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和作家,总少不了引起后世学人的研究探讨。两千多年来对“楚辞”与屈原的研究,就不为寂寞! 要论学术研究历史的长短,大约楚辞学并不亚于儒家经学。每一时代的楚辞学者,往往是在继承和批判前代楚辞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去进一步研究楚辞和屈原的,他们在研究楚辞和屈原的同时,每每对于前代的楚辞学者及其著述也有所论评。这样,历代的楚辞学既对于楚辞和屈原的研究不无可取之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上第一部骚体类文章的总集与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就是以屈原为主写作的《楚辞》。《楚辞》中的地方色彩表现得较为浓厚,在《楚辞》中有大量的楚地方言声韵、文学样式以及风土物产等。自《楚辞》面世以来便备受各界人士的喜爱,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学者对《楚辞》进行了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楚辞》以及楚辞研究史已经成为了一门研究的学科,被称之为"楚辞学"。基于此,对屈原及楚辞研究的分期及近三十年来的屈原及楚辞研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屈原及其《楚辞》的研究价值,并对关于屈原及楚辞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新楚辞学建立的过程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新楚辞学的建构是从解构传统楚辞学甚至是解构屈原开始的,廖季平、胡适率先提出屈原否定论,此观点遭到陆侃如、谢无量等人的有力驳斥。稍后,梁启超发表了《屈原研究》之讲演,使新楚辞学的建立有了轮廓。此后,游国恩写成了《楚辞概论》这部新楚辞学的奠基之作,从而建立起完整的体系,推进了新楚辞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新历史主义”的视角 ,来观照中国学术中的“楚辞研究”。汉代以前的史书中几乎从未提到屈原 ,尤其是在楚国的史料中 ,屈原更是不见经传。历史上的屈原在出现新材料之前 ,可视为不可追寻。今日言说之屈原 ,只能是《史记》、《楚辞》及此后各类相关文本中的一个人物符号 ,一个相关话语的命名。历史文本中之屈原 ,乃是一个经改写、想象而被重构之屈原 ,是汉儒在大一统专制政治背景下 ,以汉族儒家文化的视角对一非中心的历史人物的想象性建构。屈原作品最初当以在民间口耳之间散播、流传的可能性最大。汉儒们解读、编纂、注释《楚辞》 ,实际上等于是为《楚辞》建构了一个“独尊儒术”的中心意义。  相似文献   

5.
屈原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楚辞研究的一个热点,十年间涌起了许多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在前期学者们主要是对屈原生卒年,屈原的政治活动及“屈原否定论”等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期则更多的把重心转移到了对屈原美学,哲学,人格以及屈原学史上。文章同时指出了20世纪90年代屈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屈原研究何去何从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姜亮夫、崔富章等学者将繁富的楚辞学著述归为四大类:辑注、音义、考证、论评。其中,"论评类"典籍是指侧重对楚辞作品及其屈原人格进行评价的典籍文献。相比较而言,学界于此类典籍的讨论尤显薄弱。故对宋代以前的十二种重要的"论评类"典籍之成书情况、评论特点、存在不足以及在楚辞学史上的贡献,作一条分缕析的概评,于"楚辞学"研究及楚辞学研究者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2007年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二届年会于2007年9月23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屈原学会和浙江大学共同举办,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的楚辞专家、学者15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崔富章教授主持。浙江省委常委、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日本秋田大学石川三佐男教授,台湾成功大学陈恰良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词。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二十一世纪楚辞学的拓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张鹤 《黄冈师专学报》2008,28(1):156-158
2007年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二届年会于2007年9月23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屈原学会和浙江大学共同举办,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的楚辞专家、学者15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崔富章教授主持。浙江省委常委、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日本秋田大学石川三佐男教授,台湾成功大学陈恰良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词。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二十一世纪楚辞学的拓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屈原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楚辞研究的一个热点,十年间涌起了许多优秀的中青年学,发表了大量的论和专。在前期学们主要是对屈原生卒年,屈原的政治活动及“屈原否定论”等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期则更多的把重心转移到了对屈原美学,哲学,人格以及屈原学史上。章同时指出了20世纪90年代屈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屈原研究何去何从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一在当代楚辞学界,有两位同龄而高产的专家,第一位是号称奇才的萧兵,十年内贡献出《楚辞新探》、《楚辞与神话》等十部著作、百篇论文,字数已逾三百万;第二位则是本文要专门评述的对象——黄中模,他已完成《屈原问题论争史稿》、《现代楚辞批评史》、《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集》(编著)、《楚辞研究与争鸣》集刊第一辑(主编)、《与日本学者讨论屈原问题》、《楚辞概论》七部著作,加上二  相似文献   

11.
前言在楚辞研究史上,不少文人学者不同程度地用北方中原儒家经典诠释、注解、附会屈原及其作品,认为屈原及其作品是受儒家的影响,片面强调屈骚之理性精神是屈原北学中原文化的结果。这一研讨方法已凝固为一种思维定势,困惑着当代楚辞研究。从潜在于史料文献表象下的华夏血缘谱系审度,南方荆楚文化系统和北方中原文化系统是作为地域文  相似文献   

12.
屈原爱国精神的阐释,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朱熹的《楚辞集注》代表了宋代楚辞学的基本形态,王夫之的《楚辞通释》代表了清代楚辞学的基本形态,从朱熹到王夫之,体现了楚辞学发展的两次转型。自汉代贾谊、刘安、司马迁、王逸到洪兴祖,对屈原"忠君"与"爱国"精神的认识与评价各有不同,至朱子《集注》始以忠君爱国为论,他的"过于中庸"、"可增加三纲五典之重"反映了理学家的立场。而清代王船山《通释》则强调屈子"千古独绝之忠",这种"忠",重在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而非君主一人而已,具有更为深刻而代表时代进步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3.
2 0 0 0年 8月在北京召开了楚辞国际学术讨论会 ,学者们围绕楚辞与中国文学及文化、楚辞学史、楚辞与历史文物、屈原研究、宋玉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屈原学会第四届年会暨贵州古典文学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5月28日至6月1日在贵阳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68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汤炳正教授、副会长魏际昌教授也亲临大会并先后主持会议、致词讲话。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09篇,涉及到楚辞文艺学、楚辞文献学、楚辞社会学、楚辞传播学、楚辞学史、楚辞再现学、楚辞比较学七个分支学科。本文拟择其要者,对这次会议论文作一分类介绍和简评。  相似文献   

15.
楚辞“论评类”典籍是指侧重对楚辞作品及其屈原人格进行评价的典籍文献。文章对明代的四种重要的“论评类”典籍的成书情况、评论特点、存在不足以及在楚辞学史上的贡献,都作了条分缕析的概说,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明人治“楚辞学”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从《楚辞》相关作品中可以看出屈原有着浓厚的道家思想,而这一思想的产生主要源于楚人的文化传承。上世纪初相继有学者论及屈原道家思想和楚文化的关系,但是学术传承不明。梳理这段学术史,有助于把握屈原的道家思想,深化对其思想的认识,同时对于《楚辞》中一些是否为屈原作品的认识也有着积极的考辨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梁启超评屈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192 0年至 192 4年期间 ,梁启超本着整理国故、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在一系列论著中 ,凭借其开阔的思想、崭新的方法 ,在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方面 ,取得了超迈前人的卓越成就。归纳起来 ,梁启超在这一学术领域的贡献 ,主要有下面几点 :第一 ,开创了楚辞宏观研究的新视角 ;第二 ,对楚辞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及其历史地位作了独到的分析与评估 ;第三 ,运用西方近代文艺理论 ,对屈原的具体作品及其艺术特色作了言简意赅的评说。梁启超是近代第一个全面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的学者。他的该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文学研究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前人关于《史记》中屈原、贾谊合传原因的讨论,多停留在现象总结的层面。从发生学角度,联系《史记》的全书体例和《屈原贾生列传》中对二人挫折人生的描述,可知该传创作的一个根本之因是寄托司马迁“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的“明世观”。同时,司马迁在该传中还欲呈示其所创设的“楚辞学”。为了展示此学派的完整和规模可观,于是只得选贾谊来与屈原“合传”,甚至不惜破坏全书中的时间体例以及贾谊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另外,立足司马迁的楚辞学,考察处于其前后的刘安、刘向编《楚辞》的相关议题,可发现刘安作了《楚辞释文》式的编纂,逻辑未密,而刘向作了《楚辞补注》式的编纂则颇为成理。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众多研究屈原与楚辞的文人学者之中,柳宗元是一位见解深刻、成就卓然的代表人物。本文拟对柳氏论屈原与楚辞的观点及著述作一番考察,这对唐代文学思想和唐楚辞研究史的认识和评价,将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20.
自西汉以来,历代学者对楚辞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楚辞学.一部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具有永恒的生命。而楚辞,尤其是屈原的作品,它已不仅属于中国人民,而且属于全世界,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因此,不仅二千多年来我国以及东方的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等研究它,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开展,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