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女地位的提高一直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近代中国留学运动的兴起,女子留学也于稍后登上历史舞台。女子留学生不但开创了中国近代史风气之先,成为中国妇女地位变化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进程。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留美女生这一群体的历史调研和统计分析,全面回顾这一过程,探求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从容闳与留美教育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闳是真正的爱国者,有难以割舍的落叶归根情结,但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致,最终未能如愿;不过。他又未能落地生根,这是由于他始终眷恋祖国的土地和人民。从历史到现实的发展眼光来看,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的争论现在似乎已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但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通过反思仍能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3.
西南联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奇迹,奇迹的创造与其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分不开。在西南联大的教师群体中,留美教授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1942年度在职的留美教授为样本,从自然情况、学术成绩、政治倾向等方面,分析探讨了西南联大留美教授群体的构成。  相似文献   

4.
晚清早期留美学生的派遣,是多方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后世多为其中途而废感到惋惜,但是事实上,这场留美学生运动并不是全然失败。这些留美学生在回国后,尽管也曾遭遇一系列的不如意,但是,基本上都迅速适应了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并积极投身于具体实践,以在美国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报效祖国,作出巨大贡献,赢得了中外一致的赞扬。之所以能够做到此点,从根本上讲,都是与留美学生始终如一的爱国精神密不可分的。文章从留美学生的派遣目的、学习及其问题、归国后实践与抱负等方面入手,拟从留美学生的爱国精神角度,对之进行一种尝试性考察。  相似文献   

5.
陈兰彬与李鸿章因选派幼童留美开始交往,有了共同利益。李鸿章对陈兰彬垂暮之年勇于督率幼童留美十分赞赏,力荐其出任驻美西秘三国使臣,促成了陈兰彬的仕途升迁、青史留名。陈兰彬监管留美幼童不力,并因错误地理解李鸿章的意图而径自奏请撤回留美幼童,致使李鸿章回天无力,导致了二人关系的疏远乃至分离。没有李鸿章作靠山,陈兰彬很快黯然离开晚清政坛。  相似文献   

6.
《留学生》2011,(1):18-18
在众多鬓鬓白发的留美幼童后裔中,詹咏显得那么年轻和英俊。他谦恭的态度和沉静的眼神,反而透露出名门之后的大家气质,让人不得不格外注意。  相似文献   

7.
历史不是我们要摆脱的腐朽之物,而是滋养我们的生命之源:晚清留美幼童人文教育之史是值得当今人文教育借鉴的泉头活水,启示当今人文教育如何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如何做到人文知识与人文之法相互配合,如何发挥人文教育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民国成立后至抗战前,在大学任教的留美归来的学,秉承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积极创立新系科,编写新教材,组织科学学术团体等,对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百年的留美教育发展史中,近代留美生独具特色,他们选习科目偏重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胸怀浓厚的“科学救国”思想;留学经费来源有保障,学习条件较优越。他们成为中国科技发展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0.
留美生与民国史学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学术体系的转化过程,而他们对历史教学的参与又是这一脉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般而言,历史教学的提升体现在课程建设、教材编订以及具体教学实践等方面,由于留美生的加入,民国时期的历史教学在上述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除背景的介绍外,笔者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断限,对留美生与这一时期的史学教学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容闳受过全面系统的西学教育,是一个典型的"西化"人物;可他仍然是爱国的,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容闳在晚清中国社会是一个"边缘人"的角色,处境颇为尴尬,这也成为"幼童留美"夭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的留美运动,正处于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它既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重要一页,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篇章。这次留美运动兴起的原因是:1.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2.清政府实施新政;3.开放的留美政策;4.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5.中国社会转型的内部驱动;6.近代城市的兴起和民族工商业的推动;7.美国教会学校的影响。所产生的影响是:1.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2.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3.启动了中国收回主权的外交进程;4.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5.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6.促成了五四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13.
晚清留美幼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生。他们回国后大多用尽所学为祖国服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由于封建体制束缚等种种原因,幼童赴美没有最终圆满结束,没有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历史作用,实为遗憾。反思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过程和命运,对于我们今天应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的留美运动,正处于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它既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重要一页,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篇章。这次留美运动兴起的原因是:1.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2.清政府实施新政;3.开放的留美政策;4.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5.中国社会转型的内部驱动;6.近代城市的兴起和民族工商业的推动;7.美国教会学校的影响。所产生的影响是:1.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2.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3.启动了中国收回主权的外交进程;4.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5.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6.促成了五四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15.
1881-1908年间的留美运动,正处于官派留美幼童计划夭折、以庚子赔款余款支持留美的高潮到来之前,是近代留美运动史上的沉寂时期.无论是官费生还是自费生,人数都很少,与当时的留日大潮相比,不过是涓涓细流,人数虽少,却赓续不断.到1900年,清末新政才使官派留美运动重新兴起.在1900-1908年间,留美生的人数已达300余人,其特点是:学业成绩优秀,在清政府举行的多次留学生考试中,留美生都名列前茅;所学科目十分广泛,有数学、物理、化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数十种;其中还出现了中国最早进入美国军校的学生,出现了最早赴美留学的女性群体;他们最早在美洲大陆组成了中国留学生团体,藉以相互周济和砥砺.晚清留美生人数虽少,但他们对民族和国家均有雪耻图强的信念,大多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和支持者.回国后,他们荜路蓝缕地开诸多学科领域之先河,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领域的贡献尤其突出.有的还驰骋于外交、政治等领域,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群体之一,在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蒋梦麟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有一定的贡献。从大清王朝的末代秀才到留美博士,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他鼓吹西化,曾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但又并非全盘西化派,也曾主张中西学两者融合,寻求互补等;在教育上,他为北京大学的发展和中国现代教育基本体制的确立,用心良苦;他崇拜杜威,倡导实用教育等新思想;他还倡导节育等,这些也都体现了他的新潮理念。  相似文献   

17.
容闳生活于晚清社会转型大变革时期,他顺乎当时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潮流和国内洋务派自强求富之急需,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筚路蓝缕,为晚清留美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其留美教育计划虽然中途夭折,但其影响仍就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8.
1922—1925年,闻一多在留美书信中从物质、文化和人这三个角度,塑造了立体多面的美国形象,包括繁华却压抑的都市场景、发达的现代文化艺术和友好与排外兼有的美国人形象。闻一多笔下美国形象的形成与其自身的个性气质及思想观念密不可分,是激情与理性并存的个人气质、“美育救国”的思想理念及其对中华民族文化强烈认同的映射。闻一多留美书信中对美国形象的书写不仅促进了其民族观与文艺观的变化,也加深了他对东西方文明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期,中国留美人数不断增多,并掀起留美高潮,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清政府政策的支持、国内实业发展的驱动、美国政策的吸引、洋务时期留学观念与制度的奠定等。  相似文献   

20.
新文化运动前后,大批归国庚款留美生投身于高等教育事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从外因来说,是因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但教育界自由空气浓厚,而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也日益高涨;从内因来说,是因为庚款留美生本身兼具中西文化特质,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