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五一”长假前,“分数的意义”一节课告一段落,学生们都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其中“一个物体”和“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学生都有了较深的理解,而对“一个计量单位”的理解只浮于表面,知之甚少。于是,长假以后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后补”了这样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2.
天空中的雪,如果有一个“核心”,可以凝聚成一个冰雹。 地面上的雪,如果有一个“核心”,可以滚成一个大雪球。 对于一个班级,它也需要有自己的“核心”来“倡导”班风学风建设。并且一个班级的良性、持续发展,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而是多个“核心”,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的精神状态、班级主流的学习生活态度,等等,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工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年轻人哪一个都合不得丢,艄工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相似文献   

4.
韩建光 《山东教育》2002,(17):51-52
课件二:单摆一、界面简介二、制作过程1.新建一个画板利用“文件”菜单中的“新画板”选,建立一个默认名称为“绘图01.gsp”的文件,窗口中出现的界面就是一个可创作的空白画板。2.制作“振幅控制点”、“摆长调节”、“重力调节点”⑴左键点按工具框中的“点工具”,空白画板的任意位置作一个点A,打开显示”菜单,选中“重设点标签”选项,调“重设标签”选项对话框,在“标签”一中输“0”,按“确定”,将该点的符号改“0”。⑵选中“0”点,打开“变换”菜单,选其中的“平移”选项,在出现的“平移”话框中的“数量”一…  相似文献   

5.
有人做了一个概括,颇能说明问题:“话题作文”的命题,只是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既开放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往往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写法更是灵活多样。其命题目的,主要是激发考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做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话题”本身也不是“题目”,它只是规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所以“话题作文”,即是用一段…  相似文献   

6.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主要内容,在儒家思想中均有所见。“仁爱至诚”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的特征,“礼乐并重”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有序、民主法治的社会”的特征,“中和处事”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社会”的特征,“顺乎自然”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的特征。儒家思想适用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可为今所用,为和谐社会所用。  相似文献   

7.
“每每”是现代汉语比较常见的一个副词,多用于书面语,可以将其分为表示时间的“每每1”和表示频率的“每每2”。一般认为,“每每”是在副词“每”的基础上重叠而成,因此,“每”也具有这两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每1”是一个具有语素化倾向的副词,常和“当”、“到”、“逢”等动词连用,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经常出现;“每每1”是一个兼职的关联副词,后面常有“都”、“总”、“便”、“常”等副词与它呼应,一般只用于书面语;“每2”因为没有足以区别于其他词的独特用法,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渐趋消亡;“每每2”则逐渐取代了“每2”的地位,成为一个在书面语中常见的频率副词。  相似文献   

8.
江苏  朱华忠 《吉林教育》2005,(12):21-22
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最高领导,应该是“爱岗敬业”的典范,是一个群体的“领头雁”,是教师的表率和学习的榜样。一个校长,就是一个学校的旗子。而校长的职责,就是“培养优秀教师”、“带好队伍建设”、“选用后继人才”,“树立教育典范”。如何完成这样的身份和职位的目标,如何去高效而有力地完成自己的职责,提高办学质量,那就是要先“成家”,才能够“立业”。  相似文献   

9.
“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我们由此得到的不只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更是一个透彻明白、高度凝练而又极富智慧的教育理念。“下一个路口”是什么说得直白些,就是下一个问题,下一节课,下一个学期;说得宽泛些,就是下一次参与,下一次拼搏,下一个轮回;如果说得“实质”些,“下一个路口”就是人生的下一步,人生的下一部。教育理应这样,但事实又并非如此。把一次考试作为“试金石”,把一次排名作为“分水岭”,这种陈腐也极为残酷的评价手段,曾长期盛行于基础教育领域。这些年虽遭“口诛笔伐”却是“死而不僵”,在不少学校不仅“有…  相似文献   

10.
“上”:视点和对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语中的“上”,表面简单的只有三划,就一个音节,只是一个汉字。但这种看似简单的现象其实有着很复杂的一面,它既是一个字,又是一个语素,还是一个词;从词的角度看,“上”是名词,是动词,也是趋向动词;从语义上看,“上”常常与“下”相对,但其中体现出一种对称而又不对称的关系,这是因为“视点”不同。“视点”受到物理世界、语言世界、化世界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人家讲“科学”,你总不好讲“反科学”;人家讲“民主”,你也不好讲“反民主”,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那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对普洱茶之“普洱”二字作了考证研究,提出了四个论点,即一,“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二,“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三,“普荼”即是“濮茶”。四,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作者的结论是:“普洱”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佤语布朗族名称,是一个种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个“普洱茶文化区”特殊地域和出产茶叶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荼”。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基本要求。大学生不会“做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长期以来推选应试教育、重智轻德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结果。“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做人”与“做事”是统一的;教育生学会“做人”,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会“做人”,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王众 《天津教育》2008,(1):17-17
“老生常谈”的关键是“常”。说其“常”,是因为“老生常谈”多是人们长时间谈论的一些老话题。推而广之,一些基本工作和理念,也可说其“常”,是因为其经常出现于机关文件、领导讲话、各种报刊中,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加强师德建设”、“关爱学生”等。为什么某些工作或者理念能够“常”呢?这些东西都是一个行业、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单位的基本工作或者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自从刘恒给他的一篇小说取了《狗日的粮食》这么一个绝妙的标题之后,“狗日的”开始吃香起来,如“狗日的足球”“狗日的工作”“狗日的钞票”“狗日的出国”等等。“狗日的”差不多成了一个昵称,较之“亲爱的”尤甚。当然,比起情人间的“亲爱的”来,它还带一点又爱又恨、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真是狗日的“狗日的”! 按说,“学术”这么一个高尚且高雅的行当是断不该“狗日的”的,但耳闻目睹了太多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学术突破”之后,笔者却再也想不出一个词汇比“狗日的”更能熨贴地形容它了。 “科教兴国”的实现当…  相似文献   

16.
阅读提示:无论在教育领域,还是在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人们的进步轨迹通常表现为:关注少数人一关注多数人一关注每一个人,也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只有突出“这一个”和“每一个”,把握每一个个体的需求、情感和愿望,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们的教育才能发展。在学校里,“中等生”相对于“优等生”和“落后生”(或称“后进生”)而言,在人数上往往占优势,从而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大多数”。  相似文献   

17.
刘冰 《贵州教育》2012,(1):2+49-F0002,F0003
他,扎根深山,安贫乐道,数十年如一日,凭着执着的热情、勤劳的汗水,默默地坚守教育岗位;他,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化学学科带头人,一个被六盘水市政府授予“五好职工”称号并荣获“大山的脊梁一一感动贵州的教师”的山区教师,一个被评为贵州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共产党员,一个戴上“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的劳动模范,一个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捧回“全国百名中学优秀校长”奖牌的乡镇中学校长;他,于2011年9月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相似文献   

18.
“假日经济”这一概念是从去年“十一”建国50周年大庆后提出来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假日经济”至今尚未有一个权威性的界定。笔者以为:假日经济是利用人们“日常积累,集中消费”的生活习惯,通过延长假期,加大媒体的宣传,以便进一步促进集中消费的一种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模式。它以节假日为契机,以刺激消费为手段,以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目标,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模式。“假日经济”中的“假日”应该包括三个时间面:一个是“节日”,如“十一”、“元旦”、“五一”;“春节”、“中秋节…  相似文献   

19.
李影 《黑河教育》2012,(11):56-56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到处”的含义,体会“一个一个”的读法,区分“喝、渴”,能用“慢慢”说一句话。  相似文献   

20.
张海新  孔陶 《江苏教育》2007,(22):F0002-F0002
泗阳双语实验学校是一所现代化新型学校。创办以来,该校从“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教育思想出发,以“道德高尚、素质全面、特长鲜明、思想活跃、身心健康”为育人目标,通过“课外阅读”、“思维训练”、“英语口语”、“电脑应用”、“艺术体育”、“自主管理”等特色项目,使学生“有一个强壮的体魄,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一个思维敏捷的头脑,有一项独特的艺术专长”,并“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能熟练操作电脑,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一篇好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