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性化在课程改革中成为热点词,不少教学改革将个性化作为核心标识。习作教学也竭力倡导“个性化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不难看出,“自由表达”、“创意表达”、“想象表达”,这是习作教学走向“个性化表达”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的习作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习作要与实际相结合,鼓励个性表达。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些不仅是教学目标和建议,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从根本意义上讲,只有解除了学生习作的种种心理束缚,才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新课标这样说:“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一思想在呼唤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相似文献   

5.
为达到课标关于习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不拘一格定内容,各取所需选材料等方法让学生解除束缚,自由表达;通过一意多写,旧文新作,同题求异等方法引领,让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张红霞 《新疆教育》2012,(21):126-126
新课程呼唤习作本质的回归,强调习作训练要从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出发,与学生的生活挂钩,还学生习作本来的面目,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用充满个性的语言表达,写真体验,抒真感情,展现出学生习作的童心、童真、童趣。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相似文献   

7.
对这样的习作指导课学生很感兴趣,因为它命题的范围广,且有利于互相交流,资源共享。这样“一题多作”,开辟了学生自由习作的天地,还给学生一片自由习作的蓝天。真正实现了“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认真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努力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习作大多以话题的形式出现,给师生创造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习作仍是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他们快乐童年的“苦差”。他们在写作时眉头紧锁,痛苦不堪,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似文献   

9.
【设计思路】本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我校国家级课题“学生自由习作指导研究”的实施为背景,借助课件与链接课文,以达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在学生的习作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熊继鹏 《成才之路》2009,(16):79-7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的习作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了孩子们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追寻着一种儿童精神。  相似文献   

11.
基于真实的学情调研,笔者从“设置情景,课堂热身;回顾习作,引发兴趣;点评片段,突出重点”三方面重新设计了说明文习作指导第二课时的教学,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最终收获了学生写作的灵感和个性化的习作。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化习作提了许多建议。如“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是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这种教学思想无疑是科学的,学生只有以自己的个性去习作,才会对习作产生兴趣,才有足够的信心去习作,才会写出有生命的作文。但是,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陷入误区,主要表现在:误区一:个性化就是求异化我们主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意识、创新意识,但求异、批判、创新并不是先对…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建议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为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根据新课程理念,不管是大修订教材还是课标版教材,文本中对习作的命题都进行了“松绑”,以提供范围为主,尽力体现小学习作的开放性,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有话可说,不难为学生。同时在习作要求上也降低了门槛,特别看重学生表达的自由与创意。这无疑是学生习作的福音,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如何让学生将习作当作快乐事,在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林传 《福建教育》2009,(9):28-29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提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原理,我颇受启发。作文教学是否也要“顺人之天,以致其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要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的落地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对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习作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儿童哲学理念下“多向度”习作教学,在立足儿童视角,遵循学生写作心理规律的同时,充分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多角色写、多角度练、多方位评、多形式展”,为学生搭建能够遵循的学习支架,促使学生有个性、有创意、有目的地进行书面表达,开创轻负高效的习作指导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呼唤人的主体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是啊,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习作课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学生创造性习作的前提是创造性的习作指导,下面我以一次习作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一、学生心灵的火花给了我创新的灵感习作应当是学生内心自我感受的自我表达,这种表达充满了个性化的审美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情感态度对习作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个性化作文,就是要解决学生作文模式化的问题,其基本内涵就是“需要”、“自主”、“真实”、“创意”。把作文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是前提,没有需要,就没有个性化。把作文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是个性化作文的基本要素,教师不宜以一些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强调习作的“真实”,意在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作文之本就是“求真”。鼓励学生有创意表达,是个性化作文的理想境界,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励学生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作文,这就是在表达上有创意。  相似文献   

18.
“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习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已成为小学生习作的最大弊病,尤其是初学习作的中年级学生,在文章的取材、立意、表达上的千篇一律更是司空见惯。主要表现在:取材单一化。写老师总写老师怎么带病坚持工作和冒雨给学生补课;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作文、会写作文,应该渗透和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把日常生活和习作练习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习作要鼓励学生放开种种束缚,自由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标准》中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由此看来,不造假,是对习作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才是习作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