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莫慧萍 《成才之路》2020,(10):44-45
学校立足办学定位和价值理念,整体改造学习生态,整合学科与活动、课内与课外、学校和家庭,坚持环境浸育、活动润育、课程涵育、家校共育“四育”协同育人机制,提出梦想教育理论,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构建梦想教育体系,让“充满梦想、实现梦想、超越梦想”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3.
学校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时代同心同向。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港头小学在开展品格教育的长期实践中,以“品润心灵”为内涵的学校文化润育而生,即学校“品”文化。学校充分发挥“品”文化的育人功能,走出了立德树人视域下文化育人的价值育人、环境育人、和谐育人、隐性育人的四条路径,精心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品润心灵”学校文化品牌,实现了学校办学水平大提升。  相似文献   

4.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三全育人”的一项重要内涵,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探索“知遇相伴·五育护航”的育心润德心理育人模式,创建“知遇心港”心理服务品牌,广泛提升“阳光铺洒”育心传播效应,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困境,创新心理育人工作路径,增强立德树人润德实效。  相似文献   

5.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更深理解和实践细化,一方面彰显了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追寻,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活动整体育人功能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五育”融合教育面临并举之难、融合之难、评价之难。破解“五育”融合之难,就必须建立“五育”融合之序。作为对教育整体育人价值的遵循和追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系统落实涉及多个方面:以课程融合为载体,实现对“五育”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教育改革为途径,培养“五育”融合思维,实现教育过程的“五育”融合;以评价优化为导向,实现对五育融合的价值引导;以课后服务为补充,实现“五育”融合教育影响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6.
开展高职课程建设是加快“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分析高职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职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加强课程建设为“五育融合”教育体系的均衡、协调、全面和安全发展奠定基础,进而实现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共同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7.
王蕾  曾晓燕 《中国德育》2023,(24):68-70
<正>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落地见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东莞外国语学校以“活动育人”为着力点,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五育融合”校本课程实践的基本范式,为“五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校本课程实践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文平 《甘肃教育》2022,(15):39-42
文化理念是园所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着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基于陈鹤琴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及本土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滋养,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实践的基础上,榆中县幼儿园形成了“润真”文化,旨在以“润”为手段,以“真”为目标,润育本真儿童。在落实“润真”文化的过程中,幼儿园从教育观念、育人环境、园本课程这三个方面,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润真”文化,体现出了自己的办园风格和特色,本文就这一办园理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谢美玉 《知识文库》2023,(24):191-194
<正>心理健康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按照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心育与德育、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的逻辑,实现“三全育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师、学生和课程是教学中紧密相连的三端,“三全育人”也就需要从这三方面着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全育人”模式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课程的红色底蕴、创新育人的实践模式等。德育与心育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背景,为课程思政改革在视野、宗旨、路径三个层面提供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建设性的启示。遵循新文科建设理念,以育人育才为中心,构建“三育融合、三全育人”高职文科类课程思政模式,构筑文科类课程思政建设四梁八柱。“三育融合”,指德育、智育、美育融合,以价值引导落实立德树人,以技能传授实现立技育人,以审美熏陶达成以美化人,增强课程思政输出力,树立课程思政硬形象;“三全育人”,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线上自学,线下研讨,实践体验”金课体系,突破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限制,打造“时时、处处、人人”育人场域,提高课程思政沟通力,增强课程思政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是构建高质量早期教育标准体系的应然之义,也是培养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实现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全面三孩”政策配套体系建设的应有举措,是完善托育服务质量测评标准体系建设的实然选择,是技能型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的应然选择。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表征为彰显课程内容线性与多元的结合,促进岗位技能与通识性知识的协同发展,实现职业规划与岗位实践类课程的协调联通,凸显“医育结合”回应性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特色。推进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创新“三元育人”的课程理念,建立岗位“学分银行”制度;对接岗位素质模型标准,打造“全链式集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U-G-S”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树立“岗课证融通”的技能型课程建设理念,实现多维动态化课程治理。  相似文献   

12.
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对“五育融合”展开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缺少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成果亦甚为少见。基于此,探讨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五育融合”育人的现实情况,指出了“五育融合”育人存在的割裂、失衡、博弈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树立新的育人理念,并对“五育融合”做出统筹规划与资源配置,配合课程思政教育与教学评价体系,全方位落实“五育融合”育人的策略,旨在切实提高融合育人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正>无须讳言,在现实的学校课堂教学中并不存在德、智、体、美、劳融合的一门“五育课程”。五育融合更类似于一种课程理念,指向一种课堂教学实践行为,即通过基于某学科而又不止于某学科的不同课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实现课程价值的创新,并进一步实现课堂中学科育人和综合育人价值。由此可见,五育融合理念或五育融合实践中隐藏着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堂的课程观、教学观和知识观。其中,尤以知识观最重要,因为教师有什么样的知识观直接关系到其践行怎样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观影响着如何开发并理解课程、如何实施教学、育什么样的人及如何育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村学校发展面临着育人文化氛围不浓、教师育人意识不强、学生习惯不好等问题。贵阳市乌当区第四中学从农村乡镇学校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儒雅教育”理念,注重凝聚师生力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优质资源,逐步形成了以文化塑魂为引领,以导师润心为切入点,以课程启智、活动促行为支撑,以制度育仁为保障的“儒雅教育”特色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全国教育大会确立“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要求高中物理课堂以五育融合为抓手,以课堂育人为目标,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深度变革。通过高中物理知识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合,可以实现五育的相融相通,发挥五育的优势互补作用,体现五育的综合协同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崔群 《辽宁教育》2022,(16):33-36
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应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从课程的形态、基本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统筹规划,深度推进课程的融合程度,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打破学科界域,以整体性思维推进跨学科融合,从而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相似文献   

17.
<正>“停课不停育”,在“隔空”状态下也要实现学校课程的五育融合。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围绕活动课程,设计“‘疫’起守‘沪’,共守幸福园”红色队课堂,结合在线教学思考少先队工作如何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平台在综合安排、内容设计和育人方式上统筹兼顾,实现线上育人效果的最优化,画出五育并举的最大同心圆,着力解决红色队课堂讲什么和如何实践深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三全育人”是构建新时代一体化育人体系的重要举措,明确了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推进路径,有利于构建“教、学、练、赛”全覆盖、课内外一体化、“明德”与“精技”互融、“育德”与“育体”兼顾的新时代体育育人格局,可以实现体育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的双提升。提出了全方位革新育人理念、全过程体现育人目标、全领域统筹育人资源的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左铁峰 《滁州学院学报》2024,(1):108-114+131
美育是审美教育与美感心理及造美能力教育的结合。高校美育教学若实现王国维先生所言的造就“完全之人物”目标,可以“课程美育”与“美育课程”两种不同维度的课程体系予以实施。其中,“课程美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是将某个学科专业的各类课程与美育同向同行,并以此形成的协同育人效应;而“美育课程”则是指高校基于美育的育人目标诉求而针对性开设的以艺术类课程为主体的系列课程。由“课程美育+美育课程”形成的“长短匹配、点线结合”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是以彼此相异且互为补足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美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1,(4):F0003-F0003
学校围绕百年“勤朴”校训,以“环境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多元评价”为载体,创“大德育”办学特色,以“勤朴至真,大道唯爱”的精神育人,师生在“大德育”的教育征程中欢歌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