爱之情.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数学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和方法层面,而要深入到数学的心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孩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建立模型的过程正是学会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给学生创造一种研究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充当主角,没有依赖性,不再被动,并全面启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去发现,去解决课文文本及相关的现实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体现了高度的自主性,高度的创造性.基于这一认识,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指导学生采用感知评价,探讨评价,思辩评价的程序,进行自主评价性阅读活动,有了一些收获.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法倡导的是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学习,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知识水平.1.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法的概述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法是在研究性学习法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老师带领学生像研究科学发明一样去探索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将整个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向学生进行还原,  相似文献   

14.
科学探究是学生能动地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有效地引领学生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上关注动态的生成;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重视探究过程,兼顾学生“动手”和“动脑”;鼓励学生交流质疑;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5.
“问题导向学习指导”是对学生问题解决学习的指导。问题解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思维活动都产生于问题,学习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学习能够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问题解决的学习能使学习者在已知与未知、旧知与新知之间作出联想,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结构。“问题解决学习指导”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去发现学习问题,启发学生去分析学习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学习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6.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给学生创造一种研究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充当主角,没有依赖性,不再被动,并全面启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去发现,去解决课文文本及相关的现实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体现了高度的自主性,高度的创造性.基于这一认识,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指导学生采用感知评价,探讨评价,思辩评价的程序,进行自主评价性阅读活动,有了一些收获.……  相似文献   

17.
著名历史学家柯林武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说明了历史并不是单纯事件的发生过程,它还有一个思想的过程.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当然我们的历史教学要让这种魅力发掘出来,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就是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认识、解决历史问题,并能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现实问题,做到历史联系现实并服务于现实、从而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想要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重要影响因素,一个人只有在他喜欢或主动意愿的去做一件事时,才会竭尽全力用心地去做,也才能做到最好.对于学习也是一样,只有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目的的设计问题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物理本身是一项具理论知识较多的学科,所以需要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证明.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问题的设计应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以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它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20.
一、学法与阅读方法“学法”,有的人把它理解成学习的规律或法则.虽然这样理解不是不可以,但总觉得太大,不好把握.这里所说的学法,仅仅是指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学法问题,说的是怎样学习的问题.凡是回答怎样学习的,都可算是学法问题.例如,有人问我怎样学习,我说可去读书,可去问别人,可去试一试(实践),可去看一看(观察).这里,读书、问、试、看,对于最一般的“怎样学习”来说,就是最一般的学法.那么,读书又怎样读呢?试、看、问又怎样去试、去看、去问呢?这里又有一个方法问题.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方法问题.如果不断追问下去,那就有第三、第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