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声朗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彰显它应有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的火热,朗读已受到人们的热捧。对小学生来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朗读,是每个语文老师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琅琅书声有"乾坤"。对此,本文从自由快乐朗读、集体齐声朗读和公平竞赛朗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让语文课堂琅琅书声有"乾坤",使学生能在主动参与朗读中找到更多的不一样,获得更多的学习认知视野和思维,丰富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3.
朗读,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显现着重要的作用.把朗读权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再现书声琅琅,既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到语文的真正美.  相似文献   

4.
朗读,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显现着重要的作用。把朗读权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再现书声琅琅,既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到语文的真正美。  相似文献   

5.
张阳忠 《考试周刊》2013,(27):32-33
由于教师评价制度过于注重学生成绩,语文教师多采用"题海战术",一篇篇美文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段落。校园里充斥的不再是琅琅的读书声,而是"刷刷刷"的笔画声,朗读销声匿迹。学生在语文课中除了分析就是思考,得不到美的熏陶和享受,自然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教师长期沉溺于出题、解题,自然也感受不到语文教学的乐趣和魅力。所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应该充分发挥其工具性作用,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会运用语言。在这门工具性学科的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在阅读教学中,要能够抓住文本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其中,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朗读的质量可以直接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本文即从阅读教学说起,谈一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7.
蒋万利 《学语文》2008,(1):50-50
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应从哪些方面去体现呢?首先,运用朗读读出“语文味”。读是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在朗读中应该凸显“语文味”。可在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里却听不见书声朗朗,即使有也是走过场。充当一种不得不经历的环节,我们还见到把语文课的朗读剥夺的现象。凡此种种是把语文课的“语文味”给大大抛弃了。  相似文献   

8.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书声琅琅"已成为不少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情境。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而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却看到: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再不就让学生再读一次,由此长期下  相似文献   

9.
"语言文字"及其"运用"是新课标的关键词。语文课教的是语言文字的形式,即教学生要重视朗读,还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要品尝文章,品语言文字气足韵美;要躬行写作,寓语言积累于运用之中,这样的语文课才富有"语文味"。从新旧课标的不同,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何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三个方面浅谈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更加突出了语文的功能和人文教育价值,要求教师根据语言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掌握语言规则。而"语文味"的提出,正好抓住了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精心朗读课文,品味课文语言,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表达,努力让语文课堂凸显"语文味",让语文课更有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一种语言,只有通过说才能体现出实际意义,朗读是语文认识、感悟、理解、积累的重要手段,有效地运用朗读将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朗读是让语文活下去的现实需要,也是与英语争霸语言天下的时代要求。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必要的,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将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任务的重要位置上。  相似文献   

12.
许梅 《江苏教育》2014,(13):68-69
<正>一、朗读训练存在的误区1.朗读的遍数越多越好。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学习知识、掌握教材内容必不可少的形式。在听课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没有任何目的地要求"请××同学把这段话再读一遍""请这组同学把这段话再齐读一遍"。语文教学固然应以读为本,让"读"贯穿语文教学始终,但这样没有目的和要求的读书既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不能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目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当前朗读训练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应该从朗读训练的意义和重要性出发,思考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朗读指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的教学是由语而学文,语就是朗读。小学语文课是要让学生能听、说、读、写,真正让学生做到因语学文、因文学语,相互为用。小学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在2017年《语文课程新标准》里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方法,它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提高言语能力。而现今,朗读教学在中职教育的语文课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应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及评价,使学生学会"美读",让他们从读中明理,获得审美熏陶。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当前朗读训练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应该从朗读训练的意义和重要性出发,思考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朗读指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晶 《甘肃教育》2014,(10):44-44
正朗读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语文这门学科最为基础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习惯十分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的总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一、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的"读",一直以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既是教师"教"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学"的主要方法。本文试着从朗读能有助于创设文章情境、朗读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朗读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展示语文能力与风采的舞台,而要把各自的水平展示出来,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二是灵活开展词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功底;三是采用"读说式"回答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做到上述几点,语文课一定会看点多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因此,从一年级起,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儿童朗读的兴趣。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朗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