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首先应确立一种欣赏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在“欣赏”的同时,亦应能揭示课堂的问题或缺憾,揭明其症结所在。这不惟是一种态度倾向,还是一种“价值取向”。“课堂观察”就是“细节观察”,从课堂细节问题或缺憾中寻找价值,就是“以欣赏的眼光挑‘毛疵’”。  相似文献   

2.
“文学欣赏”,顾名思义,首先,拿来欣赏的“文学”必须有可供“欣赏”的价值。是“具有较丰富的内涵、较高的艺术质量的文学形象”,是“可供欣赏的客体”。简言之,必然具备美的属性和品格,是含“美”量较高的东西。否则,欣赏就失去了价值。 古今中外可欣赏的作品可以说是灿若星辰:中国的《诗经》、《离骚》、《史记》、唐诗、宋词、元曲、《西厢》、《水浒》、《红楼梦》……,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外国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福楼拜、但丁、雨果、列夫·托尔斯泰……,众多的文学大师,他们的作品博大精深,尽现异国风情。…  相似文献   

3.
王锐莹 《文教资料》2010,(5):116-118
“欣赏·评述”领域是实现美术课程首要价值——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平台。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对这一领域并不重视,更谈不上感兴趣。因此.本文作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作品的选择、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教法和欣赏评述的方法上积极寻找解决的策略.力求使学生爱上“欣赏·评述”,学会“欣赏·评述”.在欣赏、评述中增强艺术感悟力,丰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文艺欣赏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这过程中,对于那些谙于艺术、欣赏时又能凝之于神,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欣赏主体来说,其神经、经络因受文艺作品的“刺激”,必然产生特殊的兴奋或抑制,从而“致病”或者“治病”。  相似文献   

5.
文学欣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不是被动地接受,也不是机械地再现,而是能动地“再创造”。读者阅读作品时,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包括审美经验),知识积累,并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艺术形象积极地感受、体验和思索,同时又加以补充、丰富和发展。因此,欣赏活动是欣赏者调动各种心理功能对欣赏对象的再度“加工”和“改造”。凡艺术欣赏都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没有“再创造”就谈不上真正的艺术欣赏。可  相似文献   

6.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语文教科书”)所设的“诵读欣赏”一栏,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其它版本所没有的。“诵读欣赏”包括“诵读”、“欣赏”两个阶段,意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达到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目的。《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求学生在“诵读古代诗词”时,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7.
“一笑”,是我的不到两岁半的儿子。你知道“胡子爸爸”很难得轻易地欣赏一个人,但他欣赏你。欣赏你那种“小痞子”一样的嘻嘻哈哈,看见所有的大盖帽都叫“一二一”。这“一二一”看起来十分的简单,其  相似文献   

8.
在欣赏教学中,我们最忌讳的是“一言堂”“满堂灌”。但是,教师对“告诉”的忽视使欣赏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不少教师谈“讲”色变,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对作品背后所蕴含知识的“告诉”;不该讲的不讲,该讲的也不讲,让学生一味地欣赏与感悟,忽视了学生对作品的感受;紧紧地抓住“电灌”不放,忽视了对问题的引领与讲解。这样一来,使欣赏教学过多地游离于形式。学生对作品的一知半解,影响了欣赏教学的效果,使人觉得现今的欣赏教学正在革“告诉”的命!“告诉”是真情的传递,是人文的关怀,是对学生以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唤醒,…  相似文献   

9.
美术欣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随堂欣赏和现场欣赏三种形式。而在小学阶段,专题欣赏比重小,现场欣赏更是难以实现,而随堂欣赏几乎伴随除“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外的其它三个领域的每节课,贯穿着一节课的始终。  相似文献   

10.
一、发挥“模糊层面”的作用 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模糊层面”在幼儿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为立足点,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1.
冯卫军 《考试周刊》2011,(74):227-228
本文通过阐述中学“美术欣赏”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分析了“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出了中学“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为现代美术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亚平 《教师》2010,(33):102-102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许多优秀的大师作品对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名家之作有着“没见过”“看不懂”的问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相对滞后。因此,本人对大师作品欣赏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思考,一切从“美”开始,引领学生进入名家之作的精彩世界,感受名家之作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3.
科学在迅速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已打破了原有界限,它们相互整合、相互渗透。在“找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用“数学的眼睛”欣赏“文学作品”;同时,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用“数学的视角”来“学数学、做数学”。  相似文献   

14.
欣赏评论诗词,意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们欣赏评论诗词时常常提到诗意、诗味,“诗意”“诗味”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鉴赏诗词需从意境入手,注意领会意境。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中提出,要使初中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阅读训练”一项中,又具体化为“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而本册则定为“着重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这些要求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呢?成  相似文献   

16.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中的名句,和西方的接受美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美术欣赏接受活动中也存在着“诗无达诂”现象。本文试从美术欣赏中“诗无达诂”的产生、“诗无达诂”与“坐实”、以及“诗无达诂”是欣赏中的再创造几个方面试谈“诗无达诂”与美术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是“培养审美情趣”,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发展各种可能发展的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创造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欣赏教学在学生个性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此,就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能提高美术欣赏课  相似文献   

18.
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理解 ,获取完美的艺术享受 ,除了初级的“官能欣赏”以外 ,还必须进入中级的“感情欣赏”和高级的“理智欣赏” ,只有这样才能对音乐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四册《〈孟子〉二章·庄暴见孟子》里“臣请为王言乐”一句,课本注为:“(孟子说)就让我给您讲讲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这条注释把“言乐”之“乐”训为“欣赏音乐”是似是而非的。文中孟子见于王,话题确实是首先从齐王爱好音乐开始的。但是,孟子通过巧妙设问:是一个人、少数人欣赏音乐快乐,还是同别人、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很快就把话题从音乐转到了快乐。“臣请为王言乐”就是在齐王肯定了同别人、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的前提下,孟子再给齐王讲讲哪一种方式更快乐的问题。孟子“言乐”时,举了两个例子:鼓乐和田猎。田猎一例不是谈欣赏音乐自不待言,即鼓乐之例,虽然涉及音乐问题,但主旨也不是讲欣赏音乐。鼓乐和田猎一样,都是孟子“言乐”时设想齐王取  相似文献   

20.
统编语文教科书创造性地把“欧、颜、柳、赵”四大楷体代表碑帖编入其中,让高年级学生欣赏。本文针对碑帖欣赏教学实施中的困境提出了破解策略:教师主动学习书法专业知识、重点把握四大楷体的特点、按照“六步渐进”教学模式实施碑帖欣赏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