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在我国劳动人民实践生产中诞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从活态保护视角下进行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研究,可以在保护与推广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有助于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继承、保护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于2012年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此,本文对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的传承过程、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开发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竹编技艺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体现在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竹编制品被生产速度更快、产量更大的工业用品所取代。该文结合非遗竹编技艺的文化背景,分析竹编技艺的现状及其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竹编技艺的创新应用与实践策略,数字媒体技术为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通过创新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推动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增强竹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竹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该研究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有助于设计及制作具有独特魅力的竹编艺术品及文创品。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不同的保护项目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大厂回族自治县景泰蓝制作工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针对大厂景泰蓝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期能为保护我国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朗溪韵酒"作为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土家族独具特色的韵酒及药曲制作技艺,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冲击,加上地方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措施缺失等原因,"朗溪韵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陷入了后继乏人、技艺失传的境地。对此,笔者提出采取政府扶持、引入投资、文旅结合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支持非遗产业扶贫就业,助力精准扶贫。灵山竹编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然而,由于传承人数少、产品附加值低等难题,灵山竹编发展陷入困境。跨境电商作为新兴产业,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和机遇。文章通过分析钦州灵山非遗竹编跨境电商直播现状,探讨非遗与跨境电商创新结合的可行性,从技术创新与平台建设、内容策划和推广策略、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四方面提出了非遗与跨境电商相结合的创新路径。以期帮助传统手工艺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传承和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颜峰  姚桂芳 《文化学刊》2009,(3):176-18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以口头或行为方式相传,具有历史积淀的民间文化,以地域方言、艺术形象和独特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身授而得以传承和延续。青岛地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方言空间的萎缩,大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难以为继的状态。青岛方言是青岛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载体和标志,是维系青岛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并世代留存的文化遗存,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态,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物质形态表现下的智慧、技艺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论述,阐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相似文献   

9.
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生计方式的重要来源和补充。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其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得以维持传统,如何在原有的制作技艺中发展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卢宅营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就在近期,卢宅又与诸葛村古村落、俞源村古建筑群和浦江郑义门一起,被推荐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看了卢宅后说:卢宅是江南的民间故宫。  相似文献   

11.
信息集锦     
骆烨  木水 《文化交流》2010,(7):80-80
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广受赞誉 6月9日至17日,"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在北京举行,展出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23个省、区、市的100名工艺美术大师约318件精致之作,并邀请工艺美术大师到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包括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青海热贡艺术、浙江龙泉青瓷烧造技艺、  相似文献   

12.
文俊 《文化交流》2017,(12):44-47
正自2003年初"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走入全面、整体性的保护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不是物,也不是人,而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文旅产业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路径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文旅发展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等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创新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绝佳路径。该文以浙江舟山奇观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探索多元主体协同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助推乡村文旅产业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4.
嵇锡贵是中国首批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获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她而立之年为毛泽东设计制作的日用瓷,代表了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制作的最高水平;古稀之年设计制作的G20杭州峰会国宴用瓷,惊艳亮相在世界各国领导人面前,赢得众多点赞。  相似文献   

15.
佟玉权 《文化学刊》2013,(2):134-13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如何处理好遗产利用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论研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要有新的视角,应坚持以文化遗产的所有者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本质在创新,其工作重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好用于市场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者应有的权益,最终目标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6.
李荣启 《文化学刊》2012,(5):117-122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它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和传承发展规律。要实现科学的生产性保护,就要坚持正确的保护工作原则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有效途径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审慎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走正确的生产性保护之路;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显现,在欠发达地区如何更好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焕发时代活力,充满生机,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话题。2018年川北大木偶以崭新姿态精彩亮相于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北京8分钟”,重新擦亮了非遗品牌,为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焕发生机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为此笔者深入调查非遗品牌“川北大木偶”从“图存”到“惊艳”的蜕变,探索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机制,揭示了要坚持政府有效支持和市场化探索机制同步推进、实现人才传承与激励机制双向突破、引导品牌塑造与旅游发展联动协同的机制创新规律。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经岁月形成的文化沉淀,展现在众人面前的独有的以非自然形态存在的文化形式,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喀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纪念品相结合,对于喀什市旅游经济的提升和喀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何开发喀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该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侗族掌墨师,重点探讨了侗族工匠们在无图纸的情况下,直接收集并记录尺度信息的实尺营造方法,以及传承人对墨师文标识系统的应用和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该文强调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建造技艺与工匠信仰习俗相互融合的过程,侗族木构建筑营造仪式蕴涵的隐喻意义,对传承和认同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期通过该文研究为侗族木构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深化侗族文化认识,丰富侗族文化内涵,推动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纽带和保持创造性的源泉。在当今信息与科技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借助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方面,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积极尝试,并呈现出了丰富的非遗数字化转化案例。该文以全息影像与日本“歌舞伎”再造、视频直播与苏州织罗技艺、微信小程序与上海豫园灯会为观察分析对象,探讨已有案例在整合多元化实践主体,科技、叙事与场景的融合,提升非遗体验感和参与感等方面的经验启示,推进科技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