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所谓独立研究问题,就是要让学生针对某种自然事物、现象,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研究程序,自己去观察、实验,自己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从而获得问题的结论。要真正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下面结合《水的压力和浮力》的教学重点,谈谈我的具体作法。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引”与“放”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个研究课题。所谓“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创设良好的情境,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先把什么都告诉学生,只让学生根据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分析、实践、思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所谓“放”,就是把学生放在一种独立探究事物的环境中,让他们凭自己的感觉去感知一些具体事物。不仅要求他们能亲自去完成一些观察实验项目,还要求他们学会动脑筋去自行设计观察和实验的方法,通过自己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和亲身体会去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下面我就《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四册》《水》的教学设计谈谈“引”与“放”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获取科学知识,必须指导学生做到三个独立。 一、独立观察 当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了观察的材料之后,首先不要指定他们观察材料的哪些特征,提出这样、那样的观察问题,限制儿童的自由观察活动和观察方法,而是尽量地鼓励他们主动、独立地、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各种方式观察提供的材料。儿童对不了解的事物,本身就有一种好奇心和神秘感,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观察活动、观察方式去发现秘密,获取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在他们观察之前就把观察事物的属性或有关问题提出来,那就破坏了儿童对事物的神秘感,减弱了儿童的观察兴趣,不利于他们独立观察活动的展  相似文献   

4.
“自行探究”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开展观察、实验、研讨,然后自己综合、归纳、概括,获得结论。让学生“自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进行感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如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我曾有过模糊的认识,认为“自行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要求,自己去观察、实验、研讨,归纳得出结果,教师只要最后把正确的结论概括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就行了。只强调了“自行”,却忘掉了“指导”。结果“自行探究”变成了“放任自流”。最后,学生是一无所获。比如,我刚开始教《自然》第十一册第七课《杠杆》这一课时,就是这样让学生“自行探究”的,“自行探究”后,要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都摸不着头脑,他们的答案是“这堂课真好玩”。  相似文献   

5.
“观察,观察,观察!”对事物进行观察,这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现行小学《自然》教材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探究研讨的基础上达到“一举三得”的编排原则。自然教材上共分为八种主要课型,其中观察课是采用最多的一种课型,大都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通过思考做出结论。现就我们的研究,谈谈观察课的一些观察方式:  相似文献   

6.
三、让学生自己整理、归纳观察、实验的结果思维活动是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及变化规律不可缺少的环节。自然教学中的实验、观察、考察等实践活动只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充分的事实,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让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如果只注重开展实验、观察,而忽视实验、观察后的讨论,其结论的得出没有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样的教学活动其实是不完整的,也不能说是学生自行获取的知识。要学生归纳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实验起了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就是在现代物理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自己体验、总结、归纳某一物理规律、物理现象,创设物理环境、物理问题,让学生自己做实验,从而明白事物的来龙去脉,建立科学探究的精神。这样不仅仅可以掌握知识,也可以明白科学家认识世间万物的方法,并且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突破教学难点,很容易的掌握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中的内容,多数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结构: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中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探索问题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广泛联系实际。在这几个环节中,“观察、实验”基本上都安排在“结论”之前,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知识。可见“观察实验”在自然教学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重。这样突出“观察实验”地位是有道理的,因为实验生动形象,从感性到理性,从抽象到具体,符合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实验不仅是自然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实…  相似文献   

9.
观察、实验是小学自然教学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认识事物,获得知识;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提高能力,增强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发展智力。如何搞好自然教学的观察和实验?这里谈谈从实际出发的问题。一、要从教材要求的实际出发小学自然是干什么的?刘默耕同志说:“小学自然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一门学科。”这“爱、学、用”三个字告诉我们:自然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0.
儿童从入学开始,就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自然课教学对儿童培养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现就如何通过自然课教学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这个问题谈点肤浅的认识。一、从直观形象入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师指导儿童自己进行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知识和能力。引导儿童比较、分析所看到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坚持以直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中指出,“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指导儿童自己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知识和能力。”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直观印象特别深刻,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成功以后容易产生兴趣,从而又能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心和勇气,所以实验教学在小学自然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安排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自然教学的质量呢?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2.
所谓“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对所看事物兴趣的方法,它要求人们对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事物保持一种“陌生感”,保持一种新鲜感。儿童阅读教学中采用“陌生化”,旨在让儿童对文本进行细读,激发儿童文本阅读的积极性,调动儿童文本阅读的主动性,让儿童对文本进行欣赏和品味。一、“陌生化”阅读:内涵与意义课文是儿童直接感知的文本。教材文本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时常和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在对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展现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发现,然后内化,那么这些经过学生自己发现而组织到认知结构中的材料最易保持,学习效果更显著。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过程,它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这一探究体验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自然学科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观察与实验活动,学生在观察与实验活动中,不但能获得知识,而且能培养观察与操作能力。《自然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指导儿童自己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知识和能力。”组织学生的观察与实验活动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老师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讲清观察与实验的目的要求,再让学生自行探究;二是老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观察与实验,老师讲一步学生做一步;三是在观察与实验前老师讲清观察与操作的步骤,并作演示,然后让学生按老师讲的做。以上三种方法各有千秋,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研究的是有关自然界事物的科学知识,观察和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它既是儿童认识事物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和检验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实践基础。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规定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对能力培养的分段要求,在中年级段,提出了“着重培养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概括和推理能力在逻辑思维能力中属较高层次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推理想象等思维活动。在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合理调控这些思维活动,使儿童的各种认识有机会互相作用,逐步升华,形成比较符合科学的结论,使儿童的各种能力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则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学生探究的角度出发,小学自然中的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实验;第二类是让学生积累事实的实验;第三类是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例如《毛细现象》、《渗透现象》等课的实验就是这三类实验的范例。俗话说:“眼观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实验这一教学手段,符合儿童喜欢自己动手摆弄、尝试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需要经过动作思维感知建立具体形象才能进行抽象思维的认识发展规律。现代的创造教学观也认为,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比结论本身更为重要。这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其实,实验的过程既是学生参与探究自然事物的过程,也是思维的外显过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无疑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途径。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相似文献   

17.
“土”和“洋”,这是人们对事物档次高低的另一简易的流行称呼。“土”有“简易”的意思,而我在自然教学中则喜欢用“土”,喜欢用“土”的仪器,也喜欢用“土”的方法。 也许有人说,当前资金缺少,仪器缺乏,当然只好“土”法上马。其实,我的看法并非这样。 我认为,自然教学如果离开了“土”仪器,“土”方法,就无法实现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 自然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儿童直接认识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何谓直接认识呢?那就是指导儿童从观察身边的实际事物开始学习科学。例如指导儿童观察两根相同的塑料筷子,当它们用同样的东西摩擦后,一根搁在浮在水上的塑料泡  相似文献   

18.
李凤鸣 《文教资料》2005,(22):80-81
科学课在课程设置上与以往的自然教材相比,更具开放性。在每一册的最后设置了独立的“自由研究”单元,它强调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目的,让学生从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问题,通过观察和研究,寻求事物的真相、性质甚至规律,从而学会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此“自由研究”单元在科学课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自由研究”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是新生事物,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9.
老舍说:“要学习作文必须观察生活。”九义小语《大纲》也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养成时时处处细致用心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效率,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才能写出好文章。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呢?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下列四种方法进行训练。一、四季导游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四季导游系列表对一年四季中景物特征及变化进行观察,以培养学生时时观察的习惯。由于儿童对周围事物缺少有意识的反复观察,“视而不…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舒适的环境,能激发少年儿童的求知欲,上进心。自然教学内容广泛、丰富、生动,儿童对自然事物特感兴趣,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学、好问。如果教师总是以自己的威严,放不下架子,学生就会对你敬而远之,心里有话不敢对你讲,有问题不敢问,从而抑制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爱问为什么,能够问出了许多名堂,揭开了神秘世界的许多“谜底”。自然实验是自然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又是自然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实验准备,保证一次性成功,它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与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