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灿 《四川教育》2010,(10):21-22
亲子交流也需要智慧 美国心理学家阿戴尔·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就如何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写道:“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却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家庭聚会     
《课外阅读》2008,(3):33-33
一对夫妻名叫马克和希西,两人想举行一个家庭聚会,邀请自己的兄弟姐妹来参加。两人各自有一个姐妹和一个兄弟,这些亲戚将带自己的孩子前来(他们孩子的数量分别为3、2、1、0),他们还会各自带来一样食物。下面是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3.
<正>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小小世界,他们有情绪,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将内心的感情释放出来,而绘画是一种良好的表达形式,是孩子用来表达思想,表现生活美,宣泄情感、想象和创造世界的一种手段。在美术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孩子用绘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给孩子以最大的帮助,倾听他们的感受及想法。一、让孩子自由绘画,倾听他们的感受有人称孩子的绘画是一种"天籁的绘  相似文献   

4.
心灵的眼睛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其中会伴随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他们的内心也和我们成人一样丰富多彩。他们也有自己的喜与忧,对事情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内心感受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我们教师应帮助孩子,让他们的内心永葆宽容和澄明,形成一种愉悦的心态,这样他们的人生才会永远充满阳光。(孙铭)  相似文献   

5.
运冰成金     
包利民 《良师》2010,(6):55-55
有两个孩子从家中偷了一些水果和奶制品,跑到野外去玩。那时还没有保存食物的方法,看着吃剩的食物一点点坏掉,他们没有一点办法。 后来,两个孩子上学了,他们依然是好朋友。一次,沿着冰封的湖畔散步,那个叫图德的孩子突然说:“还记得咱们从家里偷东西出来吃的事吗?”另一个孩子说:“当然记得,只可惜食物都坏掉了!”  相似文献   

6.
我在幼教工作岗位上已工作了八年 ,也许你会问 :天天和孩子在一起 ,干着包括擦屁股在内的繁琐工作 ,心里不烦吗?如果说从没烦过 ,那是假的 ,一个母亲带一个孩子都少不了有心烦的时候 ,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三四十个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个性的孩子呢?但我们深深地知道 :当一名幼儿园教师必须有超人的耐心和博大的襟怀。我是这样想的 ,也是这样做的。有的孩子生病了 ,他们将吃下去的食物吐在身上 ,将大便拉在裤子里 ,我总是耐心地为他们换洗。其实 ,我也怕脏、怕臭 ,是什么让我克服了这一切呢?是我心中油然升起的母爱。我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  相似文献   

7.
学习教育的艺术强调共情。婴儿从一开始就有共情的表现——别的宝宝哭了,他也哭,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如何让孩子学会感受别人的感受,关键在于家长。如果孩子用玩具打了小朋友的头,一定要让他知道小朋友会很痛,同时问问他如果别的小朋友打了他,他会有什么感受。言行一致。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就必须以身作则。如果你为了避免买全票而谎报孩子的年龄,或者在邻居背后说他们的闲话,你的孩子会和你有什么不同吗?而且,仅仅做一个榜样是不够的。Lickona博士说:“你必须用语言清楚地告诉孩子怎样做是正确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能力、气质、爱好)。教师只有用尊重和爱去教育孩子,孩子才会爱教师,并接受教师的教育。班主任必须善于体贴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为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婍 《父母必读》2021,(2):41-44
家长希望孩子吃的都是健康的食物,远离不健康的食物,为此会采取各种办法:坚决不让孩子吃某些食物;把某些不健康的食物作为奖励,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让他吃一点;夸大某些食物的害处吓唬孩子……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和食物的关系变得扭曲而不健康,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食物中获得营养,也需要从食物中体会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享受美味带来的愉悦感受。  相似文献   

10.
近期,湖南卫视有一档名为《变形计》的节目很是火爆。何为变形?就是把一个在城市富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和一个在农村贫穷家庭长大的孩子互换位置,让他们去对方的家庭生活七天,感受和自己生长环境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笔者最近看了一期名为《变形计——少年几何愁》的节目,感触颇深。也许变形的只是富孩子易虎臣,对于穷孩子吴宗宏来说,在七天之后,只会被打回原形。湖南卫视宣称要给吴宗宏一个开阔视野的机会,让他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繁华,以此激发他的斗志  相似文献   

11.
刚上幼儿园的多多比较内向、敏感,每天都会哭闹。今天是爸爸送多多来园的,多多又照常拉着爸爸的手哭了起来,爸爸却打了一下多多的手,大声地说:"都多大的孩子了还哭,一点都不乖,有什么好哭的,不许哭!"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少见。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形,自然而然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自己的物品被同伴拿走了,他们会生气;心爱的玩具丢了,他们会伤心;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会害怕。然而很多成人无法接纳孩子的这些情绪表达,认为这样是不乖的表现,有些成人甚至禁止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殊不知,如果孩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说说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作为养育孩子的核心人物——父母,在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时,也会因观念的不同或经验缺乏而举棋不定。为此,我们给父母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食物不是惩罚或奖励的手段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牢记自己的错误“,剥夺”了他们吃晚饭的权利,这样的惩罚将使孩子担心自己会挨饿,因此,为了防止以后“可能的”受罚,孩子一有机会就会吃东西。许多父母都很喜欢把零食作为奖励,拿到奖品的孩子会感到通过自己努力争取来的食物更有价值。但孩子所收到的信息显然是错误的,以后他们会把米饭…  相似文献   

13.
正家长希望孩子吃的都是健康的食物,远离不健康的食物,为此会采取各种办法:坚决不让孩子吃某些食物;把某些不健康的食物作为奖励,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让他吃一点;夸大某些食物的害处吓唬孩子……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和食物的关系变得扭曲而不健康,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食物中获得营养,也需要从食物中体会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享受美味带来的愉悦感受。  相似文献   

14.
有两个孩子从家中偷了一些水果和奶制品,跑到野外去玩。那时还没有保存食物的方法,看着吃剩的食物在阳光下坏掉,他们没有一点办法。后来,两个孩子上了中学,他们依然是好朋友。一次,沿着冰封的湖畔散步,那个叫图德的孩子突然说:"还记得咱们从家里偷东  相似文献   

15.
闵乐夫 《家庭教育》2014,(12):30-31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人际交往先后有两个兴奋点:一个是同龄人的同性交往;另一个是同龄人的异性交往。一般来说,孩子们首先兴奋的是同性交往。少男少女很在意发展同性友谊。一个男孩,会有几个“哥们”特铁;一个女孩,会有几个“密友”特亲。他们年龄相仿,阅历相似,容易沟通,有共同语言。这些孩子渴望与同伴建立类似“兄弟”或“姐妹”的关系,他们感受着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友谊情感,享受着被重视、被悦纳的快乐,当然也会遭遇被误会、被冷淡,陷入苦恼和沮丧的纠结中。  相似文献   

16.
方兰 《考试周刊》2013,(15):179
<正>父母在与孩子的对话中,会经常使用安慰、鼓励或批评的语言,作为一个对孩子负责任的家长,需要把握住客观与理性这两条原则,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注意掌握表扬与建议的技巧。与孩子们说话不仅是门艺术,更是门科学。一句话可以引导孩子,让他们驶入人生正确的航线;一句话也可以误导孩子,让他们陷入沼泽。语言往往会带有很深的心理暗示作用,因为学前期的孩子愿意倾听与相信父母说的每一句话。一、表扬容易误导  相似文献   

17.
学习忍耐     
晨恩 《下一代》2013,(5):29-29
1960年至1979年之间,几名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在一群孩子身上做了一项颇有趣的实验。实验当中,每名孩子的面前摆放着三种不同的糖果,以及一个铃。孩子们可以选择立即从三种不同的糖果当中任挑一种来吃,或是再等多几分钟。选择后者的就可从三种糖果中挑两种来吃;若是等不及,孩子可以立刻按铃,心理学家就会让他们选择他们心仪的糖果,离开实验室。  相似文献   

18.
俞佳 《考试周刊》2014,(81):193-193
<正>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愿望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愿意,甚至无意识地用"涂鸦"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几乎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然而,小班孩子虽然很喜欢绘画,但由于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因此画了不一会儿就开始厌倦了。怎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作画积极性呢?让他们在一节绘画活动中自始至终都保持兴趣呢?通过实践发现,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绘画内容,使教育语言成为孩子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孩子就会感到绘画活动本  相似文献   

19.
分享阅读,也译为“大书阅读”,主要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以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习惯,发展他们基本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成年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活动。分享阅读过程是一个让孩子感受爱、享受爱的过程,它之所以被称为“享受”,既是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也是让孩子享受到成人的爱,而且这种享受是由成人和孩子一起阅读、...  相似文献   

20.
<正>曾经以为我们老师只要每天爱自己的孩子,告诉自己的孩子要爱别人,告诉他们要爱班级、爱小伙伴、爱父母……他们就会懂得什么是爱。可是有一件事却让我明白,原来爱不仅仅是告诉,还要真正用心去交流,让他们知道如何去感受爱,如何去表达爱。班上的毛毛属于那种调皮捣蛋的孩子,整天闯出这样那样的祸。在刚入园的时候,每天都会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里来"告状",说毛毛打人。我尝试了不同的方法与毛毛沟通,希望能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