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智能技术催生了教育的深层次变革和系统性重塑,驱动了教育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的数字化创变。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构建育人新形态的必然趋势和实践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还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我们要从推进资源供给、搭建育人场景、凝聚思政合力、涵养数字素养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网络媒介为教育教学服务,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又带来新的挑战。高校应将网络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技术的日臻成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描绘出崭新的实践图景,注入鲜活的创新动力。从价值维度看,数字化技术能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活动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崭新样态,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虚拟体验场景。但在现实维度,教育主体“技能恐慌”、教育内容“庞杂碎片”、教育方法“喧宾夺主”等多方面挑战,日益成为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式微性”力量。因此,在实践维度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化素养、优化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呈现、重视教育方法的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数字思政”育人效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格局的有效手段。从理论上把握好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进路,有助于在教学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更好地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是数字化的核心,数字技术的应用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技术促进思政教育模式变革,优化思政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服务。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是守正创新与系统观念的统一,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数字赋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路径,应从主体素养、教学方式、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四个方面发力,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创新并改进思政教育方法是推动思政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进行了创新和变革,使在线教学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健康发展的重要媒介,使思政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载体、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相混合的方式,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所存在的弊端,凸显学生主体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对此,结合学生主体的内涵,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蒲崇敬 《科教导刊》2023,(30):92-94
以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正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推进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字化意识薄弱、数字化应用能力不足和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文章探索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优化路径,旨在为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提供制度保障,助推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精准思政是对数字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要求的积极回应,具有彰显高校使命任务的时代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等现实意义。数字情境下高校精准思政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人本至上的基本要求、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精准分析学生诉求、构造数字化教学场景、优化精准教学供给方式、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概括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然后阐述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主要包括加强高校思政网站建设、加强高校互动机制的构建、延伸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强化思政教育的辅助性作用等,从而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互动整合目标。  相似文献   

9.
数字时代,数字身份将为“数字思政”带来新的发展动能。数字身份可以推动人的交往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与实体身份存在“对望”、“对立”与“对话”的逻辑关联,具有身份“数字化”与数字“身份化”的价值向度。未来,数字身份呈现“区块链+数字身份”的技术进阶、虚拟出场与现实在场的自我同一、个性表达与深度交互的技术赋权、价值塑造与全面发展的育人本真等发展走向。基于此,要主动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身份构建与治理的现实隐忧,从重塑数字育人的思维共识、融入教育教学的模式变革、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能力、健全监管治理的风险规约等方面构建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数字身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脑网络、手机等数字交流平台的出现,对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们使用这些数字平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对数字平台视野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存有不足,因此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掌握数字平台思政教育主动权,不断更新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挥网络阵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伴随高校教育数字化行动的方兴未艾,如何把握好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发展效能与限度的张力,破解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的风险挑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前沿课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数字化在要素动态联结、过程场域开拓、环节效果优化等方面赋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但也暴露出数字迭代悬浮、数字功能失范、数字关系失度等一系列风险挑战。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弱数字化”的阶段性现实,在思维革新、机制优化、关系深化上精准发力,聚焦“认知-态度-能力”问题落实好数字化理念,精心打造“生产-传播-反馈”协同的数字化运作机制,建构“寓教于数、与数偕行”的新型教育主客体关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为不断塑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生存成为普遍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人的思想引导、价值观塑造为价值旨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变革、智能升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动态过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中的潜生风险、内在张力以及进阶逻辑等,遵循“问题驱动+目标引领”、“伦理限度+功能效度”、“系统进化+迭代升级”的原则,在理论研究、基础建设、实践探索方面系统谋划、持续发力,以数字化赋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指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深度融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全面升级。从范式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正面临着技术与价值引领相冲突、新旧范式难融合以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边界模糊等难题。对此,应在增强各主体数字素养、积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的同时围绕人本价值理念构建数字化转型共识,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向心力、渲染主流价值情感底色。  相似文献   

14.
《滁州学院学报》2020,(6):71-74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网络思政就成为了实现"全过程育人"的重要载体。网络思政育人主体"育人"必备的素养结构引发广泛关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的"三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专业的理论素养、娴熟的媒介素养可以极大地增强网络思政育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更好地促成思政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5.
“数字中国”战略格局下,数字孪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发展的技术机遇与实践动能。数字孪生通过现状孪生、学习孪生、模拟孪生和自主孪生构建个性化育人场景、动态化决策场景、沉浸式体验场景和智慧化育人场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潜能。数字孪生以教育载体、教育时间和教育空间为展开尺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运行、生成个体自由自主学习的体验时间、创设思想政治素养形成的体验空间。展望未来,数字孪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耦合应以思政数字孪生体构建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技术架构、发挥协同效能、锚定价值取向、培育主体素养,最终指向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确证与达成。  相似文献   

16.
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给传统学习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学习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网络学习力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思政教师研究和关注的突出问题。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提升大学生网络学习力,提高教学质量,是网络环境下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大变革的产物,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趋势。面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力缺失、教育形式及方法单一、权威性下降、干预能力不足的难点,高等院校应通过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力、丰富思政教育方法、树立教育机构教育威信、构建思政教育预警机制、加强思政教育与时代发展接轨等路径,实现网络环境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8.
数字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兴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科学化、体系化育人生态的实践要求。从数字转型的结构改变来看,以数字关系为基础的交流方式变革、以人机交互为驱动的信息内容变革、以场景应用为拓展的空间资源变革,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转型的基本内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生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念、升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空间,三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转型的目标要求。深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转型,需要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呈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交往。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与功能性升级,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赖以生存的环境,驱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系统、全结构的数字化创变。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体现在形成崭新的育人新形态。我们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行动逻辑框架与路径取向,回应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如何转”、“谁来转”和“转去哪”等现实问题,促进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要素、全流程、全领域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数字孪生技术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数字化提供了时代机遇。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眼光,深入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与之间的联系。借助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出个性化、动态化、沉浸化育人场景,以深度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本身具有的立德树人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数字孪生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场景分类,明确对教师教学力提升带来的影响,掌握提高教师教学力的策略,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最大育人价值,优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